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上將回憶朝鮮戰爭:美軍懼怕38軍,稱他們的進攻像印第安鞭刑

青史佐酒 2024-05-14 03:53:40

“從1950年10月24日一直到1953年7月27日,在這段長達兩年零九個月的時間裏,無論是擔任師長、軍長、停戰談判代表,還是陸軍參謀總長,我幾乎都是在與中國人的戰鬥中度過的。”

說出這段話的人叫白善烨,韓國第一位陸軍上將(韓語中稱大將)。

白善烨

在韓國國內,白善烨素有“第一名將”的美譽。但鮮爲人知的是,此人曾效力過侵華日軍,長期在中國東北與八路軍作戰。後來日本兵敗,白善烨僥幸逃回國內,並于朝鮮戰爭打響後晉升爲韓軍主力師師長,是與志願軍交手次數最多的“聯合國軍”將領之一。

在白善烨撰寫的朝鮮戰爭回憶錄中,曾對美軍的一次大潰敗著重筆墨。或許是因爲他始終無法理解,向來驕傲得不可一世的盟友,怎麽會在中國人手中輸的如此荒唐?

一、麥克阿瑟相信中國人“害怕”了

1950年的11月,白善烨經曆了自己軍旅生涯中最爲絕望的3天。因爲他率領的韓國第1師在和志願軍的首次交手中,險些全軍覆沒。

遙想10月中旬,他曾硬闖美軍司令部,又是訴苦,又是嚎啕大哭,甚至送出了一把自己珍藏的蘇制手槍作爲“賄賂”,這才從美第1軍軍長米爾本那裏求來了一個攻打平壤的機會。

原本越過三八線後,美國人爲了獨吞統一整個朝鮮半島的功勞,故意安排韓軍留在後方,幹點應付朝鮮潰兵和遊擊隊的雜活。

但這樣一來,韓國人當然不樂意。

道理很簡單,戰爭就是國際利益的重新分配,只有參與者才有資格論功行賞。仁川登陸後,朝鮮人民軍兵敗如山倒,韓軍如果不趁此機會撈撈戰功,到時候等朝鮮戰爭打完了,北朝鮮這塊利益的蛋糕怎麽分,自己怕是半點話語權都沒有。

爲此,白善烨作爲韓軍方代表,也顧不上臉面,幾番大鬧美軍司令部,硬生生把自己的韓1師從後方拉到了前線。在攻占平壤後,韓軍更是一刻不敢停歇,晝夜兼程往鴨綠江邊趕,甚至把美軍遠遠的甩在了身後。

進攻平壤過程中的白善烨(左)正與美空軍聯絡官(右)

對于韓軍來說,只要能率先打到中朝邊境,消滅所剩無幾的朝鮮人民軍,那便是天大的功勞。

但是此時的韓國人怎麽也不會想到,就在聯合國軍攻占平壤的同一天,中國人民志願軍在司令員彭德懷率領下,已經秘密跨過鴨綠江,加入朝鮮戰場。

就這樣,貪功冒進,甚至連常規火力偵察都懶得做的韓軍,一頭撞進了志願軍的伏擊圈。

作爲所謂的韓軍王牌,白善烨的韓1師成爲了志願軍39軍的首選開胃菜。從11月1號到3號,僅僅3天時間,韓1師在雲山敗得很幹脆,主力15團幾乎全軍覆沒,剩下的11團、12團爲了逃命,甚至一口氣打光了整個師剩下的全部1.3萬余發炮彈來作掩護。

這還沒完。

爲了爭取逃跑時間,韓軍甚至還把前來救援自己的美騎兵第8團給賣了。

第8團隸屬于美軍騎兵1師,算是聞名世界的老牌勁旅。結果在雲山,這個團也是真倒黴,剛接到命令去接替韓軍防務,就遭遇了志願軍的奇襲。

友鄰的韓1師直接被打崩,撒腿就跑,第8團反應慢一拍,結果莫名其妙就成了替死鬼,被39軍誤認作了韓軍,打了一場酣暢淋漓的殲滅戰。

中美王牌之間的第一次正式較量,場面完全是一邊倒。

面對39軍爐火純青的“三猛”戰術,第8團哪裏抗住?猛打、猛沖、猛追,如此震撼的戰爭場面,是很多美軍士兵從未見過的,一名美軍中尉就曾在自己的回憶錄中寫到:

