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良晚年兩次見楊虎城孫子,態度冷淡,楊瀚:他對過去不堪回首

縱觀曆史2021 2024-05-21 23:10:56

1999年6月,楊虎城將軍之孫,楊拯民之子楊瀚奉父親遺命,遠渡重洋來到了夏威夷,去看望一位耄耋老人。

這位老人與他的祖父有著深厚的淵源,說兩人是戰友也不爲過,但沒想到的是,當他敲開這位老人的大門,滿懷期待說明來意以後,迎接他的卻是對方冰冷的態度。

老人只是禮節性的握了握手,然後平靜的說“你好你好”,然後再無他言。楊瀚以爲,對方只是和自己不熟悉,所以才會這樣。

第二年,楊瀚又去拜訪了老人,但對方依舊如此,除了禮節性的問候,對自己的祖父只字不提。這樣的行爲很不符合常理,直到最後楊瀚才想通了各中原由才慢慢釋然。

臨行前,楊瀚留下了一句話:他對過去不堪回首。

至此,一段將近半個多世紀的往事緩緩拉開了帷幕。

這位百歲老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國軍將領張學良。

1936年,日本侵華戰爭全面爆發,國內迫切需要團結一致全面抗擊外敵,蔣介石爲了一己私利,不肯跟共産黨合作。

此時,日本侵華的步調越來越快,勢力從東北到華北,一路緊逼。

看著我國的疆土一步步被吞並,民族存亡危在旦夕,張學良幾次向蔣介石進言,希望他停止內戰,團結抗日。

蔣介石非但不聽,還指責他“剿共不力”。

氣急敗壞的張學良回到了西安,向楊虎城說明事情的經過,楊虎城聽後安慰了對方,並獻上一計“挾天子以令諸侯”。

張學良聽後,最終決定接受楊虎城的建議。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和楊虎城率領部隊在西安扣押了蔣介石,目的就是逼他抗日。不僅如此,張學良還向他提出了改組國民政府、釋放愛國人士等八項主張。

蔣介石沒想到張會強硬至此,即恐懼又憤怒,拒絕實施八項主張,一副任憑處置的態度。

最後,由國共兩方人員宋子文和周恩來以及其他各界人士的斡旋中,蔣介石最終答應了這些要求。

蔣介石只是口頭答應,並以人格擔保承諾的可靠性,就是不願意在文件上簽字。

事情到這裏,似乎已經有了一個不錯的結果,接下來的事情卻讓張學良和楊虎城兩人起爭執,以至于後面的結果讓人唏噓。

蔣介石答應以後,留還是放成了一個問題。

楊虎城認爲,蔣介石爲人毫無誠信,僅憑一個“人格擔保”根本不值得相信,應該把他留在西安,直到他真正遵守承諾爲止。

張學良認爲,蔣介石已經作出承諾,再步步緊逼就說不過去了,畢竟他是國民黨領袖,顔面還是要給的。

兩人爲各自的主張爭論不休,最後楊虎城以大局爲重,答應放蔣介石,也告誡張學良,千萬不要前往南京,以免蔣介石事後報複。

張學良並沒有聽進去這個勸告,爲了顯示自己的誠意,親自護送蔣介石爲南京,然而這一送就是幾十年。

到達南京以後,蔣介石立馬變臉,將張學良抓了起來,先是經由軍事法庭審判,然後再將他軟禁起來。

楊虎城則被迫解除了軍事權力,遠走國外,身爲一個心系祖國的中國人他依然時刻關注著國內的動態。

七七事變後,楊虎城秘密回國,想參與抗日活動,沒想到卻被蔣介石的特務發現,將他逮捕,軟禁了12年。

1949年,解放戰爭即將結束之際,蔣介石在退守台灣之前下令將楊虎城一家秘密處決,只有老大楊拯民幸免于難。

原本,張學良也在命令之內,是宋美齡等人的多次勸說下,才活了下來,一直被軟禁,直到蔣介石父子全部逝世。

看到故人之孫,張學良或許還在耿耿于懷當年的決定,面對故人的慘死,張學良或許一生都抱著愧疚之情,他曾說:楊虎城是個好人。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好人,沒有死在抗日的戰場上,卻倒在了政治的陰謀詭計中。

0 阅读: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