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印度國家英雄到“分裂者”,莫迪老仙這些年都經曆了什麽?

奮青姜子娅 2024-03-09 20:40:26

2023年7月20日,一段揭示印度社會問題的殘酷現實的視頻震驚全球:兩名印度女性遭受數十名男子逼迫裸體遊行,並遭受性侵。這一事件暴露出,在號稱全球最大民主國家的印度,一場源于種族沖突的動亂正持續惡化,已釀成超過180人死亡,300多人受傷,近2000棟房屋被焚毀,以及2.6萬人流離失所的嚴重後果。面對此種動蕩局勢,莫迪總理並未選擇傾聽民衆呼聲,反而下令軍隊采取強硬手段壓制,此舉無疑與他昔日的誓言相悖。

納倫德拉·莫迪總理是一位極具人格魅力與雄心壯志的政治領袖,他曾矢志不渝地許諾引領印度邁向繁榮強盛,力圖實現印度的大國理想。然而現實並未如預期般發展,在其執政期間,一系列不當決策和失誤導致了印度經濟增長疲軟,社會分裂加劇,政治權力高度集中,外交環境孤立等諸多負面效應。

莫迪政府的施政表現不但損害了印度在國際舞台上的形象,同時也令印度民衆喪失了原有的信心與期待。從備受矚目的輝煌願景到現今的困頓局面,莫迪執政十年間的國內改革步履維艱,種族矛盾與內部紛爭錯綜複雜,令人深思印度未來的出路在何方。

國大黨腐敗不堪,莫迪強勢上台

回顧曆史,2014年,莫迪憑借在古吉拉特邦擔任首席部長期間創造的經濟佳績,成功獲得了印度人民黨的總理候選人資格。競選階段,他反複懇請印度人民給予她一次機會,他會使得印度成爲一個強大、繁榮且自豪的國家。印度民衆最終選擇了信任他,對他給予最大的支持,使這位出身低種姓的茶攤小販得以擊敗具有深厚政治底蘊的甘地家族成員,登上了印度政治巅峰,締造了印度政治史上的一段傳奇。然而,從現在的形勢上來看,莫迪總理並未兌現他的承諾,反而可能將印度引向了一個更爲撲朔迷離的未來。

在2014年的選舉大潮中,長期占據印度政壇主導地位的國大黨遭遇了空前的失敗。該黨自1947年印度獨立以來,以其家族式的統治模式,催生了一衆特殊利益集團,使得腐敗與權力濫用現象叢生。

在2004年至2014年間,盡管印度在辛格總理領導下,GDP實現了從7,210億美元到2.03萬億美元的增長,但在同期金磚四國中,這一增速實屬平庸。與此同時,印度仍有6億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之下,貧困人口總數甚至超過了26個非洲貧困國家之和,民生疾苦不斷。

與此同時,國大黨的腐敗醜聞頻發,如英聯邦運動會腐敗案、煤炭門醜聞以及高官親屬買賣官職等事件,使得民怨載道,極大地動搖了其執政根基。然而,面對民衆們的指責,黨內高層的態度極其傲慢,他們視腐敗爲常態甚至覺得理所當然,他們漠視底層民衆的苦難,也正是因爲這種日益嚴重的腐敗現象,使得在2014年大選中,廣大貧困階層、深受腐敗困擾的中産階級以及工商界群體幾乎一致倒戈,轉而支持以莫迪爲代表的人民黨,致使國大黨的支持率創下曆史新低。

在這個過程中,國大黨最痛恨的一個人,同時也是印度民衆深深記住的,便是當時擔任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長、後來成爲人民黨總理候選人的納倫德拉·莫迪。他的出現,成爲了國大黨衰落與民衆求變意願交彙的焦點。相較于國大黨家族王朝的後裔,出身低種姓的莫迪並沒有深厚的政治關系網,他獨立于那個由上至下充斥腐敗的政治體系之外,其力量源泉在于深受國大黨家族統治影響、尋求變革出路的中下層民衆。莫迪的信心建立在他擔任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長期間取得的卓越經濟成果之上,只需反複強調古吉拉特邦經濟增長的奇迹,講述古吉拉特邦基礎設施的大幅改善以及GDP十年翻倍的驕人戰績,再輔莫迪對民衆的直面腐敗、致力于經濟發展和改善民生的承諾,就足以點燃印度民衆的熱情,將其視爲能夠拯救印度、改善億萬貧困人口生活的希望人選。

