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漁夫讓太平天國喪失了推翻清朝的良機

風滿袖 2024-03-21 09:09:50

小時候我們都在課本中學習過太平天國運動。至今太平天國運動的雕塑還在北京人民英雄紀念碑上供世人敬仰。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農民起義戰爭的高峰,體現了新時代農民起義戰爭的特點,是中國曆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革命,從1851年金田起義起共堅持了14年,勢力擴展到17省,有力地打擊了清王朝的封建統治和外國的侵略,促進了封建社會的崩潰,阻止了中國殖民化的進程,在中國曆史上留下極其重要的一頁。

雖然最終太平天國運動失敗了,它失敗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甚至是有一定必然性的。但是不得不說,太平天國前期的發展是不斷壯大、勢不可當的。從1851年金田起義到永安建制再到永安突圍,洪秀全領導的太平軍粉碎了清軍的圍剿,也熄滅了清朝想要把太平天國扼殺在搖籃裏的幻想,同時建立了自己的各項制度,那個時候太平天國上下團結一心、勢如破竹,清軍完全不是對手。出廣西時,太平軍只有不到兩萬人,一路從湖南南部經長沙、嶽陽,到1853年1月攻破武昌,此時太平軍人數爆增至50萬人。客觀來說,這個時候是太平天國最巅峰的時刻,甚至比後來攻取南京時更又力量。因爲此時的太平軍還是上下一心、鬥志滿滿,也非常得民心,可以說是不可阻擋的。但也恰恰是在這個時候,需要他們做出曆史性的選擇。

此時擺在太平天國面前的有三條路,一是北上河南,直搗北京,滅亡清朝。二是沿長江東下,占領金陵也就是南京,然後先鞏固南方。三是西入四川。這三種意見都有人支持。洪秀全是支持北上河南的,想以河南爲家,逐鹿中原。翼王石達開支持西入西川,想以西川爲基地,進可攻退可守。而東王楊秀清支持沿江東下攻占江甯(南京)。本來在洪秀全的堅持下,太平軍是准備繼續北伐的。但此時,一個漁夫的一席話毀掉了太平天國統一天下的最後希望。在洪秀全決定北上河南時,一個湖南漁夫進言:“河南河水小而無糧,敵困不能救解。爾今得江南,有長江之險,又有舟只萬千,又何必往河南。南京乃帝王之家,城高池深,民富足余,尚不立都,爾而往河南何也?河南雖是中州之地,足備穩險,其實不及江南。”在這個漁夫看來,相比于開封,南京更富裕、更險要,實乃帝王之都。同時,太平天國之所以進展如此迅速,是因爲他們擁有強大而迅捷的水師。所以才能順流而下,連續攻克九江和武昌,直趨于南京城下。若定都開封,必要舍水而就陸,無異于自取其短。

本就想要東下的楊秀清也借機以天父下凡爲名決策東下。就這樣太平天國的發展就像我們學過的曆史一樣攻占南京改名天京,直到滅亡再也沒有真正意義上踏足北中國。而在定都天京後,太平天國高層開始日漸墮落,互生嫌隙,爭權奪利,先後發生“天京事變”、“石達開出走”等事件,這意味著太平天國再也沒有機會和能力推翻清朝。1864年,曾國藩的湘軍攻破天京,太平天國宣告滅亡。

回過頭來看看這個漁夫所說,看似句句有理,其實是目光短淺,讓太平天國喪失了推翻清朝的最後機會。在當時的情況下,太平天國勢如破竹而深得民心,北上河南,則會有更多的饑民百姓加入太平軍,這就會像滾雪球一樣一路滾到直隸、北京。當時中原的饑民人數衆多,對清政府的仇恨比南方各省有過之而無不及,和太平軍同期的撚軍就是證明。太平軍所到之處,兵源、糧食自然會源源不斷提供。太平軍到河南後也不會像漁夫說的那樣坐困河南,只會集中所有力量繼續北伐,直到滅亡清朝。因爲到了河南也就意味著沒有緩沖余地,要不向前要不失敗,絕不會傻到待在四戰之地的河南坐等清軍圍剿。另一方面,雖然越靠近首都,清兵的兵力也會越多。但是在此時,清軍的綠營兵腐敗不堪一擊,完全不是太平軍的對手。而後來擊敗太平軍的湘軍、淮軍這些新式“團練”軍隊都還沒有成形,外國人也還沒有插手,太平軍又能一呼百應,真是千載難逢的時機。此時的太平軍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要不一鼓作氣滅亡清朝,要不坐等自己敗亡,沒有第二條路可走,沒有拖的可能性。只可惜,楊秀清等太平天國高層在沒有勝利的時候就急于享受,聽信一個漁夫的話,最終喪失了推翻清朝的唯一機會,太可惜了。但由此可見,太平天國的失敗也是必然的。

0 阅读:56
评论列表
  • 2024-03-22 12:16

    曆史上定都南京的政權都不長久,但北上也不好打,越往北清廷的勢力越強大,北方也適合騎兵作戰。

    風滿袖 回覆:
    只能說從結局來看,那個時候的人心是最齊的,緩下腳步後就是爭權奪利。只有越危險才能越團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