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文章,爲什麽要考慮共情和代入感?

槃鷹 2023-03-26 22:17:32

爲什麽寫文章,要考慮共情和代入感?

因爲人們都喜歡能共情的故事,這樣的故事讀起來會喚起讀者自己的過往經曆、情感、思緒和回憶,讓他們隨著你文章或者故事中的人物起伏,經曆悲歡離合。

同時這種共情,會讓讀者更贊同作者的作品,在情感上形成某種聯系。

讀《平凡的世界》時,我始終記得孫少平在學校讀書的時候,因爲錢不夠,連菜都吃不起的情景。

書裏面寫到:

菜是分爲甲、乙、丙三等。甲等菜是土豆、白菜、粉條,裏面有些大的肉片,每份三角錢;

乙菜是除了沒有肉之外,其它和甲等菜是一樣的,一份一毛五分錢;丙菜呢,清水煮蘿蔔,每份五分錢。

孫少平窮得連丙菜都買不起,只能吃最差的黑馍,甚至連黑馍都買不起,經常餓暈。

除了身體扛不住,最要命的是自尊心,所以他總是避免讓同學們看到。

我想起自己上高中的學費,也是從親戚處四處湊來,生活費,是我媽起早貪黑種菜賣菜積攢起來的。

雖然沒有到孫少平這般吃不上飯的程度,但是他的故事卻很能讓我産生代入感,那種因爲自己條件不好,而有一點點自卑,害怕同學笑話的情景,真的就是我自己的親身經曆一般。

我記得自己第一次看這部小說的時候,眼淚時不時會不自覺地冒出來,這就是共情的力量。

而共情和代入感,其實也是是有科學依據的,最早研究這個的是意大利的神經生物學家賈科莫·裏佐拉蒂(Giacomo Rizzolatti)和他的同事,他們發現猴子看到人遞給它食物時或者它看到人在把食物放進口中時,大腦的某些神經元已會興奮和活動起來,隨後,他們發現了人類也有同樣的情況,他們把這個神經元系統稱爲“鏡像神經元”。

我們看到別人在做什麽事情,比如唱歌、或者吹口哨、跑或者跳的時候,會不自覺在大腦中模仿和學習,把自己代入進去,仿佛自己也在唱歌、吹口哨或者跑,跳一樣。

讀者讀我們寫的文字、故事,其實也是一樣,有些作品,我們一讀就代入進去,跟著主角的悲歡離合的故事經曆跌宕起伏的人生,大呼精彩。

我有時候寫的文章,讀起來幹巴巴的,本來想傳達一個觀點,結果變成了說教。

就是因爲缺少了共情和代入感,讀者讀起來,感覺和自己毫不相關,可能看不了兩句就關掉了。

所以,後來,我會更多地寫自己親身的經曆、感悟,這樣其實會更能打動人。

因爲在我所處的時代、我的身份角色、我的職業狀況,與同一時代的人,很多都是相同,有相同的困境。

比如:人到中年,還在像老牛一般打著沒有什麽希望的工,做著一眼就能看到頭的工作,面臨隨時可能失業的風險和再就業的困境。

又比如:作爲父親,怎麽既能做好工作,還能照顧好家庭、孩子?

還有:自己的志向是寫作、唱歌,怎麽做好工作的同時,實現自己的志向?

等等等等。

所以,我老老實實寫自己的困境,比如嫉妒別人賺了很多錢,比如內心如何不安定,比如工作沒有完成很懊悔等等。

這些經曆,職場人大多能夠共情,並産生一些代入感。

他們會因爲我的遭遇感同身受,最後發現我解決了自己的問題,也會聯系自己,去做一些小小的改變。

《寫作腦科學》一書中曾說過,要如何激發讀者看我們文字的代入感,最核心的一點就是:激發核心體驗。

也就是一件事情,大家都經曆過,而且最核心、印象最深刻的體驗。

比如:在高中和大學,寫情書或者談戀愛的體驗。

怎麽寫情書?寫完後被拒絕時的沮喪,失魂落魄,被接受時的興奮。

或者畢業後,參加同學聚會,大家聊大學時候的囧事,開懷大笑的場景;

這些,是高中生活和大學生活,或者是同學聚會的核心體驗。

還有身在職場,加班做老板臨時交待的任務,不完成不能下班,壓力大得想扯頭發的場景。

我們看到這樣的故事,就會聯想到自己相同的經曆體驗,並對作者的經曆感同深受。

所以,我們在寫作的過程中,如果想激發代入感,最好地方式就是通過大家都熟知的事物,激發核心體驗。

總之,如果我們想講道理、傳達一個觀點,也最好能從自己的親身經曆出發,談談自己的體會和改變。

不要隱藏自己的缺點,因爲你身上的缺點,大家也可能都會有,這也是共情和代入感的一種。

而且,你肯直面缺點的勇氣,也是最好的個人品牌。

激發核心體驗讓讀者代入,不僅可以讓讀者更好地認識你,覺得你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而且,可以更好的拉近你和讀者之間的距離。

加油。

鏡像神經元:The mirror-neuron system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15217330/

今天是日更第273/365天,早起閱讀寫作第157天,都看到這裏了,不妨點個贊,關注一下。^_^

每天更新文章,日更是一種態度。

0 阅读:9

槃鷹

簡介:使我痛苦者,必使我強大。讓我們摒棄舊習、一起叠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