然而,在這種氛圍下,印度人民卻忽視了莫迪在古吉拉特邦執政期間表現出的極端民族主義傾向,用手中的選票將他推向了權力的頂峰,寄予厚望,期待他帶領印度開啓新篇章。

莫迪改革初見成效,但好景不長

自2014年上台之日起,莫迪就展現出強烈的決心和行動力,他瞄准了腐敗橫行的印度政治經濟體系,果斷出手改革。他先是迅速重組政府部門,撤銷了大量冗余的部長小組,並收回部分決策權至總理辦公室;隨後又在2015年取消了實施長達65年的計劃經濟體制,轉而精簡機構、簡化決策流程,並大力放權地方,以激活經濟活力。

緊接著,莫迪政府全力推動“印度制造”戰略,確定了包括汽車、航空、化工、軍工、電子設備在內的25個重點發展行業,提出在2025年前將制造業占GDP比重提升至25%,重振工業化經濟核心地位。圍繞這一戰略,莫迪政府展開了全方位的經濟改革:調整稅收、土地和勞工制度,降低制造業投資門檻,改善營商環境,放寬多個行業的私人投資和外資持股比例限制,並提供大量優惠政策吸引外資入駐印度。

比如,通過廢鈔令強制現金回流銀行系統,消除黑錢的同時爲政府提供了修訂稅收法規的依據。在此基礎上,莫迪政府強力推行商品和服務稅改革,整合簡化稅收體系,消除了邦與邦之間的稅收壁壘,構建起全國統一、透明的消費稅征收機制。

此外,莫迪政府還在基礎設施領域投入巨資,優先發展鐵路、港口、工業走廊等項目,並積極推動“數字印度”倡議,加速數字化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普及。同時,他還發起了一系列針對貧困人口的福利政策,如廁所革命、農村減貧計劃、電氣化計劃以及教育改革,切實改善了民衆的生活條件,提高了勞動力素質。

這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核心目標就是通過改善營商環境、激發市場活力,引導外資投資,助力印度構建完整的制造業産業鏈條。在莫迪執政的頭五年裏,這些舉措確實取得了顯著成效,印度GDP年均增長率達到7.6%,人均國民收入增長率升至6.5%,一度超越中國成爲全球經濟增長最快的經濟體,並在2021年躍居世界第五大經濟體,超越英國。

一時之間,莫迪的聲望達到了巅峰,“莫迪經濟學”在全球範圍內受到廣泛關注與贊譽。諸多國際機構、智庫和媒體紛紛稱頌莫迪成功重塑了印度的發展路徑。然而,在贊美聲浪中,印度國內長期存在的種族、宗教沖突、貧富差距等問題似乎被暫時遮蔽,盡管外界普遍認爲印度即將迎來飛速發展,但很快,印度便向世人證明了什麽叫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改革後續乏力,莫迪束手無策

盡管印度擁有與中國相當的人口規模,但卻存在著數百個文化差異巨大的民族,封建勢力根深蒂固,種姓制度死而不僵,宗教分歧日益嚴重。在這樣的背景下,莫迪試圖通過在新德裏發號施令來改革一些制度,以期清除印度社會的弊端,實現所謂的跨越式發展,這種想法實際上是癡人說夢。

隨著他的改革措施真正觸及到特殊利益集團的核心利益,他將面臨難以跨越的困難。2021年1月26日,印度政府在新德裏舉行了隆重的閱兵儀式,慶祝共和國日的到來。然而,這一天,世界的關注點並不是閱兵式上的摩托車雜技或者頭戴鮮豔頭巾的莫迪,而是新德裏周邊聚集的數十萬農民。他們已經在這裏集結,並抗議了將近兩個月的時間。

2020年9月20日,在莫迪的強勢推動下,印度議會通過了農産品貿易和商業促進與便利法案等三份法案,正式拉開了農業改革序幕。

長期以來,印度農産品的交易渠道被以高種姓階層、地主富農等組成的地方豪強所壟斷。他們扮演著中間商的角色,與收購商合謀,以各種理由壓低農産品的收購價格,肆意剝削農民,從中獲取巨額利潤。不僅如此,他們還利用收購權的壟斷玩起了信貸,在交易時采取延時付款的模式,使得農民不能及時拿到貨款,只能貸款購買種子和肥料開啓下一季的生産。然而,銀行相對繁瑣的審批手續讓受教育水平低下的農民望而卻步,只能向中間商申請貸款。而這些貸款大多帶有高利貸的性質,一旦出現天災人禍無法及時還清,農民就只能借債還債,甚至變賣土地,陷入債務循環。結果,許多農民淪爲中間商的債務奴隸,一輩子甚至幾代人都無法還清。

