她不該死于這個垃圾

新世相 2024-04-13 21:59:04

今天想聊一種隨處可見的東西:

空瓶

先問兩個非常簡單的問題:

第一,一天之內,你會生産多少個“空瓶”?

答案很容易數清楚,只要掰一掰指頭就夠了:

喝光了一杯奶茶,空瓶+ 1;

用完了一瓶洗面奶,空瓶+ 1;

倒盡了最後一滴洗衣液,空瓶+ 1;

給小貓開了一個金槍魚罐頭,空瓶+ 1;

......

很多時候,一個空瓶的誕生,往往指向一次生活的小勝利。

意味著美味——椰子水空瓶了、黃桃罐頭空瓶了、沙丁魚罐頭空瓶了......消滅得幹幹淨淨,是吃貨最大的肯定。

意味著品質——洗面奶空瓶了,化妝品空瓶了,漱口水空瓶了......用到空瓶,是最能證明好用的、一份顯而易見的證據。

第二個問題是,你會如何處理一個“空瓶”?

我知道,這個問題乍一聽很莫名其妙。能怎麽處理?絕大多數人下意識的反應大概只有三個字:

“扔掉了。”

扔到了臥室的垃圾桶,扔到了公司的垃圾間,扔到了街邊的垃圾箱。

總之,被扔出了當下的生活。

用完一個空瓶,收到一個新瓶,消費在這樣的輪替中似乎全部完成,一個瓶子的流轉,在生活中已經到此爲止。

但或許,事情還遠沒有結束。

從你手上離開的空瓶都去哪裏了?

很多人的想法或許恰如海洋學家索菲亞·厄爾博士所說:

“當我們把垃圾扔進垃圾桶時,

或者當我們把垃圾從船上扔下去或扔在沙灘上時,

我們認爲它們消失了。”

但很可惜,不是。

垃圾桶不是它們的最終歸宿,甚至整個城市都不是。

我們親眼目睹,它們出現在一個又一個出乎意料的地方。

在沙灘上。

尤其是假期過後,飲用水、防曬霜......被遺落的瓶子們成了海灘垃圾的常客。

留不住熱鬧的棧橋和沙灘,卻唯獨能留住一個又一個的空瓶子。

圖源:一條

在海洋的最深處。

這是令人難忘的一幕:

在地中海,當科學家們將檢測儀器下放到海底 1600 米的深處時, 畫面上出現了數不清的廢棄空瓶。

“在這個日光永遠照射不到的地方,

漩渦和洋流彙集了許多的塑料瓶,

這些塑料瓶可能會永遠在這裏。”

僅僅是塑料,每一分鍾,就有一卡車的塑料制品被倒進大海。

每年,這個數字會增加到 800 萬噸。

在朝聖的路邊。

2021 年 5 月 28 日,一位旅行者在前往拉薩的五道梁地段,看到一個巨大的、臭氣熏天的露天垃圾帶。

長 200 米,寬 20 米,高半米,距離公路只有幾十米。

裏面什麽都有,藏著數不清的被丟棄的空瓶。

這條抵達西藏的公路,淪爲了垃圾的棲息地。

圖源:新京報

我們消耗了遠超想象數量的空瓶。

我們還在生産更多的空瓶。

你應該還記得去年最火的“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有數據統計,在立秋當天,超過 4000 萬杯奶茶被售出。

4000 萬杯奶茶,就是 4000 萬個待處理的空瓶。

早在拍攝于 2016 年的紀錄片《塑料海洋》中就提到,僅僅是美國,每年至少有 380 億個塑料水瓶會被廢棄。

“每天有630 億加侖的石油,

在美國被用來制造塑料水瓶,

超過90 %的塑料都只使用了一次,

單是美國每年就廢棄了380 億個瓶子,

這意味著20 億噸的塑料被填埋,

而且那只是飲水瓶的數量。”

空瓶沒有消失。

更令人無力的一個事實是:

空瓶比我們想象得更難處理。

空瓶的材質各異,塑料、金屬、玻璃、木材......各種各樣的材質,往往意味著各種各樣的難題。

比如玻璃。

質量重,運輸和處理起來就更費勁;容易破碎,有較大的碎片汙染的風險;不可降解,處理起來吃力不討好。近年來,我國的玻璃回收率呈下降趨勢,多數地區甚至不到 30 %。

比如塑料。

我看過一個駭人數據,在過去的 70 年裏,全球生産了83 億噸塑料,其中,只有9 %被回收。

剩下的 91 %呢?

