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厭看見別人快樂,我關了朋友圈”:假想敵,是對自己的恨意

張德芬空間 2024-05-13 12:05:31

最近,一位女性朋友和我訴苦,說自己在朋友圈屏蔽了很多人。

她覺得每次看到別人的生活,都會覺得很焦慮。

別人家的老公掙錢多、會幹活、很體貼;

別人家的孩子懂事聽話、學習不用人操心;

別人家的公婆有說有笑,會幫襯;

.......

身邊人好像生活都很開心,沒有自己的煩惱和精神內耗。

我理解這位朋友,生活不如意的時候,我們很容易放大別人的快樂。

漸漸地,我們可能會開始懷疑自己:

爲什麽自己每天都過得那麽累?

爲什麽自己活成了婚姻裏最討厭的樣子?

很少有人知道,人生不順,情緒風暴背後,隱藏著我們不願意承認的真相。

生活過得糟心,竟然是討厭自己?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這樣的感覺,日子過著過著吧,突然有一天,你回過頭來發現:

自己的生活不如人,好像什麽事情都掌控不了。

管孩子管成冤家,和老公處成“仇人”,孝敬父母心力交瘁。

有些人可能會抱怨爲什麽命運對自己如此不公,可真的如此麽?

曾接待過一個來訪者王女士,和老公結婚7年。

王女士告訴我,每天下班回家累的一句話也不想說,卻還是會想著要給一家人做飯,管孩子。

然後看到孩子爸卻和個沒事人一樣坐在沙發上看電視就特別來氣,孩子作業沒輔導過一次。

家裏每天的氛圍冰冷而僵硬,吵架成了常態:

你就不能關心關心我嗎?

你不關心我你也幫著看看孩子呀!

你告訴我啥叫關心?你天天抱怨這抱怨那,你要是累了就多休息,累了咱就出去吃。

你以爲我不想休息嗎?

......

更心塞的是老師三天兩頭打電話來說孩子在學校成績不理想,每天爲孩子焦慮的睡不著,想各種法子解決。

父母也年紀大了,生病住院都是自己在照顧,但父母也沒覺得自己多好。

說實話,自己對父母是有怨氣的,可是又害怕和父母發生沖突,傷了兩老的心;

幹脆憋心裏,繼續忙前忙後,結果到最後怨念越來越深。

在不斷的內耗下,王女士的身體也每況日下,慢慢地自己變得易怒。

最後自己成了老公,孩子和父母眼裏的怨婦。

在某一個深夜崩潰到落淚:

曾經最討厭脾氣大的女人,好像現在越來越變成了曾經最討厭的中年女人。

在婚姻中,其實有很多像王女士一樣的女性,總是爲了別人疲于奔命,不停地爲身邊人付出,很少停下來觀察自己的內心。

看起來是對生活不滿,對老公或身邊人不滿,其實你會發現:

背後是對自己的不滿和怨恨。

怨恨自己明明已經很累了,不允許自己休息。 怨恨自己不懂得心疼自己,不懂得照顧自己的情緒。 怨恨自己:爲什麽伴侶都能活的那麽潇灑,而自己卻不能活出自己。

這是很多人可能都未覺察到的部分。

由于內心的虛弱,就會將這部分負面的感受投射到外界,發生激烈的碰撞。

這種不喜歡、不認可、慣性的自我批判的聲音,包含著明顯的“自我厭惡”。

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是一種隱形的自我攻擊,自我厭惡的本質是不懂得善待自己。

再回過頭來看,你可能會感到驚訝或不太願意承認:

很多時候不是誰不讓你好過,其實是你不讓自己好過。

爲了讓生活變得不順,其實你真的很努力,努力地討厭自己,然後在自我厭惡中不斷內耗,直到掏空自己。

而當你內心深處總是出現一個尖銳、苛刻的批評者時,你的生活已經被徹底打亂了。

攻擊性的能量要麽向外,要麽向內。

向外的時候就會破壞關系,持續向內就會進一步刺傷自己,而往往後者帶來的傷害性更大。

不斷發酵的自我厭惡,會帶來什麽?

在後來的咨詢中,王女士慢慢了解到爲什麽自己明明已經很累了,卻不肯停下來?

相信很多女性在婚姻裏也有過如此無力且崩潰的瞬間。

王女士陷入了“完美主義”無法自拔,這是自我厭惡的産物。

在她的內心一直出現一個聲音:

當我變得足夠好了,當我做的足夠多了,就能改變現狀。

試想一下,你努力雞娃雞到孩子討厭父母,其實是你無法接納孩子未來可能的平庸;

努力討好父母或者伴侶,其實是你期待某一天他們會感恩你的付出,做出令你滿意的改變。

越是這樣想,越會犧牲式的付出,忍受委屈,甚至超負荷地維護所有的關系。

但很多時候,不斷追求完美,本身就是朝一個虛僞的幻象而努力。

背後是對失望的逃避,是一種自我防禦。

因爲,你的孩子未來未必過得不如你;

你的伴侶並不完美,會有和你不一樣的觀念;

甚至你的父母因爲沒有被他們的父母善待過,所以無法對你表達愛......

