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優則仕”是當代高等教育最大的悲哀

明亮看教育 2024-05-11 02:40:41

近日,四川媒體《廉政瞭望》發表了一篇題爲“彭國甫的多面人生:學而優則仕,仕而優則貪”的長篇報道,全面揭示了湘潭大學原黨委書記彭國甫的多面人生。

文章的內容非常長,透露了諸多彭國甫不爲人知的內幕信息,閱讀之後讓人大吃一驚,真的沒有想到:堂堂一名大學教授、大學黨委書記爲何淪落到如此的地步。

感興趣的網友可以搜索這篇文章閱讀一下,應該會有所震撼。

平心而論,彭國甫既是學而優則仕的受益者,也是學而優則仕的受害者。

長期以來,學而優則仕的觀念根深蒂固,自古以來就是如此,似乎未曾改變。

古時候,人們求學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有朝一日能夠榜上有名,出人頭地。

在當代,雖然高等教育發展曆程十分複雜,但人們追求學而優則仕的目的依然沒有改變,即便是在就業去向特別多的情況下,報報考公務員的人也是特別的多。

之所以這麽多人報考公務員,實際上就在于社會的用人理念和社會的傾向是非常看重畢業之後在哪裏工作。

在衆多的職業當中,公務員這個職業是社會各界認可程度最高、關注度最多的一個職業。

尤其是來自于農村地區的學生他們在畢業的時候更喜歡報考公務員。

因爲在他們看來,只有今後考上公務員當官了才叫出人頭地。

隨著公務員職業的穩定性十分凸顯,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比較大的背景之下,選擇報考公務員,基本上已經成爲了衆多畢業生的惟一選擇。

更加讓人警醒的是,不少高校裏面還開設了公務員考試的相關公共選修課,有的甚至從大一一入學就開始給學生灌輸今後要考公務員的這種思想。

說實話從學校的角度來說,灌輸這樣的思想並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問題,畢竟學校他也是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考慮問題。

因爲讀大學歸根結底還是就業,而就業的質量決定著學生今後的生活質量和發展前景。

在衆多的職業當中,學校自然會鼓勵學生去考公務員。

因爲公務員相對于其他的職業來說肯定是更優質的。

但是學校鼓勵學生去考公務員的話就會造成一些本來學術潛力非常大或者說學科非常拔尖的人失去了科研的興趣,最終都有可能會導致埋沒一個高水平的科學家。

因爲學生努力的方向已經不再是搞好學術和專業了,而是想著怎樣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達到報考公務員的條件和勝任這份工作的要求。

這也是爲什麽這麽多年來,我們很難培養出諾貝爾獎級的頂尖科學家的根本原因所在。

因爲在學生最具有創新活力,最具有培養潛力的時候,灌輸給他的教育思想,不是讓他們甘做板凳十年冷,而是告訴他們如何走捷徑,如何快速的達成自己目標。

這種教育思想嚴重影響了頂尖人才的培養,顯然不利于他們的成長成才,成爲當代高等教育最大的悲哀。

對此,你是怎麽看的呢?請留言發表評論吧!

0 阅读:1

明亮看教育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