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年輕諾獎得主”加缪:人生毫無意義,但值得一過

月窗讀書 2024-05-13 17:21:18

1957年,加缪收到了諾貝爾獎的提名。這一消息傳出後,無數人震驚不已,他們認爲加缪不可能獲獎。連加缪的出版商布朗什·克諾夫都親自拜訪他,兩人面對諾獎的提名,只是哈哈大笑,覺得這簡直不可能發生。

畢竟,加缪年紀太輕了。在曆史上,諾獎的得主們都是年紀較長的人。因此,即使加缪本人,也對此並不抱有希望。

然而,就在10月16日,加缪和朋友正在享用晚餐時,有人突然告訴他,他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加缪的臉色瞬間變得蒼白,他震驚不已,嘴裏不停地重複著:“應該是馬爾羅拿獎才對。”

當時的加缪年僅44歲,成爲了歐洲曆史上最年輕的諾獎得主。

這一殊榮引起了全世界的矚目,然而,此刻的加缪卻在文學創作上陷入了困境,他的內心備受折磨。諾獎並沒有給他帶來快樂,反而加深了他的痛苦。他向朋友傾訴道:“我被閹割了。”

01

1913年11月7日,加缪在法屬殖民地阿爾及利亞孟多維的一個農民家庭出生。

加缪出身于移民家庭,父系家族是阿爾及利亞的法國移民,他是家中的第二個孩子。

加缪的父親是一個酒窖管理員,靠微薄的薪水養家糊口,而他的母親則是一位全職主婦,專心照料家庭和孩子。

不久後,戰爭爆發了,硝煙逐漸逼近,加缪的父親響應號召參軍,懷揣著壯志踏上了戰場,希望能建功立業。

然而,命運卻對他不利,戰爭很快奪去了他的生命。就在加缪還不滿一歲的時候,他成爲了一個戰爭孤兒。

加缪從小跟著母系家族生活在阿爾及利亞的貧民窟裏。

因此,加缪對于他的父親一無所知,所有關于父親的印象都來自于母親的敘述。

丈夫去世後,這位可憐的女人帶著兩個年幼的孩子,無依無靠,只能寄人籬下。然而,娘家的條件也並不富裕,生活依然艱辛。

爲了維持生計,加缪的母親只得外出打工謀生,將兩個孩子托付給外婆照料。然而,外婆脾氣暴躁,對待孩子極其嚴厲,冷酷無情,動辄打罵,家裏缺少溫情。

一個人幼時對世界的印象決定了成年後對世界的看法。

阿德勒說:“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幼時的悲慘記憶,讓加缪對現實生活有一種疏離感,因此他不熱衷于湊熱鬧,也和那些愛紮堆的孩子們不一樣。

他總是一個人安靜的待在角落,觀察著這個世界,心裏不知想著什麽。

他的朋友很少。內向的加缪與書爲伴。讀書,是一個人可以隨身攜帶的避難所。

02

他喜歡讀書,紀德是他的文學偶像。

他喜歡去街頭巷尾聽鄰居們飯後閑聊,了解他們的生活,再把他聽來的故事添油加醋講給大家聽。

漸漸地,他決定了,一定要當一名作家。

于是他在學習上非常用心,成績名列前茅。

由于家境貧困,加缪的哥哥只能辍學去打工來補貼家用。即使加缪,也無法逃脫這樣的命運。

好在母親雖然是文盲,但卻極其看中對加缪的教育,學校裏的老師也非常欣賞加缪的才華,兩人一起幫助加缪,加缪這才得以留在學校。

加缪非常珍惜受教育的機會。在學校裏,加缪認真聽課,努力學習。他以出色的成績,贏得了老師和同學們的贊賞。盡管他並不是個活躍的孩子,但他的聰慧和勤奮使他在衆人中脫穎而出。

加缪對于知識的渴望不斷推動著他向前。雖然他沒有自己的書籍,但他經常光顧當地的圖書館,借閱各種各樣的書籍。在那裏,他享受著與知識的親密接觸,盡情沉浸在文字的海洋中。

時間過得很快,加缪開始步入青年時期。他在高中讀書,對文學産生了濃厚的興趣。他迷戀著文學作品中展現的世界,思考著人性和存在的意義。

在學校裏,他積極參與文學社團的活動,與志同道合的同學們一起探討文學的奧秘。他們互相激發著靈感,共同進步。加缪的文學才華逐漸顯露,他開始寫作自己的作品,嘗試表達內心的思想和感受。