“有人叫醒我,問我是否能聽見一群馬在奔跑。幾分鍾後,我聽到了軍號聲,四面都是一片火海,接著一群模糊不清的人影好像從天而降,並馬上向他們所發現的任何人射擊和拼刺。”

一場戰鬥下來,第8團全垮了,其中第3營更是成建制被殲滅。

面對這樣的局面,聯合國軍也顧得不什麽第8團了,爭先恐後地全線後撤。但奇怪的是,就在雲山戰鬥結束後,志願軍潮水般的進攻居然戛然而止。

中國人爲什麽不追了?

白善烨不能理解,只能說:

“一切變得那麽不可思議。”

但美軍最高指揮部卻很快就從驚恐中緩過神來,並靠著爲數不多的情報,狠狠分析了一通,最後得出結論:志願軍入朝僅僅是爲了保護東北而進行的武力示威,在雲山戰鬥後,中國因爲害怕再次與美軍正面交手,已經開始撤軍回國了。

正是基于這種判斷,時任聯合國軍總司令的麥克阿瑟突然覺得自己又行了。他樂觀地相信,只要讓前線剛吃了敗仗的部隊重新集結,並立刻發起反擊,就能追上並完全消滅撤退中的志願軍主力。

麥克阿瑟和李承晚

爲此,麥克阿瑟制定了一份龐大的作戰計劃:

“東線第10軍經長津湖西進,西線第8集團軍由清川江北上,以鉗形攻勢向鴨綠江推進,爭取在聖誕節前結束整場戰爭。”

這也就是後來著名的“聖誕節攻勢”。

但這份計劃,後來被無數美國人評價是“非常愚蠢”的。連作爲盟友的白善烨都看不過去,在自己的回憶錄中寫到:

“麥克阿瑟將軍的作戰方針與壬辰倭亂時期的倭軍戰術驚人的相似。當初豐臣秀吉攻打朝鮮時,就是兵分兩路與大明的軍隊作戰。但結果呢,無論在壬辰倭亂時期,還是在朝鮮戰爭時期,這種戰術都是失敗的。”

說白了,麥克阿瑟當時仍沒有把中國人放在眼裏。面對實力不明的志願軍,他傲慢地選擇分兵進攻,把強大的機械化兵團打散拆開,目的只是想讓兩路美軍互相競爭,好保持狂熱的鬥志。

但事實是,這樣的部署即將讓美軍付出最爲慘痛的代價。

二、38軍憋了一肚子火

美國軍史專家約瑟夫·古爾登後來曾這樣諷刺麥克阿瑟追擊志願軍的決定:

“美國軍方和情報界對毛主席的軍事哲學知之甚少,如果他們了解過中國革命,或者看過那本《論持久戰》,他們就會知道毛主席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曆來主張誘敵深入,因爲這是戰略防禦中以弱勝強最有效的軍事策略。”

沒錯,打完雲山戰鬥就銷聲匿迹的志願軍,並沒有撤退,而是在堅決執行毛主席“誘敵深入、各個擊破”的戰略計劃。

讓戰士們用兩條腿去追機械化的美軍敗兵談何容易,但故意示弱,等著麥克阿瑟自己把主力送回來給志願軍消滅,這就簡單很多了。

在美軍所謂鉗形攻勢的東西兩線,都有一張巨大的包圍圈在張網以待。

在東線,美軍陸戰1師、第3、第7步兵師,以及韓國第1軍團,一頭撞進了志願軍9兵團設在長津湖的包圍圈,被迫經曆了有史以來“路程最長的退卻”,若非有空軍支援和航空母艦做接應,恐怕這10萬大軍都得葬送在朝鮮的冰雪高原上。

而在西線,情況更加慘不忍睹。

作爲主攻方向,美軍在西線的動作可謂聲勢浩大。在志願軍“消失”後的3個星期內,美空軍對清川江以北大小城鎮和村莊進行了地毯式轟炸。其中僅11月8日一天,就出動了戰機600余架次,幾乎將鴨綠江南岸的重要城鎮新義州炸成一片焦土。

