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歲高知女性去世,丈夫發文引熱議:婚姻裏,這件事比出軌更致命

張德芬空間 2024-05-14 13:46:05

許多女生在青春年少時,都懷揣著一個小小的心願:

希望有朝一日能找到一個將自己視爲公主般疼愛的丈夫。

我們渴望被寵溺、被呵護,期待著婚姻會帶來一個美麗的童話。

然而,當現實襲來時,這個夢幻的願景往往被打破。結婚多年,蓦然回首,卻發現自己在婚後竟無意中成了丈夫的“媽”。

不僅爲丈夫提供溫暖的庇護和無微不至的照顧,甚至像母親一樣將對方當作自己最需要照顧的“兒子”。

更可悲的是,你把伴侶當孩子,人家未必把你當親爸親媽疼。

或許我們走出半生,依然不懂愛,依然把“爲對方全心全意付出”,當成愛的雛形。

像媽媽一樣付出,

是不是就能被愛?

最近一篇名爲《我妻之死》的女性婚姻悲劇,傳遍朋友圈。

37歲的高知女性小敏,她在發現肺癌症狀到離世,前後只有短短兩個月,她的丈夫用“深情”的文字緬懷她的一生。

然而,在那些贊美她“奉獻”“勤勞”“能吃苦”的語句背後,隱藏著更深層的無視與自私。

她從大學時代起便全身心地投入到這段關系中,在美國杜蘭大學商學院留學;

以全優成績畢業,卻爲了丈夫的工作不得不放棄自己的事業,從美國回到上海。

她憑借自己的努力,考取了全優成績,抽到了美國H1B簽證,並在美國找到了一份穩定的工作。

然而,她在丈夫的需要面前選擇了放棄自己的職業發展,選擇回到中國,與家人團聚。

她從26歲開始生孩子,7年內生下兩個女兒一個兒子,生三胎的時候因爲丈夫在體制內,當時又沒放開三胎,她選擇了去加拿大生産。

在加拿大的群租房裏,只有年輕助産士的幫助下,她生下了兒子。

同樣是30多歲的我,很難想象一個女孩,在用盡全力追求學業的同時,還在拼盡全力生孩子,活得有多麽聲嘶力竭。

即便如此艱難,她依然克服萬難選擇留在加拿大。

一家五口,丈夫英語不好,不會開車,不擅長家務,沒有工作,她一個人撐起整個家。

爲了養活一家五口,她在家裏地下室開辦補習班,周末還要輔導學生。

然而,在她面對癌症的最艱難時刻,她的丈夫卻沒有陪她去醫院。

他只在悼文中寫下她生前“身體素質好”,以證明她的堅強。

他在悼文中洋洋灑灑寫了上萬字,甚至爲了繼續募捐而貼上了二維碼。

像《我妻之死》的女主人公一樣,許多女性在婚姻中扮演著過度付出的角色。

她們在婚姻中不僅是一個妻子,還成了丈夫的母親。

爲了扮演好這個角色,她們承擔起了過多的責任,無論是家務、孩子的教育,還是丈夫的情緒,她們都全盤接收。

然而,這種母性角色的扮演並沒有讓她們得到應有的尊重,反而讓她們深陷困境。

她的付出未得到對方的認可,最終使她們在疲憊中無力掙紮。

丈夫自私和無視妻子的付出,將妻子們的一生如蠟燭般燃盡。

你如果愛我,

憑什麽不疼我?

在婚姻中,我們的確會“退行”,把親密關系轉化成沒有被滿足的親子關系。

或者把丈夫當成兒子,把自己當成偉大的母親。

抑或者,把自己當成女兒,要求丈夫對自己疼愛寵溺。

我有一位來訪者小莉就是如此。

她總是滿懷憧憬地想要被她的丈夫像父親般地疼愛,曾幻想有一個“爸爸般”的丈夫,給她無微不至的關懷。

當她情緒低落時,她希望丈夫能夠讀懂她的心情,給予她無條件地安慰。

每天接送她上下班,滿眼滿心都是她。還能夠爲她排憂解難,就像個超級英雄一樣。

但現實是,在她的婚姻生活中,丈夫更多地扮演了一個需要關懷和照顧的角色,而不是她幻想中那個能夠庇護她的“父親”。

比如有一次下雨天,她想讓丈夫接自己下班,丈夫說自己很忙,沒有時間,而她再三催促,直到對方發怒:

“你多大人了不會自己回家啊,還嫌我不夠煩啊!”

她期待從他那裏得到更多的寵愛和照顧,但現實往往與她的期望相差甚遠。

她的這種心理狀態,也許與她成長過程中的經曆有關。

她原生家庭中,父親永遠板著臉的角色,沒有給過她什麽溫暖與關心,她一直不明白,父親爲什麽不喜歡她,是不是自己做錯了什麽?

