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绛直言自己對張愛玲有偏見:長得難看愛出風頭,你們都高看她了

紅色先驅 2024-03-08 19:12:52

1995年9月1日,美國洛杉矶一所普通公寓的房門被打開,裏面赫然躺著一個已經離世數日的老人,而令衆人沒有想到的是,這個老人,正是曾經在中國文壇紅極一時的天才女作家張愛玲。

和生前轟轟烈烈的存在和影響過截然相反,她就這樣默默地離開了這個世界,身邊沒有任何一個親人或是朋友。

2004年,張愛玲身後作品《同學少年都不賤》發表,不出所料依然贏得了不少高評價,有人評其中對人心刻畫的單刀直入,比之她創作盛期“有過之而無不及”。

不過,在同一時代背景下成長起來的另一位才女楊绛,卻通過外甥女的轉述表達了對張愛玲的厭惡。

因爲楊绛的外甥女同張愛玲同爲聖瑪利亞女校的校友,而《同學少年都不賤》的背景,正是聖瑪利亞女校。

在楊绛外甥女的描述中,青春期的張愛玲和同學相處並不融洽,張愛玲“愛出風頭,故意奇裝異服,想吸引人,但她相貌很難看,一臉‘花生米’(青春痘也)”。

這樣盡管不那麽客觀卻形象鮮明的同學回憶,不禁同張愛玲小說裏的青春校園記憶一下子撞了個滿懷。

聖瑪利亞女校合影,前排左三張張愛玲

楊绛也毫不諱言自己對張愛玲的偏見和敵意,在寫給鍾叔河的那封信中,除了對外甥女所言的轉述,楊绛更這樣說,“你們都過高看待張愛玲了”,“我對她有偏見”。

說出這番話時,楊绛已年近百歲,她的作品尤其是在晚年時期,以自然平淡的風格而著,在她的散文中,濃烈的直白的,冷嘲熱諷的,或是聲嘶力竭的表述都很少見到,更多的是“淡泊之中蘊藏濃郁的和諧”。

新華網曾如此評價:“楊绛堅忍于知識分子的良知與操守,堅貞于偉大女性的關懷與慈愛,固守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淡泊與堅韌,楊绛的內心是堅硬的,又是柔軟的。”

那麽,究竟是什麽讓這樣的楊绛近乎言辭尖銳地全方位地去批評一個和她同時代但寫作風格迥異的才女張愛玲呢?

這恐怕首先要從二人在抗戰時期的經曆說起。

楊绛在北京出生,不過父母籍貫在江蘇無錫,那也是楊氏家族世居之地,楊家書香門第,不過用楊绛本人的話說,也就是“寒素人家”。

她的曾祖父、祖父,不外乎書生和窮官兩種身份,只不過都酷愛讀書,生性秉直。

楊绛在北京出生後不久,楊家先後遷居上海、蘇州,而後在蘇州穩定下來,楊绛的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都是在蘇州讀的。

一直到1933年,楊绛考入清華大學研究院,成爲一名外國語文研究生,並在清華園結識了一生的伴侶——錢鍾書,後一同前往國外留學。

而也就是這期間,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國土淪喪,日軍對蘇州發起空襲,楊绛的父母帶著另外兩個女兒一同逃到了香山。

結果蘇州淪陷,香山瞬間淪爲了抗戰前線,就在這時,楊绛的母親突患惡性瘧疾,高燒不退,一病不起。

楊绛的父親、大姐還有小妹,無能爲力,只有守著母親,最終在香山淪陷前夕,楊母最終喪命。

遠在歐洲的楊绛得知這一切時,早爲時已晚,後來楊绛回國,回到母校教書,日寇侵華伴隨了她的前半生。

對當時其他國人來說,家國之仇還十分模糊之際,楊绛卻已體會到切膚之痛。

楊绛後來寫了一篇《回憶我的母親》,在她的眼中,母親忠厚老實,心胸寬大,不念舊惡,和任何人都和好相處,一輩子沒一個冤家,愛讀小說,還擅長女工,但就是這樣美好的母親,因爲日寇侵華,一病不起,“媽媽從此沒有了”。

