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震林外孫回憶:外公在政治上最敬佩毛主席,軍事上最敬佩另一人

紅色先驅 2024-04-23 17:41:13

1976年9月9日,一代偉人毛主席逝世。

一位74歲高齡的開國元勳聞訊,失聲痛哭,久久不能平靜。

這位開國元勳,便是譚震林。

譚震林素來以“個性鮮明”聞名,他一生嫉惡如仇,快言快語,敢說敢做,人送稱號“譚大炮”,毛主席則又叫他“譚老板”。

早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譚震林便同毛主席並肩戰鬥,榮辱與共,曆經井岡山峥嵘歲月,後來抗戰以及解放戰爭時期,譚震林離開毛主席身邊,在外作戰。

從始至終,譚震林對毛主席都十分信任。

譚震林的外孫王石達後來回憶起來,外公在世時常說“毛主席比我高明!我相信他,我是經過鬥爭才相信他”,在政治上,外公最敬佩毛主席。

政治上最敬佩毛主席

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白色恐怖籠罩全國,中國革命處在了一個十分緊急的關頭。

同年8月7日,在湖北漢口黨的最高會議上,毛主席一馬當先,以巨大的政治勇氣,提出了“槍杆子裏出政權”的重要論斷。

不過,毛主席的這一正確論斷當時卻並未得到黨內一些主要領導人的贊同。

而譚震林,雖未曾同毛主席謀面,卻成爲了毛主席這一論斷的忠實擁趸者。

毛主席後來曾對譚震林說:“你是第一個贊成槍杆子裏出政權的人。”

1927年11月,時年25歲的譚震林在毛主席的指示下,帶領工農革命軍第一團第一營打進茶陵縣城。

茶陵縣就此建立了我黨曆史上第一個工農兵政府,而譚震林成爲了這第一個紅色政權的主席。

毛主席第一次見譚震林,便道:“你就是茶陵縣工農兵政府主席譚震林,好年輕啊!”

同年年底,譚震林接受毛主席的“邀請”,上了井岡山,堅定走上了“農村包圍城市”的井岡山道路。

對于這條道路,譚震林後來談及,言語中滿是對毛主席的敬佩,他說:

“對這一條道路,開始時我們隊伍中不少同志並不理解,他們熱衷于搞城市暴動,想很快奪取全國勝利。而毛主席之所以能提出這個理論,最重要的是毛主席懂中國當時的國情。”

1929年1月,毛主席和朱老總帶領紅四軍主力離開井岡山,向贛南、閩西挺進。

1929年8月,紅軍准備攻打閩西上杭城,譚震林擔任攻城指揮部指揮員之一。

戰前,譚震林在司令部召開動員大會,毛主席恰巧趕來,他不想打擾,就尋了個地方悄悄坐下來,聽譚震林在前面大聲講話。

等到大會結束,譚震林才發現毛主席就坐在角落。

這時,就聽見毛主席嚴肅道:“你剛才的講話總體是好的,但有一句不妥。”

“哪句不妥?”譚震林忙問。

“你說,‘打下上杭城,城裏什麽東西都有,部隊放假三天,可以上街買東西。’部隊進城,紀律應該更嚴格。你帶部隊進城後就是這樣幹的?我帶兵可從來沒有這樣幹過。”

聽到毛主席這樣說,譚震林頓時一窘。

這件事情,給譚震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直到1980年,事隔51年,譚震林回憶起來,都不禁深有感觸道:“毛主席是非常嚴格的,你一講錯一句話他都要批評的。”

這些,都令譚震林在政治上最敬佩毛主席。

軍事上最敬佩另一人

而在此之外,軍事上,譚震林最欽佩的,則另有一人。

譚震林的外孫王石達回憶說:

在軍事上外公最佩服粟裕。華中野戰軍時,粟裕是司令員,外公是政委。在華東野戰軍和第三野戰軍時期粟裕是副司令,外公是副政委,二人配合默契。外公晚年常在我面前回憶當年的峥嵘歲月。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號稱“譚大炮”的譚震林期間也曾因不理解而將“大炮”對准粟裕,因軍事指揮事宜拍了桌子。

那是在1947年7月,粟裕經曆了一生中少有敗仗。

此時3個月前,華野剛剛取得了孟良崮大捷,全殲張靈甫率領的國民革命軍整編74師,全軍上下士氣大振,結果不久後就陷入一片愁苦煩躁的境地。

孟良崮之後,在南麻和臨朐這兩場華野內線部隊轉入戰略進攻前夕的攻堅戰中,華野遇到了國名黨“狐將”胡琏率領的整編11師,戰鬥打得十分吃力和殘酷。

華野集中內線4個主力縱隊殲敵1.8萬人,自身損失達到了2.1萬人。

陳毅作報告直言:“7月打8仗,只有3仗打好了。”