美軍的這套打法簡單且粗暴,就是想利用空軍封鎖鴨綠江,然後對朝鮮北部進行堅壁清野,徹底斷絕志願軍的撤退通道和補給來源。做完這一切,剩下的就是最簡單的機械化推進。

開戰之前,聯合國軍的偵察分隊也再次傳來了令麥克阿瑟無比踏實的情報:沒有發現志願軍有任何異常舉動。

位于西線的美第8集團軍,編制非常混亂。因爲覺得戰爭即將結束,那些聯合國軍的參戰國,都一股腦想跑到前線蹭蹭功勞,像白善烨就是最典型的一個例子。

所以在第8集團軍的作戰序列中,除了美第1軍、第9軍外,還有個韓國第2軍。這還不夠,美第1軍中加了英國第27旅和韓1師,美第9軍裏又有一支土耳其旅。

如此荒唐的排兵布陣,也給志願軍留下了致命的弱點。

一開始向前推進,白善烨還很樂觀,他的韓1師跟著美軍主力沖在最前頭,壓根沒遇到多少抵抗,戰況之順利一度讓人覺得打到鴨綠江邊指日可待。

1950年11月24日,爲准備“聖誕節攻勢”,韓軍第1師渡過清川江北上

當也就當白善烨有些得意忘形的時候,一則突如其來的消息,卻讓他頓時陷入絕望:位于聯合國軍右翼的韓國第2軍,在德川遭遇志願軍夜襲。

天亮之後,美國廣播公司的播音員對這場戰鬥作出了如下描述:

“大韓民國軍隊第二軍團被殲滅。在中國軍隊的猛烈攻擊下,不到二十四小時之內第二軍團已不複存在,再也找不到該部隊的痕迹了。”

一夜之間,兩個主力師被徹底打垮,這是何等的駭人聽聞?

而白善烨也在韓軍的敗報中,看到了一個較爲新穎的番號:中國人民志願軍第38軍。

雲山戰鬥期間,白善烨對38軍並沒有多少印象。當然,他肯定不會知道,彼時的38軍因爲首次和美軍交手,進攻中過于猶豫,導致錯失戰機,不僅仗沒打到,還在戰後全軍挨批,連軍長梁興初都險些被彭老總“斬馬谡”。

梁興初

所以在德川,倒黴的韓國人遇到的是憋了一肚子“窩囊氣”的38軍。

38軍的打法跟美空軍戰前的作風很相似,簡單,粗暴,且不講道理。

整整一個軍,悄無聲息地遠距離奔襲,從韓軍兩個師的結合部直插進去。當韓7師的士兵突然發現一群端著刺刀的中國人從黑暗中沖上陣地的時候,嚇得完全忘記了抵抗。

僅僅4個小時,韓7師的防線就徹底崩潰了,漫山遍野都是潰兵,甚至就連配屬給該師的美國顧問連都一個不落的成了38軍的俘虜。

這裏其實還鬧了一個大的笑話。

當時韓軍有一個團在戰鬥打響後,跑得特別快,而且這個團的團長很有頭腦,他不是向後跑,而是朝著左翼的美軍陣地跑,因爲只要把志願軍引向美軍那邊,讓兩方打起來,自己就能趁亂逃跑。

拿美軍當替死鬼,還是雲山的老套路。但這一次,韓軍玩脫了。

瘋狂沖向美軍陣地的韓國人,卻正好撞上了剛剛投入戰場的土耳其旅。

土耳其旅

然後發生了什麽?一名幸存的韓國士兵後來曾這樣回憶當時的場景:

“剛剛從前線撤回來就遇到了土耳其旅 ,他們二話不說一陣槍打刀劈,打死我們許多人,太冤枉了。喊英語他們根本不理睬,我們見他們深目高鼻,當然知道這不會是中國人,所以只好先投降再說。回去遇到美國第八軍,我們才得到解放。”

土耳其旅把韓軍誤認作了志願軍,打了一場特別漂亮的殲滅戰。直到後來美軍顧問前來審訊俘虜時,才發現眼前全是倒黴的韓國盟友。當然,土耳其旅也沒有來得及內疚,因爲很快他們也遇上了38軍,並且最終被幹淨利落的消滅了。

