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苗到底是誰,蚩尤是不是苗族的祖先?

小星星變太陽 2024-02-13 19:12:41

涿鹿之戰後,蚩尤被殺,九黎部落流散,其中最強大的一支就是三苗,曆史上關于三苗的記載貫穿了從炎黃時代到夏朝的漫長曆史時期。帝堯、帝舜、大禹都有征伐三苗的記載,甚至帝舜死于征伐的三苗的途中。

《史記五帝本紀》“歡兜進言共工,堯曰不可而試之公師,共工果淫辟。四嶽舉鲧治鴻水,堯以爲不可,嶽強請試之,試之而無功,故百姓不便。三苗在江淮、荊州數爲亂,于是舜歸而言于帝,請流共工于幽陵,以變北狄;放歡兜于崇山,以變南蠻;遷三苗于三危,以變西戎;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鹹服。”

《韓非子 五蠹》“當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伐之,舜:‘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執幹戚舞,有苗乃服。”

《淮南子》 “舜勤于民事而野死"、"南征三苗,道死蒼梧"

《墨子 非攻》 “昔者三苗大亂,天命殛之,日妖宵出,雨血三朝,龍生于廟,犬哭乎市,夏冰,地坼及泉,五谷變化,民乃大震,高陽乃命玄官,禹親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

雖然三苗也一度對華夏構成了巨大威脅,但最終還是失敗了。關于三苗失敗的原因,可以看一下《尚書 大禹谟》大禹伐三苗的誓詞:

“苗民弗用靈,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殺戮無辜……民興胥漸,泯泯棼棼,罔中于信,以覆詛盟。虐威庶戮,方告無辜于上。上帝監民,罔有馨香德,刑發聞惟腥。皇帝哀矜庶戮之不辜,報虐以威,遏絕苗民,無世在下”

這段的大意就是說苗民不敬神靈,一味的依靠刑罰來治理國家,最終遭到上天的懲罰。從這段話我們可以看出,在大禹時代,三苗是不信奉鬼神的。這與後來的夏、商有很大區別,夏朝的最高神是天,夏桀時,百姓不滿夏桀的殘暴,說到”是日曷時喪,吾與汝諧亡“,很顯然,在夏朝的宗教體系中夏朝的君主對應的就是天上的太陽;商朝對鬼神的信仰更是登峰造極,大到戰爭、遷都、商王駕崩,小到牙疼、頭痛都要進行占蔔。

至于三苗遷徙的方向,則有幾種說法,一種就是上文中的”遷三苗于三危,以變西戎“,還有一種說法出自《戰國策》:"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如果相信這兩種說法都是正確的,那麽有關就有兩種情況:

1,三苗先西遷,而後又大部南遷,也就是說經曆了兩次大規模遷徙。

2,三苗遷徙的路線分爲兩支,一支西遷,一支南遷,其中西遷的一支後來逐漸式微,而南遷的一支則不斷法中壯大,一度對華夏部落聯盟構成威脅。

不論是那種情況,最終的結果就是,三苗部落在南方發展壯大,直到被大禹所滅。當然,三苗之民肯定沒有滅絕,那麽,現在的問題是,三苗滅亡之後,苗民除了歸順大禹以外,那些不願歸順的人都去了哪裏?今天的苗族真的是蚩尤以及三苗部落的後裔嗎?

衆所周知,苗族人一直尊奉蚩尤爲他們的祖先,在苗族人中間一直流傳著蚩尤打敗黃龍公和赤龍公(顯然暗指黃帝和炎帝),蚩尤的七個女兒化爲北鬥七星,蚩尤的妻子飛升等等傳說,這些和華夏相似的傳說似乎印證著苗族和蚩尤一脈相承的關系。但是,我們也應注意到,所有的民族都傾向于給自己找一個英雄作爲祖先,至于這個英雄是不是他的族人並不重要。例如,韓國人顯然是新羅的後裔,但直到今天,韓國的英文名稱都叫KORIA(高麗);中世紀的德國人明明是日耳曼蠻族的後裔,國號卻叫神聖羅馬帝國。道理很簡單,不管是民族還是個人都需要一個顯赫的出身來爲自己壯大聲勢。苗族的先民或出于團結族人的需要,極有可能通過將自己包裝成蚩尤後裔的方式表達對中原政權壓迫的不滿,而中原政權也通過宣傳苗族人是蚩尤後裔的方式來表明自己對苗人發動戰爭的正當性,這就構成一種雙向奔赴的局面。

綜上,我認爲蚩尤和三苗有明確的傳承關系,而蚩尤之于苗族,則是一個政治符號,一個反抗民族壓迫的象征,而不是血緣或文化上的傳承。實際上,蚩尤和炎黃二帝之間的戰爭不過是上古時代爭霸戰爭的一部分,蚩尤部落的大部分後裔成爲了華夏的一部分,三苗的大部分後裔最終成爲楚國的編戶齊民。這也就是爲什麽平民被稱爲黎民百姓,其中的黎民最初的意思就是指九黎之民,因爲蚩尤戰敗了,九黎之民都淪爲奴隸,沒有自己的姓氏,而炎黃二帝的後裔皆有姓氏,故稱爲百姓。後來隨著奴隸制瓦解,黎民就用來指代平民,百姓則用來指代貴族。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後,沒有了黎民和百姓的分野,那麽,我們就應該爲黎民的老祖宗蚩尤正名,這也是爲什麽華夏祖先由原先的炎黃二帝變成華夏三祖的內在原因。

2 阅读:151
评论列表
  • 2024-03-19 23:29

    不宜由炎黃二帝而轉爲華夏三祖。因爲,炎黃大戰之前,蚩尤是炎帝的臣子,炎帝戰敗後蚩尤自號炎帝繼續跟黃帝爭戰而已。另外,文中所提到的幾個重要的地名已發生了改變或已轶失,古衡山是今大別山,文山是今井岡山,蒼梧在今湖南永州或說湘南(蒼梧山是今陽明山,被漢武帝搬到連雲港--今花果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