加缪的文學天賦逐漸得到認可,他的作品開始在校內外發表。他的文字充滿了思考和觸動人心的力量,引起了讀者的共鳴。

然而,與此同時,加缪內心深處卻有一種不安和迷茫。

他開始質疑人類的存在和生命的意義。他覺得自己生活在一個荒謬而無法理解的世界中,人們爲了權力和欲望而爭鬥,而生命的終點卻是無盡的虛無。

這種思考讓加缪感到沮喪和孤獨。他試圖尋找答案,但卻陷入了深深的困境。

03

他靠著老師的賞識和助學金一路求學,畢業于阿爾及利亞大學,先後當過記者編輯秘書等工作。

這份工作也讓加缪有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閱讀。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加缪讀到了一本哲學書籍,它改變了他的一生。書中討論了存在主義的概念,認爲人類的自由意志和選擇是決定個體存在的核心。

加缪被這些思想深深吸引,他開始研究和探索存在主義的理論。他閱讀了許多哲學家的著作,包括尼采、卡爾·雅斯貝爾斯、海德格爾等人的作品。

逐漸地,加缪透過哲學的鏡頭看待世界,他開始將自己的思考和疑問融入到他的文學作品中。

他的作品充滿了對人類存在的質疑和反思。

他的代表作之一是《局外人》,這部小說通過主人公默爾索的視角,探討了人類存在的無意義和社會的冷漠。

這部作品成爲了加缪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存在主義文學的經典之作。

默爾索只是一個小人物,對什麽都無所謂,口頭禅就是怎麽都行。

三年前,默爾索因爲沒錢找人照顧母親,便將母親送到養老院。

現如今,他收到養老院的電報,才知道母親死了。

他向老板請了兩天假,回家爲母親辦理喪事,但他敏銳地發現,老板有些不樂意,同事們都爲默爾索的遭遇感到難過,但默爾索自己卻不覺得難受。

爲了趕上公共汽車,默爾索不得不跑著去,跑得累了,一路上昏昏欲睡,到了養老院,默爾索希望立刻見到母親,但門房告訴他,要先見院長。

然而,院長正忙,默爾索便和門房聊天,見到院長後,院長說了很多話,但默爾索卻沒心思聽。

隨後,他走到停放母親遺體的屋子,才發現棺材的蓋子已經合上了,門房走進來,想把棺材打開,讓默爾索好好看看母親,可是默爾索拒絕了。

門房問:

您不想看?

他說:

不想。

話剛說完,默爾索就感覺有些難爲情,因爲按照常理,他不該這麽說,也不該這麽做。

爲什麽不想看呢?門房繼續問默爾索,可是默爾索自己也說不清。

他和周圍的人聊天,眼裏沒有一滴眼淚,喝咖啡。

他想抽煙,但還是有點猶豫,因爲不知道在母親的遺體前能否這樣做,但他還是抽煙了,因爲覺得抽煙也無傷大雅。

守靈的時候,默爾索覺得無聊,他觀察著葬禮上的人,卻難以相信這些人確實存在,人們看著默爾索,他腦海中突然産生一種滑稽的印象:這些人是專門來審判我的。

人們天生自帶有色眼鏡,他們只能看到他們願意看到的。

加缪的文學風格獨特而深刻,他運用生動的場景描寫和細膩的情感描繪,將讀者帶入他所創造的現實世界中。

作爲社會群體,我們已經無意識中被社會的一套規則馴化。

這套規則無聲無息又無處不在籠罩著我們每個人。而莫爾索發現了規則的荒謬性,他頭腦清醒,冷眼旁觀,並且拒絕被同化。

他的作品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贊譽,許多人將其視爲對人類存在的一次深刻反思。

04

然而,盡管加缪的文學事業蒸蒸日上,他內心的痛苦卻並未消散。

他常常感到思維的枯竭和無力,他覺得自己無法找到靈感和創作的動力。這種困擾讓他陷入了深深的苦悶。

加缪開始感到對于生活的渴望和熱情逐漸消失,他感到自己陷入了一種無望的境地。

他思考著自己的存在,思考著文學的意義和價值。他開始懷疑是否有必要繼續寫作,是否有人真正能夠理解他的思想和感受。

然而,盡管內心的痛苦和迷茫,加缪仍然堅持著。

他相信,文學是他與這個世界交流和溝通的方式,它是他表達內心真實的途徑。

盡管他知道這條道路並不容易,但他相信通過文學,他可以與讀者共鳴,並傳達出關于人類存在的真相和意義。

加缪決定將自己的痛苦和迷茫轉化爲創作的動力。他以堅定的意志和毅力,繼續寫作,探索和表達他內心深處的思想和感受。

加缪在他著名的哲學散文西西福斯的神話中,借用古希臘神話中的一位英雄,深刻地闡釋了人生的荒謬。

古希臘神話中有一位叫西西福斯的英雄,由于他綁架了死神,使得人間再沒有死亡,也因此得罪了衆神。

衆神想出了一種折磨西西弗斯的辦法,命令他每天推著一塊巨大的石頭上山,到了山頂,那塊石頭又會滾下來,西西弗斯把他推上山,如此循環往複。

就如同被詛咒了一般,永無休止。

加缪認爲這則神話說明的就是我們生存的處境。

我們每天做著重複的事情,起床、吃飯、上班、下班,看起來都是循環又無意義的,並且終點都是死亡,因而人生是荒謬的。

加缪在書寫《西西弗神話》中點出,人生正是因爲沒有意義,就更值得一過。

唯有反抗,才能體現尊嚴。

人生就像西西弗永無止境地推著巨石上山,征服不了命運,但我可以藐視它。

加缪的作品逐漸演變成了一種獨特的風格,他以現實主義的手法來揭示人類存在的荒謬和困境。他的作品通常以孤獨、自由意志、道德困境和死亡等主題爲中心。

05

在加缪後來的歲月中,他繼續以敏銳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探索人類存在的問題。

他的作品越來越多地關注社會和政治議題,他對權力、壓迫和個體自由的反思在他的文學中得到了廣泛展示。

加缪的一部重要作品是《鼠疫》,這是一部描述瘟疫爆發時社會反應的小說。

通過描繪一個被封鎖的城市中的人們如何應對疫病的蔓延,加缪探討了人類在面對死亡和困境時的反應,以及社會中的道德和倫理問題。

這部小說被認爲是對納粹統治下法國的隱喻,同時也是對人類生存狀態的深刻思考。《鼠疫》獲得了廣泛的贊譽,被視爲加缪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故事發生在20世紀40年代的阿爾及利亞的奧蘭市。

4月16日,裏厄大夫發現了一只死老鼠,但一只死老鼠顯然無法引起人們的注意。

不過隨後老鼠接連死亡,一只、兩只、三只,成批量的死亡,到處是死亡的老鼠,但這依然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

奧蘭市政府也只是提醒人們注意而已,並要求滅鼠辦每天淩晨撿死老鼠,然後送垃圾焚化廠燒掉。

“總之,這些老鼠改變不了什麽”,災難隨時都會降臨,但每個人都不相信會降臨到自己的頭上。

隨後事情悄然發生變化,人感染了鼠疫。

然而面對這場突然降臨的鼠疫,奧蘭市當局一開始不願意面對事實,竭力掩蓋事實真相以避免使公衆和輿論界出現恐慌,聲稱不過是出現了幾例危險的高燒症。

只有裏厄大夫覺得這不是一件小事。

他給當地醫療協會負責人提建議,把新出現的病例收入隔離起來。

但得到的回複是,無能爲力,這樣的命令只能由省裏發布。

隨著越來越多的人感染鼠疫,並且死亡病例成倍增加後,奧蘭市當局覺得根本瞞不住了。

人們的心理由意外轉爲驚慌失措,于是奧蘭當局不得不“宣布鼠疫爆發,封閉城市”。

結果對此毫無思想准備的市民們突然陷于被迫分離的狀態。

奧蘭與其他城市的交通由此被全面阻斷,當局下令禁止包括長途電話在內的任何通信往來。

他在《鼠疫》中告訴我們,面對荒誕,只有反抗,才有希望,面對不喜歡的生活,只有反抗,才能改變。

生活不喜歡了,如果不去改變,人就會變得麻木。

《鼠疫》發表後大獲成功,加缪徹底成了當時法國文學界的寵兒,鮮花掌聲如潮水般湧去。

加缪失去了自由。這並不是他想要的。他對朋友說:“我現在累極了,我只想過正常的生活。”

06

1960年1月4日,一輛轎車駛過桑斯區,向著巴黎飛馳。突然,汽車狠狠撞上一棵懸鈴木。加缪被抛出車外。他的時間停在了13點54分,年僅47歲。

警方將這起悲劇判定爲車軸斷裂引發的交通事故。在一地殘骸中,人們發現了加缪的黑色公文包,裏面裝著一本尼采的《快樂的知識》、一本《奧賽羅》、一本未完成的手稿《第一個人》、一本護照和他的日記。

加缪用他整個一生的思考給了我們對抗荒誕人生的答案,那就是活在當下,打破人類社會的一切做作和荒謬,去感受每一個一去不複返又無比珍貴的當下,讓身體的各種感官重新蘇醒,繼而深刻體會肉體的存在與自我的意義。

文 | 流光抛人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