在德川失守後,危機很快地就波及到附近的美軍。

而最靠近韓軍的部隊,正是被譽爲“印第安酋長師”的美軍第2師,一支成立于1917年老牌勁旅,曾在第一、二次世界大戰中累立功勳。

在韓軍崩潰後,美2師很快就接到了撤退的命令。而仗著上百輛的戰車、坦克,他們也很輕松的擺脫了志願軍的追擊。

唯一出現的意外,就是當時從軍隅裏撤往順川的路上有個岔路口,一條是向西經安川到順川,一條是向東直抵順川的。雖然向西繞行到順川的道路比較安全,但此時這條路已經被聯合國軍的敗兵們擠得水泄不通。

爲了不耽誤時間,美2師師長凱澤少將不得不選擇向東的直達路線。

也正是這個決定,最終把第2師送進了“地獄山谷”。

因爲在那裏等待他們的,又是38軍。

三、用“印第安鞭刑”消滅“印第安酋長師”

估計凱澤永遠都想不明白,明明是自己先出發,還是靠著四個輪子和兩條履帶在趕路,38軍靠著兩條腿能追上來就算是天方夜譚了,怎麽可能最後竟神兵天降一般出現在美軍的正前方。

38軍怎麽做到的?

其實就在占領德川後,38軍就接到了實施戰役迂回,切斷美軍南撤道路的任務。

爲此,38軍在美空軍的眼皮子底下,僞裝成潰逃的韓軍部隊,冒著嚴寒,在雪野上疾進,14小時急行軍70余公裏,飛奔三所裏,搶占龍源裏,徹底切斷了美2師撤往順川的唯一退路。

接下來,就是單方面的“消滅”。

當美2師的主力部隊,乘坐著坦克、戰車,拉著各種樣式的大炮,剛剛進入一個長15公裏的山谷,就遭到埋伏在兩側山中的38軍猛烈襲擊。

狹長的山谷,又是居高臨下,美軍根本來不及做出任何反應。平日裏耀武揚威的坦克,此時根本無法調整炮口角度,只能尴尬地呆在原地“等死”。而汽車、坦克被炸趴窩後,又堵死了步兵前進的通道。

美軍第2師被擊毀的車輛和火炮

爲了逃命,美2師甚至召來了第77航母編隊的艦載機,對四周志願軍的陣地瘋狂扔下凝固汽油彈。但這一切,完全無濟于事。

這是38軍戰鬥意志最爲堅決的一戰。爲了雪恥,每一個連隊,每一個團,每一個師,都死死釘在陣地上,寸步不退。甕中捉鼈,打這種仗對于38軍這種剛猛之師來說,是整個戰役中最簡單的一個步驟。

僅僅半天時間,美2師的主力就在山谷中消耗殆盡。

白善烨雖然沒有經曆這場戰鬥,但他卻在美2師幸存官兵口中,深刻感受到了38軍的瘋狂,他後來在回憶錄中這樣寫到:

“美軍把志願軍的進攻方式稱爲印第安鞭刑。這是印第安人在處置俘虜和罪犯時的一種方法,他們讓自己部落的戰士們站成兩排,然後讓俘虜或罪犯從中間通過並施以鞭刑。當時第2師的處境和這個情況相似,這是朝鮮戰爭中美軍經曆的最慘痛的失敗。”

巧合的是,美2師的綽號正好是“印第安酋長師”。美國人哪裏會想到,一個綽號,卻最終應驗了這支部隊的結局。

陣亡在松骨峰下的美軍士兵

在正面突圍無望的情況下,美2師被迫抛棄了辎重裝備,以輕裝形式轉向安州方向突圍。結果迎面又撞上了趕來的40軍。就這樣,38軍和40軍相互配合,一個負責圍殲、追擊,一個負責堵截,又是一場酣暢淋漓的殲滅戰。

此役,38軍共殲敵1.1萬余人,繳獲坦克14輛,大炮200余門,汽車300余輛,榮獲“萬歲軍”美名。而美2師最後在槽筒江邊集結時,幸存人員只有編制數的20%,按美軍的慣例,這支部隊其實已經算是“全軍覆沒”了。

時至今日,很多美國老兵依然會記得38軍這個特殊的番號,因爲他們口中那場“美國陸軍史上最大的敗績”,正是拜這支英雄部隊所賜。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