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九龍城寨:警察的禁地,罪犯雲集卻無人敢管,究竟有多黑暗?

協虎戰爭史 2024-04-06 21:02:04

20世紀80年代末,東南亞、日本、美國的一批探險家們來到香港,一頭鑽入啓德機場旁的一群醜陋建築裏。

這群建築由高低不一、風格各異的自建樓組成,彼此緊緊貼在一起,構成一個長方形的黑色水泥怪物。

因爲位于九龍地區,腳下土地本屬于清軍營寨,香港人將其稱爲“九龍城寨”。

80年代末,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港英政府商議決定:英國人在交還香港前,必須清除一系列治安隱患,首當其沖的就是九龍城寨。

聽說這座城寨要被拆除,全球的亞文化愛好者紛至沓來,鑽入這個“暗無天日”的城寨。他們采訪了裏面的居民,甚至請來專業測繪人員畫下建築結構圖。

美國漫畫家特洛伊.博伊爾甚至說:“我甯願他們拆掉金字塔,也不想看到九龍城寨被毀。”

在近30年的西方世界,“九龍城寨”的頹廢、混亂,演變出一種特殊美學。

這裏的混亂、醜陋,和繁榮、規範的香港島鬧市有天壤之別,城寨是另一個極端,是警察與法律的禁地,兩者的反差給人極大的感官刺激,深深影響了世紀末以來的“賽博朋克”文化。

九龍城寨早期的寨民,大多是大陸逃港者,沒有身份,只能在城寨聚居。久而久之,居然有幾代人生活在這裏。

到拆除前,在這200米長,100多米寬的土地住著五萬人,是全球人口最密集的地區之一。

城寨挺立幾十年,神奇的是內部居然無火災,這裏衛生條件堪憂,可是居民很少生病,也無流行病傳染案例。

那麽在號稱法制的英屬香港時代,爲什麽會有個“九龍城寨”?江湖傳說,黑幫以城寨爲據點,但黑幫在城寨裏也安分守己,和居民們井水不犯河水,這是真的嗎?

【一】九龍城從“城”變“寨”的日子

很多人的印象中,晚清政府是個任人拿捏的軟柿子,外國人說什麽就是什麽,各種條約內的條款由外國人一手包辦。

但曆史上的真實情況並非如此。

清政府除了徹底崩潰的最後10年,晚清的大部分時候還是在努力爭取國權的。無論是戰勝、戰敗,對西方、對東方,清廷都在盡量拉扯,保護國家權益。

這時候的清朝,也不是清中後期閉關鎖國的狀態,當時大批貴族和文人出國訪問,學習西學,對國際法也有了解,不會被洋人牽著鼻子走。

公元1898年,在甲午戰爭戰敗後,大清政府允許外國資本來華辦廠,西方資本得以湧入中國。

彼時,英國人占有香港島這個東亞運輸站,但香港島和南九龍實在小得太過分,容納不下大量移民和工廠設施。

所以,英國人開始討要港島對面的廣闊土地,包括九龍半島、沿岸島嶼和背後的大片無人土地。

清廷此時正在聯結西洋,對抗東洋,所以中英商議後簽訂了《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直接把香港邊界劃到了深圳河。

由于當年的香港北部山區杳無人煙,索性就割給了英國人。

但與此同時,李鴻章爲代表的中方代表堅持一條——當地的清朝辦事機構“九龍城”繼續存在,中方駐軍和派官不許幹涉,此條明文寫在條約裏。

難道寫進條約,英國人就會遵守嗎?

當然不可能,1898年英國人剛簽署條約,次年就驅逐了九龍城的中國官員和士兵,將這片土地徹底霸占。

但霸占歸霸占,只要這片土地的歸屬權明文寫著主權歸于中國,英國人總是理屈,小小的“九龍城”就能給中國政府操作香港問題的空間。

而條文中所謂的“九龍城”,其實是九龍半島北部的一座小小軍營,長寬都在200米左右,外有圍牆,內部是軍營和衙署。

這裏駐軍的曆史有幾百年,本來是看守“九龍鹽場”的,鹽場後來荒廢,九龍城卻留了下來。

小小的“九龍城”,是清政府打在香港的一顆釘子,但長時間內,這顆釘子沒有冒頭。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後,清政府最後的統治力垮塌,于1911年宣告滅亡。隨後,中國進入了漫長的混亂期,小小的香港被國人抛到腦後。