未能獲得足夠的愛與安全感,因此在婚姻中將這種未被滿足的情感需求寄托在丈夫身上。

在親密關系中,我們常常會將對童年時父母的期待投射到伴侶身上,變成孩子的樣子,期待伴侶成爲理想中的父母。

在親密關系中,我們確實常常會退行,會變成孩子的樣子,期待伴侶成爲理想中的父母。

但這種期待往往並不現實,因爲健康的親密關系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而不是一方無條件地依賴另一方。

將伴侶視作“父母”般的存在,不僅會增加他們的負擔,也會讓關系變得不平等。

最終,這種不平等的關系很容易讓雙方都感到疲憊和困惑。

婚姻只剩下“親職化”該多麽冰冷

不管是像《我妻之死》一樣,給丈夫當“媽”,還是像小莉一樣把老公當“爸爸”,都不是一種平等的“看見”。

他們沒有看到自己真實的需求,也沒有看到伴侶真實的靈魂。

兩個人都把對方當成一個冰冷的工具,而不是一個活生生的人。

熱播的台劇《不夠善良的我們》中,簡慶芬的故事是一段被當成工具的悲劇。

她的婚姻,是從另一個女孩手中搶來的。

只因爲老公何瑞之的媽媽更喜歡她,覺得她會照顧人,適合結婚而已。

于是,她的婚姻逐漸變成了一場單方面的奉獻。

她辛苦照顧婆婆,卻從未得到丈夫一句溫暖的“辛苦了”。

她被迫辭職,爲了成爲完美的太太與兒媳犧牲了自己的職業生涯,但她的付出換來的卻是丈夫一句冰冷的“謝謝”。

即便在她出軌的事實面前,他也未曾流露出任何憤怒或悲痛。

仿佛簡慶芬的背叛只是給了他一個借口,讓他可以名正言順地從這個家中搬出去。

她的心逐漸被婚姻中的冷漠與無視磨滅了光彩,她變得愈加黯淡。

曾經,她是一個充滿自信、開朗活潑的女孩,然而婚姻讓她逐漸失去了自信與笑容。

她眼裏的光逐漸黯淡,在努力追求丈夫的認可的同時,她也在漸漸迷失自我。

將伴侶當作工具人的婚姻,對雙方的傷害是深刻且持久的。

簡慶芬渴望從何瑞之那裏得到發自內心的認可和關愛,她需要的不是虛僞的感謝或冷漠的表面關心;

而是丈夫真正地看到她的辛苦,抱抱她,告訴她“你真的很棒”。

她一直在尋找一種共鳴,希望通過她的付出換來情感上的滿足。

然而,何瑞之卻將她的付出視爲理所當然,把她當作一個功能性的工具來維持家庭的運轉。

婚姻中的親職化是一種令人心寒的狀態。

夫妻關系不再是兩人共同成長與支持的夥伴關系,而是演變爲一種冷冰冰的角色履行者。

一方成爲家庭中無盡的付出者,承擔著超過其能力的責任,而另一方則冷眼旁觀,對這些努力視而不見。

這種模式不僅讓付出的一方陷入無盡的疲憊和失望,也讓另一方失去了對情感的共鳴與珍視。

平等的婚姻,是平視彼此的靈魂

平等的婚姻,是一段需要彼此看見和珍視的旅程。

它不是對一方付出無盡的索求,也不是讓人委曲求全的舞台。

在簡慶芬和何瑞之的故事中,我們看到了單方面付出的痛苦與失衡,它讓關系失去了本應有的溫暖和尊重。

但通過認識到自己的價值,停止無謂的犧牲,學會看到對方的真實需求,我們能夠走出婚姻中的困境。

一、看見自己的“價值”

在婚姻中,認識到自身的價值感很重要。

許多女性在婚姻中,因爲過多付出而忽視了自身的需求與價值。

可能由于原生家庭的影響或是社會壓力,認爲只有無私奉獻才能贏得愛。

我們需要意識到自己的價值並非由別人定義,而是通過自身的努力和成就來體現。

認識到自己在婚姻中值得被尊重和珍視,才能有勇氣打破付出與期待的惡性循環,主動表達自己的需求,建立平等的關系。

二、如果付出是苦的,那就停止付出

婚姻中的付出應該是一種出于愛和自願的行爲,而非源于被迫或習慣。

我們需要反思自己的付出是否是出于快樂和愛。

如果這種付出讓我們感到苦不堪言,甚至損害了自己的幸福和健康,就需要果斷地停止這種無謂的犧牲。

在婚姻中學會尊重自己的界限和需求,並非自私的表現,而是爲了讓自己和伴侶在關系中都能獲得平衡和幸福。

三、看見伴侶的內心,而不僅僅是“功能”

將對方視爲獨立的個體,去理解他們的情感需求和內在世界,有助于雙方建立更加深入和真實的連接。

就像簡慶芬渴望被看到和珍惜,我們也需要在婚姻中看到對方的價值與努力。

不要將伴侶看作“工具人”,而是平等地交流和理解,在關系中給予彼此更多的關懷和支持。

無論你正在期盼一段親密關系,還是在親密關系中掙紮,或者親密關系贏岌岌可危,這個課程都會對你有所幫助。

真正的平等在于靈魂的平視,讓彼此都能在關系中找到自己獨特的位置。

只有這樣,婚姻才能成爲溫暖彼此的港灣,讓每一個人都能在其中獲得愛的滋養與安甯。

*本文由妙黛創作,如需轉載請聯系授權。

策劃丨kiwi

編輯丨李小豆

0 阅读: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