這些地方豪強掌握著大部分土地,同時也控制著剩下的農民,實際上已經掌控了本該屬于政府的農村社會控制權。這嚴重阻礙了莫迪的經濟改革進程,尤其在土地改革上接連受挫。2014年12月,莫迪制定的土地征收法案修正條例多次被議會打回,最終宣告失敗。印度要實現經濟騰飛,就必須工業化,而這需要基礎設施。然而,由于土地問題,政府無法展開一系列公共工程,蓋廠,促進制造業的發展。

莫迪開始伸手向地方豪強,遭強烈反噬,印度騷亂不斷

莫迪不甘心失敗,在沉寂了5年之後,他終于將目光投向這些地方豪強。他推出的三項法案的核心內容是剝奪中間商在農産品交易中的壟斷地位,允許農民在任何地點甚至網絡平台進行交易,並禁止各地對農産品征收稅費和手續費。同時,允許個人公司及社會團體等直接與農民簽訂交易協議,取消價格管控,一切根據市場調控進行。然而,觸動豪強利益的後果,比所有人能想到的嚴重還要嚴重,這一舉措直接引發了印度國內史無前例的大騷亂。

在法案通過當天,反對派甚至直接在議會現場上演了全武行。與此同時,中間商們在農村主動扮演起政策解讀者的角色。農民大多都是沒怎麽讀過書的低種姓民衆,他們對政策的理解有限,這些中間商就是利用農民對改革的不確定心理,給三項法案汙名化,給此項改革貼上了輕資本、反農民的負面標簽。這導致了大範圍的恐慌和抵制情緒,最終形成了反對改革的農民大聯盟。數十萬農民包圍了新德裏,這已經超出了莫迪所能掌控的範圍,再加上地方選舉即將開始的壓力,莫迪不得不撤回了三項方案。

土地改革和農業改革接連受阻,印度的經濟發展遇到了巨大的阻礙。沒有土地,就沒有工業化。因此,印度制造戰略成了一紙空文。從2017年開始,印度的經濟在經曆了短暫的高潮後又開始陷入低迷,表現一年比一年差,今年更可能跌落到5%以下。要知道,中國在印度當前經濟體量階段時的增長率高達9.7%,這使得莫迪的聲望受到了極大沖擊,反對派趁機發動反擊,已經威脅到了他的執政地位。

莫迪改革失敗,另尋他路,開始做“分裂者”

在此之前,莫迪還可以依靠經濟快速發展來抵制反對派的攻擊,但如今他已經沒有其他的辦法,發展經濟的道路已經走不通,他的任期又即將到期,面對對手黨派的狙擊,他想取得連任,就必須另想他法。

因此,他故技重施,再次拾起曾經慣用的那柄一旦出鞘就無法收回的魔劍。

古吉拉特邦爆發宗教大屠殺

古吉拉特邦宗教大屠殺

早在2002年,古吉拉特邦爆發宗教大屠殺,死亡人數超過2,000人。當時的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長莫迪選擇了袖手旁觀,引發了外界對他的普遍批評。有傳言稱莫迪是這場大屠殺的鼓動者和策劃者,將其稱爲印度版的水晶之夜,而他被認爲是古吉拉特邦的希特勒。莫迪是一位強硬的印度教民族主義者,他所在的人民黨長期宣傳印度是印度教徒的印度,這也幫助他贏得了10億印度教徒的支持,莫迪嘗到了教派政治的甜頭。

然而,莫迪心裏清楚,宗教和民族主義雖然可以作爲治國一時的興奮劑,但不能從根源上解決問題。因此,自他上台以來,他一直在盡量避免激化宗教民族矛盾,專心發展經濟,試圖用經濟發展成就來強化自己的執政地位。但古吉拉特邦的經驗告訴他,要複制經濟奇迹的夢想在印度這個龐大國家面前是困難重重的,特殊利益集團的聯合剿殺最終必然會導致這一夢想的破滅。這不僅給莫迪的政績蒙上了陰影,也給人民黨的發展帶來了嚴重打擊。