敵軍將領胡琏更揚言華野諸將均非對手。

與此同時,華野外線兵團也被攆著追,如此內外線均陷入苦戰的形勢,引發了陳毅、粟裕、譚震林華野三巨頭的激烈爭辯。

粟裕擬就南麻、臨朐戰役的總結報告,直言:“南麻、臨朐等役,均未打好,影響戰局甚大。言念及此,五內如焚。”

而後整篇報告中,在對戰鬥失利原因進行的剖析中,出現最多的字眼便是“樂觀”、“輕動”、“急于求戰”、“急躁”、“低估敵情”等等。

而正是這篇報告,引起了譚震林的反對,譚震林認爲戰略指導上沒有問題,陳毅也認爲如此。

于是粟裕決定獨自承擔責任,自請處分。

1947年8月4日,一封以粟裕個人名義發出的檢討報告就送到了中央軍委和華東局。

粟裕在報告中再次提到了戰略指導錯誤的問題。

素來快言快語,性情耿直的譚震林因此直接給粟裕寫了封長信,可謂“炮聲隆隆”,直言不諱,從蘇中戰役開始數起,一直講到了孟良崮戰役。

而粟裕接到信,對這位相處多年的老戰友,說話也少顧慮,立馬洋洋灑灑回了一封信。

這件事情很快就傳到了毛主席的耳中。

8月6日,毛主席代表中央和軍委,連發兩電,慰問粟裕。

同日,華東局也對粟裕的檢討報告做出回應,毫無保留地支持粟裕。

如此,從井岡山時期就跟隨毛主席的譚震林,見毛主席表揚粟裕,便不再多說,就此偃旗息鼓。

粟裕則把檢討這場戰役的文稿保存下來,以此警示自己。

這件事就此翻篇,譚震林和粟裕二人,在之後的戰鬥中依舊是默契的老戰友。

1948年淮海戰役,粟裕和譚震林同爲總前委5人組成員。

最終,淮海戰役大勝,長江中下遊以北廣大地區獲得解放,極大地推動了解放戰爭進程。

毛主席高興稱贊:“一鍋夾生飯,硬是被你們一口一口地吃下去了。”

遠在蘇聯的斯大林則感歎:“60萬勝80萬,奇迹真是奇迹。”

1978年,淮海戰役爆發三十周年,徐州淮海戰役紀念館決定舉行紀念活動,特邀粟裕大將到現場致辭。

不過粟裕因爲身體欠佳,未能到場,于是他委托譚震林,去一趟徐州紀念淮海戰役。

作爲總前委5人組之一,譚震林對當年的那場輝煌戰役記憶猶新,欣然前往,不過當他見紀念館中未曾全面介紹淮海戰役主力華野戰績,更對被毛主席稱贊在淮海戰役中“立下第一功”的粟裕鮮少提及時,當場發了火。

在譚震林看來,“如此重要的紀念館,未能如實記錄戰史,是不負責的”。

淮海戰役紀念館聽取譚震林的批評和建議,很快進行了改正。

1983年9月30日,譚震林因病逝世。

同年12月,《人民日報》發表了譚震林的遺文——《繼承和發展毛澤東思想——紀念毛澤東誕辰90周年》。

1984年2月5日,粟裕因病逝世。

如今,斯人已逝,而英靈永存,老一輩革命家們之間的真摯情誼,永遠令人無限感動。

素材來源:

[1]譚特立.譚震林和毛澤東的革命情[J].文史月刊,2003,(02):4-11.

[2]黃肇嵩.毛澤東教譚震林帶兵[J].福建黨史月刊,2009,(21):16.

[3]胡晟盛,周錦尉.譚震林同志談井岡山道路——訪問記錄[J].曆史教學,1981,(12):4-6.

[4]王石達.高風亮節,千古一將——緬懷粟裕大將軍誕辰110周年

[5]少華.非攻:粟裕與陳毅(之十一)[J].黨史文苑,2015,(21):27-35.

喜歡本文的朋友,可以點下“關注”,感謝大家支持!
94 阅读:35000
评论列表
  • 2024-04-24 09:57

    軍事上也應該是毛主席。

  • cxh 68
    2024-04-24 17:51

    粟裕是中國最會打仗的!蘇中七戰七捷,分析敵我對比沒人能打!!!

  • 2024-04-23 19:39

    粟司令的軍事天才,讓他的戰友們深深地敬仰。

  • 2024-04-28 19:40

    打仗最厲害還是林彪,其次,彭大將軍

    雙子星 回覆:
    啥也不懂,亂說啥
    有今生冇來世 回覆:
    林元帥可以,穩中求穩而已
  • 2024-04-26 22:34

    蘇中七戰七捷,3萬對12萬真是牛逼

  • 2024-05-25 18:05

    粟裕大將之風,千古一將

  • 2024-05-14 21:45

    老一輩的革命家人人愛戴,都在人民心中留著豐碑

  • 2024-05-22 11:20

    解放軍最會打仗五虎將:粟裕、林彪、彭德懷、徐向前、劉伯承。粟裕絕對第一人!

  • 2024-05-14 15:45

    致敬英雄,致敬先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