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覆滅之後,東吳在暴君孫皓的領導下,爲什麽能夠延續十七年之久

訴與山鬼說 2023-06-09 09:08:18

孫權于黃武八年于武昌即位,宣告東吳正式成立。雖然從黃初二年曹丕封孫權爲曹魏“大魏吳王”開始,東吳就開始了自立,但是孫權並沒有接受漢帝的讓位,這才形成了曹魏、蜀漢和東吳之間的三國鼎立。

蜀漢景耀六年,曹魏將軍鄧艾率軍攻到成都,劉禅棄城歸降,蜀漢從此一蹶不振。蜀漢覆滅後第二年,東吳最後一位皇帝孫皓。雖然東吳在孫皓的統治下逐漸衰落,但是東吳依然屹立不倒,直到天紀四年最終被西晉所滅。

東吳是三國之中存在最久的王朝,經曆了四代君王,統治了五十二年,長江乃是其最大的依仗。

“坐斷東南”,因其雄踞長江之天塹,曆來爲人們所描繪而成爲東吳的地理位置。的確長江是東吳的一道天塹,雖然限制了東吳的向外發展,但也保證了其大部分疆域不會被敵軍入侵。

聯系現實情況,益州刺史在晉國與吳之戰中,以蜀漢水師爲根基,先行建設戰船,操練水兵,形成了一只具有一定戰鬥力的水兵。接著又親自領兵,順著長江一路向下,先後擊破了丹陽,西陵,夏口,武昌等東吳長江上的幾個重要據點,然後輕而易舉地攻入了被譽爲東吳最重要的據點石頭城,迫使孫皓自己出城投降。

長江防禦工事的全盤崩潰,是東吳覆滅的最主要原因,說起東吳的防禦,自然少不了一位舉足輕重人物,那就是陸抗,陸遜的兒子,曾任東吳都督,上將軍,丞相,承襲其父業,長期駐紮在西陵。

陸抗在西陵之戰中,屢次以少勝多,深得將士百姓的喜愛。甚至于,陸抗與駐紮在襄陽的西晉大將羊祜被稱爲“羊陸之交”。鳳凰三年,陸抗逝世,從此東吳失去了一位著名的武將。四年後,羊祜去世,在他死之前他舉薦了杜預爲他的繼任者,並爲他制定了許多平定東吳的計劃。

再加上晉滅吳,杜預帶領襄陽大軍前往江陵,而王濬帶領水軍攻入石頭城,迫使孫皓屈服。羊祜一死,西晉人才輩出,實力雄厚,六路討伐吳,而東吳則因爲陸抗的隕落,再也沒有了反抗的力量,最終淪陷。

最後,我們要說的是,羊祜與陸抗之間的關系,在很長一段時間裏,都沒有發生什麽沖突,因爲羊祜知道陸抗的能力,而這也說明,在要不要攻打吳國的問題上,他們並沒有達成一致。雖然司馬昭在曹魏權臣就已經制定了三年內先滅蜀漢,再滅吳的策略,但由于他英年早逝,繼任者司馬炎想要謀朝篡位,所以這個策略被推遲了。

在司馬炎成功奪取了西晉政權之後,賈充因爲在幫助他登上皇位上立下了汗馬功勞,賈充對伐吳一向抱有強烈的異議,他曾經以怕時機未到而打輸了,怕西北的威脅,怕連續作戰的軍民疲勞,怕酷暑使將士染上疫病爲借口,極力主張反對伐吳。

也許是地位太高,也許是真的代表了不少官員的意見,賈充對于伐吳的態度還是很有影響的。司馬炎在經曆了數年的躊躇之後,在杜預和王濬等將軍的一再請示下,最終決定攻吳。

總而言之,蜀漢覆滅後,東吳還能屹立十七年,有三個重要的因素:第一,東吳占據著長江的地理優勢。其二,東吳出了一位大將陸抗,給這個搖搖欲墜的國家帶來了一絲生機。第三,在討伐吳國的過程中,西晉內部分爲了兩派,一個是支持戰爭,一個是支持和平,因爲和平的派掌握了絕對的話語權,所以東吳還能苟活數年。

1 阅读: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