其實,當時除了偷渡求生的華人外,連英國人都不太喜歡待在這兒。

而內地華人入境後,港島、九龍南部都已經沒有生存空間,且英國人對移民管理非常嚴格,偷渡華人只能在九龍北部居住。

久而久之,在荒廢九龍城附近形成一個華人聚居點——軍人和官員走了,可屋舍還在,起碼能擋風遮雨,這裏後來演變成爲“九龍城寨”。

【二】城寨的混亂歲月,並不怎麽美好

隨著九龍城地區的移民越來越多,整個九龍灣北部有幾十個村子,當地商業開始發展,煙館、妓院很多,使得英國人不得不關注這裏。

二戰前的10年,內地躲避戰亂和水災的流民湧入九龍和新界,九龍灣北部人口膨脹,部分精英開始進入港島。

二戰的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香港島、南九龍遭到日軍轟炸,隨後英國人被趕走,西方資産被沒收,唯獨旁邊的啓德機場被留了下來,被日軍擴建。

港島日據時期,九龍周圍的華人淪爲奴工,日軍甚至拆除了幾百年曆史的九龍城牆,把石材拿去加固機場。

不過,這一時期華人也因禍得福,因爲英國爲代表的西方在港勢力被打壓,反倒給了華人生存的空間。

漸漸地,華人的工商業、金融業得到發展,到了二戰結束後英國人回來時,他們發現華人已經富起來了、團結起來了。

冷戰前夕,英國人重新接收香港,此時的“九龍城寨”裏已經住著上千流民。隨著中國內戰的進行,逃港人口還在增加,城寨和附近的人口爆發式增長。

1947年,港英政府以整頓秩序、清點戶口爲理由掃蕩九龍灣北部,重點打擊“九龍城寨”,結果遭到華人的團結抵抗。

這時的國人剛打贏了抗日戰爭,民族情緒高漲,南京政府也在爭取國權,廢除清末條約。

聽到英國人掃蕩“九龍城寨”,香港、廣州華人進行抗議遊行,南京國民政府也告訴英國:“按照清末條約,九龍城寨是中國土地,英人無權管轄。”

當初大清王朝在條約裏力爭的這一條條款,現在把英國人擋在了城寨之外。

港英政府思考再三後,決定放棄進入九龍城寨範圍,華人們被鼓舞了,開始向城寨聚集。

起初,城寨內只有千人搭窩棚,到了50年代,因爲內地移民增加,城寨裏已經擠進去萬人。

這些移民的來源五花八門,有農民、有水手、有軍人、有醫生。

人口增加了,城寨內住房不夠,于是一些人聯合起來投資修建樓房。這些矮樓由外向內修建,高低寬窄不一,一般一樓一房東,樓下是商鋪,樓上是住戶。

經過前後20年的修建,到60年代末,“九龍城寨”已具雛形,2.6公頃的土地上密不透風地修起幾十棟小樓,走在其中暗無天日。城寨裏面容納了2萬多人,三世同堂的家庭很常見。

不過,複雜的人口也造就了危機四伏的九龍城寨。至于現在吹噓的城寨內秩序井然,“三合會”和城寨貧民們秋毫無犯,其實這不符合曆史。

在70年代港警大掃蕩之前,九龍城寨其實是個毒窟、賭窩、妓院,非法産業是當地主業。

在城寨裏,居民很多就是犯罪分子,少數的良民也被黑幫盤剝,主要手段就是收保護費,以及控制水電。

凡是在“九龍城寨”做生意,都要給黑幫“吃一份”,否則寸步難行。

由于當地不屬于港英政府管轄,自然沒有政府供水和供電,黑幫則負責從外面偷電,私接水龍頭,向城寨居民收取高昂使用費。

城寨居民別無選擇,只能任其盤剝。

與此同時,香港“三合會”在城內開毒品工廠、開賭場,白天賭客進來賭博、嫖妓,晚上毒品被流散出去。爲搶地盤,古惑仔們常在城寨內火拼,傷及無辜。

1968年,忍無可忍的城寨居民們團結起來,組成協會和當地黑社會談判,雙方的關系才有所好轉。

彼時香港經濟大發展,城寨“三合會”開始轉向港島和南九龍,港警知道他們的大本營是“九龍城寨”,但根據法律,英方對此無管轄權,警方束手無策。

直到1973年,頗有作爲的港督麥理浩下令嚴打犯罪,港英政府組織數千警力包圍“九龍城寨”,強行入城掃蕩黑幫,這才解決了城寨治安問題。

隨後,警察常態化巡邏,消防、水電也逐漸正常化,九龍城寨才真正迎來“黃金歲月”。

【三】西方人紛至沓來,真的喜歡城寨嗎?