它們以各種各樣的形式被釋放到環境中。

“幾乎所有塑料制品,都以某種形式存在地球上。”

想要更專業地處理空瓶,昂貴的成本是不可逃避的課題。

我們必須認清的殘酷事實是:

沒有被好好對待的空瓶,同樣不會好好對待我們。

多一個不被妥善處理的空瓶,

我們就會失去一處珍視的風景。

多一個不被用心安置的空瓶,

我們就會失去一個珍視的朋友。

這是我最心疼的一條鯨魚,死于 2018 年的印度尼西亞海岸。

被發現時,它已經死去多時。

解剖後,人們在它的胃裏,得到關于這場死亡的、最血淋淋的答案:

115個塑料杯,

25個塑料袋,

4個塑料瓶,

數千塊塑料碎片,

以及,兩只人字拖。

圖源:世界自然基金會

還有無數的海鳥。你知道一只海鳥的體內可以藏多少塑料碎片嗎?

一只出生 90 天的小鳥,人們在它的體內找到了 276 塊塑料碎片。

占到它整個體重的 15 %。

它們的遺體,就是一次次聲討。

我們正在失去。

而這一切,最終的最終,都將與你有關,與我有關。

以微塑料爲例,它的主要來源,是磨砂膏牙膏或者化妝品中的微珠。

當海洋中大量的微塑料吸附毒素,成爲浮遊生物的食物,它們被魚類吃掉,被貝類吃掉,最終將沿著食物鏈,一路回到我們的身上。

我們會一口一口吃下代價。

正如紀錄片《塑料海洋》的導演喬·魯克斯頓所說的:

“這些化學物質會進入食物鏈,

不孕不育、癌症、自身免疫系統問題、

內分泌紊亂、發育中兒童的行爲問題、

以及胎兒發育問題,都與其有關。”

警示燈已經拉起。

找資料的過程中,我讀到一則令人傷感的舊新聞。

“1950 年代,瑞典設計師圖林看中了塑料耐用、便宜、輕質等各種優點,並開發出了設想中完美的‘塑料袋’。

上世紀領先潮流雜志LIFE宣傳的生活理念是:‘Throwaway Living’(抛棄式生活)。”

這正是我們差一點忘掉的事情:

不光塑料,任何一次技術革新,最初指向的,都是更便利、更自由、更美好的生活。

只是,從“抛棄式生活”到抛棄了生活,我們走得太快了。

快到忘了停下來想一想,這種“更便利、更自由、更美好”的生活,是否從始至終,都沒有給自然、給地球留下一席之地。

如今,象征著文明進步的「空瓶」,正一步一步變成文明的代價。

追悔不是解決辦法,逃避更不是。

我們需要行動。

比如,少點、少用一次性塑料瓶;

比如,學會識別並主動選擇使用“綠色包裝”的産品;

比如,了解相關品牌的舉措,將用完的化妝品、護膚品空瓶,投入到指定的回收站點。

不要小看這些小事,有研究證明,回收一個小小的玻璃瓶所節約的能量,可以讓一個 100 瓦的燈泡點亮 4 個小時,讓一台電腦運行 30 分鍾。

你我的力量或許微弱,但遠比想象中更有用。

最後,我想和你分享紀錄片《塑料海洋》的一幕,是導演講述他拍這部片子的初衷:

“我們會把這個故事講給大家聽,

因爲了解伴隨著關心,

而關心則孕育出改變。”

我們必須關心,我們必須改變。

撰稿:周七

部分素材來源:

紀錄片《塑料海洋》

一條《全世界都在指責中國汙染環境,他們做出了反擊》

果殼《地球@人類:怎麽解綁我們的“塑料情”?》

@澎湃新聞@新京報@界面新聞 等。

0 阅读:1

新世相

簡介:我們終將改變潮水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