在莫迪的領導下,人民黨試圖複制莫迪曾經的成功,依靠經濟發展和教派政治所帶來的商業利益,靠宗教虔誠來贏得選舉。現在經濟發展已經無法發揮作用,人民黨就只能更加依賴宗教動員,將自己和印度教深度綁定,煽動教徒們狂熱的宗教情緒,這一做法再次奏效。

2019年,莫迪領導的印度人民黨再次以壓倒性優勢贏得了大選,莫迪成功連任印度總理,鞏固了他的領導地位。然而,這次的連任是需要付出代價的。印度教徒期望莫迪帶來的不只是所謂的包容自由民主的印度,而是一個對印度教徒更加友好的國家。爲了贏得選票,莫迪別無選擇,于是在2019年成功連任後,他強勢推出了公民身份法,剝奪了穆斯林獲得印度公民身份的資格,引發了軒然大波的反對聲音。

這場史無前例的大騷亂很快蔓延開來,北方的阿薩姆邦、梅加拉亞邦以及喀拉拉邦相繼陷入動蕩,首都新德裏也經常爆發示威遊行。2019年,莫迪登上了時代周刊雜志的封面,被冠以“分裂者”的頭銜。根據2020年的印度犯罪報告,阿薩姆邦在2020年發生了829起騷亂,特裏普邦發生了83起,曼尼普爾邦發生了60起,而特裏普拉邦發生了17起。今年以來,沖突進一步升級,5月,曼尼普爾邦爆發了兩大族群之間的沖突,造成數百人死亡。開頭所描述的那場騷亂正是發生在哈裏亞納邦,印度教徒與穆斯林之間爆發了激烈的沖突,導致了5人死亡。

宗教主義滋生“右傾”,莫迪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更加令人擔憂的是,宗教民族主義的滋生不僅僅導致了內部騷亂,還引發了狂熱的對外擴張主義。自2016年以來,特別是在莫迪宣告土地改革失敗後,印度開始出現右傾主義,展現出強烈的對外擴張欲望,幾乎與所有鄰國的關系都出現了惡化。

盡管騷亂不斷,但莫迪的地位卻變得越發穩固。然而,印度的經濟發展卻停滯不前,莫迪似乎已經忘記了當初的初衷,完全被印度教民族主義所束縛。他不得不繼續向著民粹主義政府的可怕後果前進。例如,在國際外交中,爲了展現印度的所謂大國地位,滿足宗教民族主義滋生的傲慢,莫迪政府采取了毫無意義的強硬姿態,甚至全世界的面公開訓斥加拿大總理特魯多無能,這讓印度成爲了國際笑柄。

盡管莫迪政府自上台以來,推出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改革舉措,旨在解決印度長期以來積累的複雜社會問題,如改善基礎設施、推動“印度制造”以促進工業化進程、實施“數字印度”計劃以提升信息化水平以及推行“清潔印度”運動以改善公共衛生環境等,這些努力在一定程度上確實緩解了部分社會矛盾,並取得了一定的社會成效。

然而,深入剖析可以發現,這些改革措施更多地是在表面層次上對問題進行了觸及和調整,對于那些根植于印度社會深層結構的問題,諸如種姓制度的遺留問題、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土地改革滯後、就業壓力巨大以及城鄉發展極度不平衡等根本性難題,其改革力度和深度仍顯不足。這些問題的存在,使得印度的社會經濟發展難以實現持續、均衡和全面的成長。

莫迪政府的改革雖然彰顯出積極進取的姿態,但在實際操作中往往面臨重重阻力和挑戰,改革的實際效果與預期目標之間存在著顯著差距。這也意味著,即使在短期內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從長遠來看,如果不能從根源上破解制約印度發展的深層次矛盾,那麽這些改革可能僅能起到暫時止痛的作用,無法爲印度帶來質的飛躍和持久的進步。

因此,印度的未來發展方向依然充滿變數,目前的改革成果並不穩固,甚至可能出現反複。莫迪政府在推動改革過程中所留下的種種經驗和教訓,無疑將爲未來的印度執政者提供重要的參考和啓示。他們需要更加審慎地對待改革,不僅要關注短期政策的效果,更要著眼于長遠,勇于直面並深入解決那些影響國家長遠發展的根本性問題,從而真正引領印度走上穩定、繁榮的發展道路。

感謝看完這篇近6000字的文章,麻煩點個關注點贊支持一下,後續還會更新更多精彩的內容,謝謝各位帥哥美女!

12 阅读:1236

奮青姜子娅

簡介:奮鬥的青春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