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將于香港重映,你還記得電影中令人震撼的紫禁城之美嗎?

楓漁電影 2020-09-01 23:46:20

聽說了嗎?中國香港電影院將于近日複工!此外還有,已故著名導演貝爾納多·貝托盧奇的經典影片《末代皇帝》將于9月17日在中國香港重映!該影片可是在1987年奧斯卡金像獎上曾斬獲9項大獎呢!而且這次播放的是數字修複版,也就是說,在我們重溫經典的同時,還會享受到這部電影高清畫質!《末代皇帝》講述了中國最後一個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從當上皇帝開始到最終成爲一名普通公民之間橫跨了60年的跌宕一生。

《末代皇帝》導演貝納爾多·貝托魯奇采用了溥儀的家庭教師莊士敦所寫的書籍《紫禁城的黃昏》爲原始架構,再參考了溥儀的自傳《我的前半生》及其它相關著作,才開始構思拍攝該電影,導演本人在2018年11月26日去世。該片是中外合作的電影,是第一部在能夠在故宮拍攝的電影,它記錄下了故宮真實的畫面。

1908年的一個冬夜,清宮衛隊長敲開了醇親王府的大門,按慈禧太後旨意把3歲的溥儀接進宮中教養,准備接位。 在香煙缭繞的坤甯宮內,即將咽氣的慈禧接見了溥儀,告訴他要即日登基。

坤甯宮是故宮內廷後三宮之一,先是皇後所居住的寢宮,後來成了供奉薩滿教的祭祀場所,同時還是舉辦皇帝大婚典禮時的宮殿,是古代女性最尊貴的宮殿。

這段影片畫面以紅色調爲主,明亮度非常低,宮內昏黃的夕陽,朦胧的煙霧,營造出陳舊腐敗的氛圍,暗示慈禧即將逝去,也暗示著清王朝的衰敗。溥儀作爲皇帝,在擁有至高權力的同時也受到了諸多條條框框的束縛,始終無法獲得自由,不能出宮,所以在他進入皇宮後,他的生活一直處于昏暗的光線中,表明他對自己的處境渾然無知。他一直是與外界隔絕的,就如“籠中鳥”一般始終被這陰影籠罩,也是那個時代對他精神壓抑的隱喻。而光線,對于總是處在陰影裏的溥儀來說,不僅僅是一種生理需要,更意味著自由、解放。

這一場景是故宮裏的太和殿,是舉行封賞大典的地方,明清兩代皇帝無論是登基、結婚,還是過節、宣布退位诏書都在這個地方接受百官的朝賀及賜宴。

劇情中舉行登基大典,溥儀奔向黃色的巨大幕布,明亮晃眼的黃色與溥儀幼小的剪影形成鮮明的對比,明黃色代表著皇權至高無上。

在太和殿上隆重舉行登基大典時,溥儀在大臣陳寶琛身上發現了一個裝著蝈蝈的小籠子。他對蝈蝈的興趣顯然要超過幾千名跪在他腳下的文武大臣。登基之後,溥儀成了世界上最缺少管教、也是最孤獨的孩子。

紅色,在我國曆來被視爲一種表示美滿、喜慶的色彩,富有莊嚴、幸福、富貴的寓意。據說早在十幾萬年以前,我們的祖先山頂洞人就喜歡用紅色來裝飾自己的住處。爲顯示帝王的尊貴富有,從周代始,宮殿建築普遍采用紅色,並一直延傳下來。

故宮的紅色非常飽滿,但在影片中昏暗的陽光下,卻又顯得厚重和悲涼,溥儀奔跑追逐阿嬷的身影在空蕩蕩的長街中顯得格外孤單渺小。

黃色琉璃瓦也是故宮的重要標志,在五行中黃色屬土,而土居中央,是萬物的根本,所以黃色自古以來就是皇權的正統顔色。明、清兩代,更明文規定,只有皇帝之宮殿、陵墓及奉旨興建的壇廟等,才准使用黃琉璃瓦,其他建築一概不得擅用,否則即是“淝上”,要處極刑。由此可見,封建社會的等級軌制是何等的森嚴。

影片中溥儀就時常爬到瓦上,想要看見宮外的世界。

電影中有許多對稱式構圖。故宮的建築風格最大的特點就是對稱,這樣的構圖無疑是非常適合故宮的,有著大氣磅礴、嚴肅規矩的感覺,體現了中國文化中的莊正、平衡和穩定。

故宮中有圓形門和方型門,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圓象征圓融智慧,包容和諧;方形代表真誠執著,法理合一。

在框架式的構圖下使得畫面更加有層次感和立體感。比如上圖中,就更容易注意到在門中間的溥儀,那些門仿佛是重重枷鎖,將溥儀關在了裏面,顯得彷徨無助。

繪畫是定格的畫面,電影是由成千上萬個畫面組合在一起的藝術,《末代皇帝》的畫面中運用東方美學元素將中國跨時代的曆史展現在我們的眼前。

繪畫從最早期的記錄生活到表達個人情感與審美,已經融入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電影更是與繪畫藝術結合,在鏡頭中像作畫一般精心布置,正如《末代皇帝》給我們帶來的視覺盛宴。

每當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我腦子裏便浮起一層黃色:琉璃瓦頂是黃的,轎子是黃的,椅墊子是黃的,衣服帽子的裏面、腰上系的帶子、裹書的包袱皮、窗簾、馬缰……無一不是黃的。這種獨家占有的所謂明黃色,從小把惟我獨尊的自我意識埋進了我的心底,給了我與衆不同的“天性”。

——溥儀《我的前半生》

0 阅读:39

楓漁電影

簡介:一個有想法、有溫度的新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