也正因如此,楊绛對日寇以及漢奸頗爲痛恨。

楊绛厭惡張愛玲,從這一點上能尋到蛛絲馬迹,因爲縱然張愛玲不是漢奸,但她卻同漢奸文人胡蘭成有過一段轟轟烈烈的亂世之戀。

而且張愛玲初識胡蘭成時,胡蘭成就已經當了漢奸,並不是之後才當的,關于胡蘭成的漢奸身份,張愛玲也不在乎。

她在《有幾句話同讀者說》裏曾經這樣說過:

“我自己從沒想過辯白,但最近一年來,常常被人議論,似乎(將我)列爲文化漢奸之一,我自己覺得莫名其妙。我所寫的文章從沒有涉及政治,也沒有拿過任何津貼……至于還有許多無稽的謾罵,甚而涉及我的私生活,可以辯駁之點本來非常多。而且即使有這種事實,也還牽涉不到我是否有漢奸嫌疑的問題,何況私人的事本來用不著向大衆剖白,除了對自己家的家長之外仿佛我沒有解釋的義務。”

張愛玲和假扮中國人的日本影星李香蘭

不難看出,張愛玲對一個人的政治身份並不看重,她看重的是,只有她喜不喜歡他,對他愛不愛,一旦她愛上,則毫無原則,其他大是大非,民族大義,在別人那裏重若泰山的東西,在她這裏反倒是輕如鴻毛了。

而這其實和張愛玲的家庭成長環境有很大的關系,于張愛玲來說,出身名門,乍看是榮耀,細看則是帶刺的玫瑰。

李菊藕

張家在晚清時期曾爲顯赫官宦之家,張愛玲的祖父是李鴻章的得力助手,清末重臣,祖母李菊藕則是中國近代史極其重要,繞不開的人物李鴻章的小女兒。

而張愛玲的母親所在的黃氏家族也毫不遜色,同樣也是顯赫官宦富豪之家,張愛玲的母親雖爲家中庶女,卻也是獨女,因此自幼頗受寵愛,嫁妝豐厚。

張黃兩家聯姻,本意強強聯合,吃喝不愁,只可惜時局變幻,清朝覆滅,張愛玲的父親斷了仕途,染上了抽大煙和尋花問柳的惡習。

張愛玲母親

張愛玲的母親爲此遠赴國外留洋,正因如此,張愛玲小的時候未曾得到母愛,長大後也明白了自己是母親追求新生活的累贅。

後來,張愛玲的父親又娶了老婆,而繼母對她並不好,張愛玲因此飽受欺淩,父親甚至只因繼母的一面之詞就曾揚言要殺了她……

凡此種種,令張愛玲的童年過得異常得不快樂,最終造就了一位與世不同,對人冷漠,孤芳自賞的才女。

這樣的張愛玲,對自己的父親、母親、姑姑、弟弟,都很淡漠。自離家出走後,她再未和父親見面,對留洋的母親,她更無依戀,對曾相依爲命多年的姑姑,她當年離開大陸去香港,未給姑姑留下任何信息,對從小一起長大的唯一的弟弟張子靜,“亦如常人,總是屬于音問”(張子靜回憶姐姐張愛玲曾言)。

也是這樣的張愛玲,可以不在乎一個男人的漢奸身份,只看重自己對他的喜歡和愛。

胡蘭成

而胡蘭成,就是那個達到張愛玲所追求的愛的境界的男人。

當初胡蘭成讀張愛玲在蘇青主編的雜志上發表的小說《封鎖》,拍案叫絕,幾經糾纏,千方百計從蘇青手裏要到張愛玲的地址,並當即造訪。

這一面,兩人一見如故,一談就是5個小時,回去後胡蘭成徹夜未眠,提筆就寫下了一首情詩,其中名句“因爲相知,所以懂得”,令張愛玲讀後心花怒放,回了一句道:“因爲懂得,所以慈悲。”

