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智深鄙視宋江,爲何不拉武松離開梁山?你看他師父說過哪四句話

耳東品文史 2024-05-11 00:04:32

宋江是個虛僞之人,至少絕大多數讀者都是這麽認爲的,畢竟這家夥打著“爲兄弟好”的幌子接受招安,最終卻又爲了一個忠義之名甚至可以做出親手毒殺兄弟的事來,著實虛僞,但從書中角色的角度來看,似乎宋江卻是個好大哥,至少梁山群雄都認。

但有一個人是例外,即魯達,他就可以算得上是梁山之上最不服宋江之人,可爲何魯達明明看不慣宋江,甚至可以說是鄙視宋江,爲何他不拉著與自己意氣相投的武松一同脫離梁山呢?

(宋江、魯智深劇照)

是不敢,還是別的什麽原因?

一、略帶狂氣的花和尚

如果宋江不是梁山的老大哥的話,其實多數人更願意將魯智深與武松視爲主角,畢竟他們不僅被作者賦予了最多的戲份,同時比起宋江那草包而言,還有一身絕頂神功,他們的形象才更符合讀者心中好漢該有的樣子。

而魯達這人雖然沒有武松那麽瘋狂,但他卻是有幾分狂氣的,至少武松是服宋江的,而魯達卻未必服。

比如原著第五十八回中,此時的魯達還沒見過宋江,但旁人都在誇宋江好,他也有些聽得厭煩了。

(武松、魯智深劇照)

書中只道:“我只見今日也有人說宋三郎好,明日也有人說宋三郎好,可惜灑家不曾相會。衆人說他的名字,聒的灑家耳朵也聾了,想必其人是個真男子,以致天下聞名。前番和花知寨在清風山時,灑家有心要去和他厮會,及至灑家去時,又聽得說道去了,以此無緣不得相見。”

他這話是當著孔明、孔亮說的,那倆草包自然會覺得魯達這是誇贊自家兄長,但明眼人都不難看出,魯達這話是帶著幾分譏諷的,他的言外之意是“倒要看看你宋江是個什麽貨色”一般。

當然,這裏的他們還不算是針鋒相對的話,那麽後來上來了梁山的他就算是與宋江有過正面沖突了。

到了菊花大會一節,梁山已經集齊了三十六天罡與七十二地煞,已算得上是小有勢力了,有了與朝廷談條件的資本,于是宋江決定帶著兄弟們接受招安,可這是他的願望,卻未必是所有兄弟的願望。

(孔明、孔亮劇照)

當樂和唱著“天王要招安”的歌詞時,武松、李逵站出來唱了反調,但說是唱反調,這二人與宋江的關系都不差,宋江也能輕易安撫這二人,而魯達則不同,他也站出來唱反調,宋江則只能盡力安撫。

你且看原著描述:“魯智深便道:‘只今滿朝文武,俱是奸邪,蒙蔽聖聰,就比俺的直裰染做皂了,洗殺怎得幹淨。招安不濟事!便拜辭了,明日一個個各去尋趁罷。’宋江道:‘衆弟兄聽說:今皇上至聖至明,只被奸臣閉塞,暫時昏昧。有日雲開見日,知我等替天行道,不擾良民,赦罪招安,同心報國,竭力施功,有何不美?因此只願早早招安,別無他意。’”

魯達對宋江不滿,這是質疑大哥的決定,照理該罰,可宋江也只能安撫,不敢對他做出任何處罰之舉,魯達對宋江的鄙視自然又多了幾分。

二、志不同道不合的二人

如果說“是否接受招安”對于魯達而言的影響不大,他只是覺得不招安兄弟們也能在梁山泊安身立命,那麽後來征方臘歸來,宋江與魯達就可以說是徹底鬧掰了,因爲他們的志向壓根就不是一致的。

宋江接受招安說是爲兄弟們好,其實也是爲了自己的功名,而魯達一個出家人,自然沒這方面的需求。

于是二人便有了這麽一番無比尴尬的對話。

原著道:“宋江道:‘那和尚眼見得是聖僧羅漢,如此顯靈。今吾師成此大功,回京奏聞朝廷,可以還俗爲官,在京師圖個蔭子封妻,光耀祖宗,報答父母劬勞之恩。’魯智深答道:‘灑家心已成灰,不願爲官,只圖尋個淨了去處,安身立命足矣。’宋江道:‘吾師既不肯還俗,便到京師去住持一個名山大刹,爲一僧首,也光顯宗風,亦報答得父母。’智深聽了,搖首叫道:‘都不要,要多也無用。只得個囫囵屍首,便是強了。’宋江聽罷,默上心來,各不喜歡。”

這就叫話不投機半句多,可魯達也不是第一天認識宋江了,最初三山聚義的時候,他就該看清楚宋江的爲人了,這家夥向來都是滿口兄弟情義,但做的都是一些草菅人命之事,比如害盧俊義上山,就可以說是毀了人家的大好前途,魯達怎會看不透這家夥的爲人?

(武松、柴進、宋江劇照)

武松不離開宋江倒還說得過去,畢竟在武松啥也不是的時候,宋江見他落魄,不僅十分擡舉他,還給了他銀兩,算是對他有恩,所以武松向來敬宋江三分,但魯達與宋江之間可沒有這般情義,他與武松倒是有過命的交情,他完全可以拉著武松離開,武松也就不至于落得斷臂的結局了。

當然,那都是後話,魯達也無法預知未來,但他可以把握當下,他早已有了離開的理由,爲何不走?答案或許與他師父留給他的那四句話有關。

三、智真長老的叮囑

原著第九十回中,魯達的師父智真長老就對魯達交代過幾句意味不明的話。

說是:“當風雁影翩,東阙不團圓。只眼功勞足,雙林福壽全。”

魯達不解,後來智真長老又說了四句:“逢夏而擒,遇臘而執。聽潮而圓,見信而寂。”

(魯智深、智真大師劇照)

而讀過原著的人都知道了,這四句話也暗示了魯達的命運,擒下了夏侯成,抓了方臘,接著便是聽潮圓寂。

說白了,一切早有定數,師父沒讓他脫離梁山,他自然也只得照做,而當前兩件事應驗了之後,魯智深才知道自己該走了,于是他在六合寺出家,繼而聽潮圓寂,若沒有他師父這四句話,魯達怕是早就和宋江鬧掰了。

0 阅读: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