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大觀|馬赫電混PHREV出戰,東風多了一個殺手锏

汽車大觀V 2024-04-01 19:12:04

作者|聶一堯

出品|汽車大觀

這兩年,“卷”已經是汽車行業代表字眼。給人的感覺就像迎著風浪競渡,想要成功抵達彼岸,想要既快又穩地超越別人,就得極盡所能各顯神通,有技術的卷技術,有流量的卷營銷。

卷營銷目前誰都不是小米的對手,尤其是傳統車企。但資曆深厚的傳統大廠有小米無法企及的東西,就是技術積澱。東風公司黨委常委、副總經理尤峥就說了:“東風不怕卷,卷的底層邏輯是相互之間比技術創新、比爲用戶創造價值。”

這就是傳統大廠的優勢。3月30日,也就是小米SU7上市的第三天,東風也在北京發布了一場技術盛宴,其最新研發的,融合了純電、增程、插混所有優勢的——東風馬赫電混PHREV技術正式揭曉。搭載該技術的首款車型東風風神L7,也同步亮相。

東風馬赫電混PHREV有多強?尤峥這樣形容:將中國混動技術帶入了“全新一代”。用更形象的數字表述就是:搭載馬赫電混PHREV的風神L7,能達到205km純電續航、1500km綜合續航,目前國內無敵。這也讓風神L7擁有了“長長長續航智混SUV”的定位。

中國汽車的電動化在近幾年取得了飛速發展,但有一點令消費者感受深刻,即:電動汽車的爽點都來自電驅,痛點都來自電池。在還沒有顛覆性的電池技術量産前,續航/補能始終是純電動汽車最令人糾結的地方。

因此近兩年無論是消費者還是車企,都越來越多地將目光投向了能很好地滿足爽點、緩解痛點的插混和增程車型。但通常,插混和增程在成本和智能化上各有優勢,如果消費者只能二選一,意味著在滿足了爽點、緩解了痛點之後,無法同時獲得來自價格和智能化的雙重優勢。

但此次東風推出馬赫電混PHREV,可以說從技術上實現了一次突破,這項突破是要打破消費者的選擇桎梏,將EV、PHEV、REEV各自優勢凝于一身,滿足用戶“既要、又要”,將用戶帶入新階段的智能電混體驗中。

在插混增幅如火如荼的當前電動汽車市場,技術東風推出馬赫電混PHREV,相當于迎著天時地利打造了一個殺手锏,爲自己的新能源進攻又增強了buff。

馬赫電混PHREV強在哪裏

東風公司研發總院院長楊彥鼎,總結馬赫電混PHREV是一個“集大成者”。他介紹,馬赫電混PHREV的核心優勢主要表現在4大方面,分別是:行業首創的融合構型、行業最高熱效率混動專用發動機、行業領先的i-Control智慧電控系統、行業最安全耐用的電池。

這些優勢,共同成就了馬赫電混PHREV用最強“構型”、最強“心髒”、最強“大腦”、最強“裝甲”,定義了全新一代混動技術的新標准。而成就馬赫電混PHREV這些優勢的,則是以下技術亮點。

混動技術一直有流派之爭,中國市場主要是功率分流和串並聯兩派。客觀地說,這二者各有所長,也都缺點明顯。

東風馬赫電混PHREV不屬于這兩大流派中的任何一派,它是以一套方案,將功率分流和串並聯的優勢合二爲一。結構上僅用一個行星排、兩對定軸齒輪、兩套同步器,就實現了多擋串並聯和雙模功率分流技術,這在行業不可不謂之首創。

而馬赫電混PHREV的混動發動機,熱效率達到了45.18%。這是目前行業唯一已經量産,並且通過中汽研認證的、最高有效熱效率超過45%的混動專用發動機。

如此優秀的熱效率,得益于東風的VGT可變截面渦輪增壓技術,和在業界率先將這項技術帶入混動領域,並首次實現量産應用;得益于東風率先突破30%的EGR率,遙遙領先于行業普遍的25%EGR率;得益于東風突破脈沖帶寬,率先實現四次噴射技術;還得益于東風設計出了同排量發動機重量最輕的活塞,184克的重量比行業水平足足低了6克。