從此胡蘭成開始每天去看張愛玲,兩人待在一起,胡蘭成談古典文學,張愛玲談西洋現代文學,雙方聽得如癡如醉,還不惬意。

兩人就這樣相愛了,這也是張愛玲的初戀,當時的她也只二十二三歲,哪裏又是胡蘭成的對手。

在認識胡蘭成之前,張愛玲于一次《蘇青、張愛玲對談錄——關于婦女·家庭·婚姻諸問題》的談話裏,曾提到過自己心目中所謂理想的另一半,她說:

“我一直想著,男子的年齡應該大十歲或十歲以上,總覺得女人應當天真一點,男人應當有經驗一點……女人要崇拜才快樂,男人要被崇拜才快樂。”

而胡蘭成,顯然正是張愛玲的理想型,他比張愛玲年長14歲,這是張愛玲認爲最合適的年齡,至于對胡蘭成的崇拜,從張愛玲和胡蘭成第一次見面就相談甚歡,“相知”“懂得”就看出來了。

于是爲了這段戀情,張愛玲投注了自己的全部激情和癡狂愛意。

她對胡蘭成的愛,深入骨髓,“如仙如幻”,認識不久後,她就送給了胡蘭成自己的一張照片,而照片的背面寫著這樣一句話:

“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裏,但她心裏是喜歡的,從塵埃裏開出花來。”

誰又能想到,才華傲人,出身名門,22歲就在中國文壇紅極一時的張愛玲愛上一個人是如此的癡狂。

而這樣的癡狂,在理性十足的人看來,近乎是“自毀”式的。

倘若胡蘭成是個可托之人也就算了,只可惜當時的胡蘭成,早已臭名昭著,淪爲漢奸文人,曾任汪僞政權宣傳部次長,撰寫大量反對抗日的文章。

此外,胡蘭成還是個家有妻妾,到處拈花惹草的主。

1944年,胡蘭成的第三任妻子不能忍受胡蘭成的背叛提出離婚,同年,原本沒有指望能結婚的胡蘭成和張愛玲秘密結婚,沒有舉行儀式,只寫了婚書,那句如今出名的“願使歲月靜好,現世安穩”,便是出自胡蘭成和張愛玲的婚書。

這一年,胡蘭成38歲,張愛玲24歲。

但不出所料的,婚後,胡蘭成這個生情多情的男人,並沒能給張愛玲帶來現世的安穩,他依舊同時和好幾個女人混在一起,還明白告知張愛玲,張愛玲夾在中間,好不尴尬。

1945年日寇投降,胡蘭成抛下張愛玲,攜富婆情人外逃。

婚後3年,1947年,張愛玲終于下定決心,給胡蘭成寫下了決絕信:

“我已經不喜歡你了,你是早已不喜歡我了的。這次的決心,我是經過一年半的長時間考慮的,彼惟時以小吉故(小劫),不欲增加你的困難。你不要來尋我,即或寫信來,我亦是不看的了。”

張愛萍同胡蘭成的那段轟轟烈烈的亂世之戀,來得突然,結束地決絕,張愛玲在其中傾注了的感情近乎癡狂,而她的這種癡狂又近乎體現在了筆下小說的女主角身上,小說的結局也如現實一樣:傷感而蒼涼。

這些在喜歡她的人看來是敢愛敢恨,超然灑落,心地坦白,獨具寫作天賦。

而在楊绛看來,卻是“意境卑下”。

楊绛的原話:“我說句平心話,她的文筆不錯。但意境卑下。她筆下的女人,都是性饑渴者。”

這也可以說是民族大義之外,楊绛對張愛玲厭惡偏見的另一真實來源。

楊绛的父親重視家庭教育,教導兒女不要成爲欲望的奴隸,日寇侵華,妻子離世後,楊绛的父親見昔日舊友當了漢奸更是冷眼相對,不打招呼,而楊绛本質上和父親是同一種人。

所以這也難怪楊绛年近百歲時,談及張愛玲,依然難掩厭惡和偏見。

0 阅读:130
评论列表
  • 2024-03-08 21:06

    難看還愛出風頭,那份自信也難得,難看就得龜縮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