這一切都有可能發生。

而當失望越積越多的時候,就很可能走向另一個極端:

抑郁或更深的自我否定,典型的生而爲人,我很抱歉,這是自我厭惡的第二種産物。

當哪一天你發現老公還是老樣子的時候,你可能會想:

“我現在在婚姻裏如此痛苦,是我不配擁有幸福。

婚姻走到今天,都是我的問題。”

孩子出生的時候把所有的愛都給了他,沒想過隨著孩子大了,這麽不聽話,耐性卻越來越被磨滅了,沖他發脾氣。

于是,你可能會告訴自己:

“看來我真的不是一個好媽媽。”

無論是哪一種,最後都會讓你對自己的厭惡沒有盡頭,就像身體裏藏著潮汐,最後發展爲“自我破壞”。

你是如何種下自我厭惡的種子的?

那麽,人是天生就會自我厭惡嗎?

當然不是,是從後天中習得的,沒有人真的希望厭惡自己,更沒有人想毀掉自己的生活。

就像王女士,隨著咨詢的深入,我帶著王女士回溯了她童年時候的經曆,我讓王女士閉上眼睛去找尋那個自我厭惡的聲音的源頭。

待王女士睜開眼睛,她流淚了,我問她看到了什麽?

她的神情很痛苦,哽咽地說:

“從小父母離異,母親對自己經常持否定態度,很難容忍她犯錯,每次努力想把事情做好,可就是得不到母親的滿意。

母親多攻擊她一次,對自己的討厭就更深一層。”

美國社會學家庫裏曾提出過“鏡中自我”的概念,他認爲:

自我知覺的內容,主要是通過與他人的相互作用這面鏡子獲得,而後我們會吸收他人對自己的看法,進而産生新的自我感覺。

小時候我們都有渴望被接納和愛的需要,但是當我們尚未有能力區分好與壞的時候,就需要借助外在的父母。

長此以往,王女士就把母親的攻擊內化到了自己心裏。

當然,有些時候,父母本身對你並不是過分苛刻,但是整個家庭系統裏充斥著緊張和焦慮。

比如父母經常吵架,還經常說因爲你才沒有選擇離婚,我這麽辛苦還不是爲了你。

那麽同樣,作爲孩子,你也能敏銳地捕捉到這個系統裏不滿意的生活狀態;

會認爲自己是父母的負擔或煩惱,從而在成長的過程中陷入自我厭惡。

討厭自己,也可以是一件好事

雖然討厭自己的感覺會讓人備受折磨,但是,親愛的,請不要急著逼自己立刻喜歡自己,反而容易適得其反。

因爲,當你一遍遍地告訴自己“你怎麽可以厭惡自己,你得喜歡你自己”諸如此類的話時,能量是對抗的。

所以,你首先要做的就是,允許自己的不喜歡,告訴自己:

現在的你不太喜歡自己,沒有關系。有誰規定對自己只能有愛,不能有討厭?

其次,與不合理的想法辯論,問問自己:

我眼中看到的自己就是我的全部嗎?

爲什麽會這樣?

真的是這樣嗎?

接下來,開始練習自我照顧,曾經你羨慕身邊所有的人都被你照顧的那麽好,此刻你願意用這種方式好好照顧自己嗎?

嘗試每天留出20%的時間,放下孩子、伴侶以及父母,只做讓自己感到滋養和舒服的事情。

接納“不完美的自己”,接納自己的局限性,把屬于父母、伴侶乃至孩子的功課還給他們。

做你能做的給孩子、給伴侶、給父母,別用力過猛。

沒長大的父母,不懂事的孩子,又或者是不願溝通的伴侶等等,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有他自己需要修行的功課。

做每一件事之前,把主語換成“我”,比如:

我這麽做老公/父母/孩子會不會開心,改成我這麽做我會不會開心。

我這麽做他們會怎麽看待我,改成我這麽做我自己會不會覺得很屈或痛苦。

當你能聚焦在“自己”這個角色裏,學會給自己提供足夠的情緒價值,而不是疲于在各大社會角色裏奔波;

你會發現能量會慢慢地回到你的身體裏,你會越來越愛上自己。

最後,願每位女性都能夠成爲“自己”的終生愛人,因爲你才是這世界上獨一無二的。

*本文由蠍子的瞳孔創作,如需轉載請聯系授權。

策劃丨kiwi

編輯丨李小豆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