70年代後,犯罪行爲的減少,讓“九龍城寨”的發展上了一個台階。彼時大量人口從大陸逃到香港,爲了防止警方逮捕、遣送,躲在城寨是他們的一大選擇。

哪怕警方的巡邏已經常態化,但九龍城寨內部錯綜複雜,道路如蜘蛛網一般密密麻麻,還有暗巷溝通,警方難以控制全部地區。

城寨內的管理委員會也沒有精確地圖,外人在寨中只能靠一些老居民帶路,他們就是城寨裏的活地圖。

隨著居民增多,“九龍城寨”的加蓋現象嚴重,五層的樓房被加固加高,修到了七八層甚至十層。站在樓頂上,能看到啓德機場降落的飛機從頭頂掠過,十分震撼。

後來在機場要求下,港府命令九龍城寨的樓房不得超過13層,以免給飛機造成威脅。

80年代,香港進入了極盛時期,這裏是金融中心、購物天堂、交通樞紐,全球各地的人都來到香港,而降落機場之前,他們必從“九龍城寨”上方飛過。

白天,城寨是個黑色、不規則的方塊;夜晚,城寨閃耀著不同色彩的燈,從天上看頗具科幻色彩,讓很多遊客著迷。

落地的遊客沒被香港的景色吸引,很多人反而想去城寨一探究竟,但都被警察攔了下來。

最早對“九龍城寨”感興趣的是日本人,當時日本經濟也在巅峰期,和中國內地、港澳台的交流密切,日本人也是全球遊客的主力。

日本遊客最早拍攝了“九龍城寨”的照片,這一粗犷的建築在旅遊雜志上走紅了起來。

對于發達國家的外國人來說,他們從未見過這樣的建築群——九龍城寨如畢加索的油畫一般,野蠻中有秩序,絕望中蘊含希望,好奇心讓他們對“九龍城寨”充滿向往。

沒過多久,城寨的形象出現在了一些科幻作品裏,用以描繪未來世界的科技斷代、貧富懸殊、秩序崩潰。

尤其是日式科幻中的淒涼和絕望感,用城寨這種載體完美表達了出來。

一些香港雜志趁勢蹭熱度,派人進入城寨調查,寫專題報道,甚至推出“九龍城寨旅遊指南”,給遊客展示城寨的內部情況。

這些雜志隨後大火,香港警方也借坡下驢,放寬對城寨的管制。隨著美國等西方人來城寨旅遊的人數增加,一些藝術家專門來此采風,拍攝了不少紀錄片。

因爲西方人的喜愛,導致後世很多人對城寨産生迷戀,覺得那是一個美好、神奇的事物。

但客觀來說,這股“城寨熱”並不是什麽值得驕傲的事情。

實際上,在20世紀末,因爲影像傳媒,主要是電視産業的發展,電視超越了廣播,成爲全球最主要的傳媒手段,更多人得以親眼看到外面的世界。

這時候“神秘的東方”不再觸不可及,來東方國家“探險”,是很多西方人的樂趣。

而香港作爲東方最發達、最開放的城市之一,很多人把第一站放在這裏。

當看到“九龍城寨”這種曆史遺留的陰暗面時,外國遊客的“獵奇感”得到極大滿足,這種心態絕對不亞于在雨林中遇到狩獵的原始部落。

城寨的無序、混亂,和西方發達國家秩序井然的景觀截然相反,哪怕是在文藝作品中,“九龍城寨”代表的也是灰暗、絕望的感覺,而不是光鮮亮麗的形象。

直到世紀末,在“九龍城寨”暗無天日的角落裏,還是有販毒、賭博等犯罪活動進行,警方無力管轄。因爲轄區限制,每當犯罪分子跑進城寨,警察大多會直接停下追趕的腳步。

當時中英收回香港的談判正在進行,中方要求英國必須在香港97回歸之前拆除城寨——中方只要“九龍城寨”的地,而上面的建築是港英政府管理不善産生的治安問題,必須自行解決。

無奈之下,港英政府在1988年後推動城寨拆除,當時城寨裏住著五萬人,最終或主動、或被動地離開了自己的家。

這一搬遷、拆除工作前後7年,五萬人的安置,數十棟樓的拆除,花掉5億港幣,“九龍城寨”在1994年之後最終成爲了曆史。

後來,香港政府城寨原址上修建了“九龍城寨”公園,公園中有城寨的微縮模型,剖面地圖,遊人們可以從這裏看到那個野性時代的全貌。

文/商學野

參考資料:

1.《神秘的香港九龍城寨》,王晉軍

2.《香港九龍城寨 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貧民窟有這麽大的魅力》,彭澤琴

6 阅读:5808
评论列表
  • 2024-04-16 12:25

    不拆你來出錢搞維護可好?[得瑟]

  • 2024-04-10 07:30

    拆了太可惜了,保留多好,太短視了

    我心永恒 回覆:
    扯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