楊彥鼎表示,東風目前開發中的發動機熱效率已突破47%並即將量産,預計2026年將突破48%。此外,熱效率突破50%的新技術預研也已開始。

馬赫電混PHREV的電池,則使用了軍車級結構防護、熱電分離結構設計、應急冷卻系統、電芯本征安全四重強化、锂枝晶自修複技術等,讓其電池達到行業領先的安全、耐用。

馬赫電混PHREV的i-Control智慧電控系統,采用自學習場景識別AI算法,具備預測試能量管理能力,會根據實時路況以及用戶的駕駛習慣,將混動系統、發動機、電池系統充分調動協調,自動爲用戶匹配最優的駕駛模式。

簡單說來就是,用戶在行車過程中,EV、REV、PHEV無需手動切換,系統自動實現“識路控能”,提升實際場景的使用能耗表現。

基于馬赫電混PHREV的優秀實力,東風表示,首搭馬赫電混PHREV的東風風神L7,有著同級最長的205km純電續航以及1500km綜合續航,零百加速爲6s級。其饋電油耗(NEDC)僅有3.8L/100km,綜合油耗(WLTC)僅爲0.56L/100km。據悉,新車或將在4月北京車展期間上市。

堅定加碼新能源,東風正在大幹一場

“東風堅定加碼新能源,我們正在大幹一場”,在此次馬赫電混PHREV和風神L7亮相的發布會上,尤峥铿锵宣布;並表示“2024年,東風將全面向新能源年銷100萬輛發起沖鋒”。

東風有此氣魄,很大程度上來源于技術自信。用尤峥的話說:“造車是一種敬畏,技術需要積澱。行業喧囂過後,必將回歸造車本質。”

作爲不具備流量營銷基因的汽車央企,東風正是憑著技術優勢,在新能源電動化、智能化浪潮中,積極地、有步驟地進行“大象轉身”。

也正是憑著技術優勢,去年11月,東風攜10款自主電動車型集體亮相,對新能源轉型亮出自己的“東風答案”,言明要在新能源市場全面發力,讓外界看到東風的決心和實力。

東風的技術,不僅體現在此次馬赫電混PHREV,更體現在電動化的上半場,東風不僅進行了新能源品牌的孵化,更是在平台、關鍵總成、核心技術資源上,完成了戰略布局。

在平台上,東風構建了猛士越野架構、量子架構、綠色節能的DSMA架構、“2+1”乘用車新能源平台架構。在關鍵技術上,東風自主掌握了SOA中央集中式電子電氣架構、十合一高效電驅動、固態電池,以及800V+4C高壓系統等。

這些關鍵技術,支撐東風的高端“岚圖”率先在央企中做出表率,並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紮下根基;支撐其豪華“猛士”正在起勢,其主流“東風”品牌快速布局。

對于智能化的下半場,東風也早有規劃,加速構建智能化優勢,打造東風悅享智能品牌,自主掌控智能座艙、智能駕駛、智能車控、智能生態等核心技術;與華爲等頭部ICT企業攜手,構建開放合作新生態。

尤峥表示,未來三年,東風將投入超600億元,加快自主掌控關鍵核心技術,在新能源下一代超級融合平台、電池底盤一體化、高效電驅動、全固態電池、6C超級快充、車用操作系統、高階自動駕駛等領域,將取得重大突破。

東風還會加快把創新成果轉化爲産品的市場競爭力,將密集投放30款全新乘用車新能源車型、14款商用車新能源基礎車型,更加精准地滿足客戶用車全場景需求。

“大象轉身”並不容易,東風也不會奪人眼球的流量密碼,但尤峥認爲,擁有55年造車積澱的東風,其長坡厚雪的技術儲備和規劃,必將讓東風更有底氣、更有實力在新能源賽道上成爲勝出者。

0 阅读:5

汽車大觀V

簡介:有溫度、有態度、不回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