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歡記》:從承歡膝下到承歡自我,是親子關系的救贖之旅

棠媽育兒成長 2024-04-24 13:03:18

《承歡記》裏最精彩的不是愛情甜,而是親情刀。最成功的莫過于麥承歡和劉婉玉母女之間的拉扯,她追她逃。如女主名字麥承歡一般,女主角從小就背負著父母承歡膝下的期望,29歲以來從沒離開過媽媽,沒離開過那個弄堂。

無疑女主麥承歡是不缺愛的,相反劉婉玉對她的關注和愛太多太滿,讓她感到窒息想要逃離。

但在最近播出的劇集中,劉婉玉再次去興安裏,本意是想給孩子送飯吃,緩和一下關系,但是她在女兒開重要會議的時候,因爲看到女兒被員工頂撞,爲了維護女兒打斷會議說:“吃飯了”。這樣不分場合的發言和幹涉,讓員工更加陰陽怪氣,麥承歡下不來台,難以服衆。隨後兩人發生了爭吵,麥承歡非常氣憤的對媽媽說:

媽媽,我以後工作的時候,你能不能不要來了。

我給你報老年大學,學這學那。

我想讓你有自己的人生;

我不想讓你每天都圍著我轉;

我想讓你自己有事幹。

我希望你能把給我的愛和關注,分一點點給小早也行。

兩代人之間的代溝,年輕人想要空間和自由,媽媽卻全心全意想爲孩子付出,母愛如欄,是保護也是緊固,劉婉玉並不理解孩子鼓勵她追求自我的想法。

我是你媽呀!

我不圍著你轉,我圍著誰轉呀!

我關心你還關心錯了?

我看你是嫌我多余。

在媽媽的步步緊逼下,麥承歡說出了那句“對,行了吧。”兩人不歡而散。

原著裏有這麽一段文字描寫:

麥承歡認爲她將屆而立之年,生命與生活都應由自己控制,不容他人插手。

母親寂寞了那麽多年,生活枯燥得一如荒原,看到子女的生活豐盛新奇鮮蹦亂跳,巴不得事事加一腳,最想做子女生活中的導演,這樣,方可彌補她心中的不足。

上四分之一世紀,麥承歡事事照顧母親心事,以母親心願爲依歸。

今日,她想先爲自己著想。

太多太多次,目前纏著她要錢,要時間,要尊重,要關注。

嚴格來說,母親不事生産,專想把生命寄托在子女身上。

以往,承歡總是不舍得同她說:“管你自己的事。”

……

麥承歡的心理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開始麥承歡對母親劉婉玉的話言聽計從,不斷妥協自我,選擇都是以父母爲第一出發點,因爲母親劉婉玉不斷幹涉自己的婚姻、工作,甚至瞞著麥承歡去籌辦了訂婚宴,把女兒騙到現場,企圖道德綁架她答應訂婚,麥承歡在媽媽如圍城般的關愛下,發起了反抗,反抗的這個過程雖痛苦,但和父母情緒分離,是向成長的必經之路。

麥承歡也終于意識到,每個人都應該爲自己的人生負責,不僅要事業獨立,更要心理獨立。

我們是子女,亦是父母。

是否同劉婉玉一樣,希望孩子什麽都按自己的意願來成長。

是否同麥承歡一般,希望父母不要過多幹涉自己。

親子關系爲什麽越大越差,小時候那個滿眼都是媽媽的孩子開始有了自己的小秘密,當孩子關上他們的房門時,媽媽們是否有失落感,我們的孩子離我們越來越遠了。

雛鳥離巢,孩子注定是要離開父母獨立的,如果父母學不會放手,要不孩子永遠“長不大”啃老,要不“離家不歸”。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父母孩子都是合作關系,每個階段的合作方式不同而已。

0-6歲:手把手扶著走;這也是父母對孩子影響力最大的時候,孩子從父母身上模仿到最基本的生活技能;

6-12歲:手牽手一起走,這個階段是孩子學習能力、社交能力、知識等快速成長期,父母不再需要手把手,但是給孩子的關愛、陪伴和引導不能少;

12-18歲:放開手陪著走,到了青春期,孩子獨立性、自主性都大大增強,孩子對外界會有更大的興趣,父母需要對孩子放手,提升自我,在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伸把手就行。

成年後:看他走,父母在變老,孩子的成熟,我們只能看著孩子去走,做他的後盾而不是身上的包袱,要孩子背著我們走。

都說爲人子女,不感恩的多,成長的真谛在分離,但愛怎麽延續值得思考。

抱著想要孩子報恩的心是養不了孩子的,只有在孩子對應的年齡選好對應的合作模式,我們的親子關系才會融洽,當然,如果你前面做錯了,那是要補課的,前一階段沒做好,後一階段還是要手把手。

麥承歡從承歡膝下到承歡自我的改變,是承歡的自我成長,也是在挽救她和媽媽的親子關系,一旦劉婉玉學會接受孩子需要獨立的事實,尊重子女,有著深厚的感情基礎的牽絆,兩人的親子關系會相當融洽。

成長不僅是孩子需要的,我們每個父母也都需要。

0 阅读:5

棠媽育兒成長

簡介:中級育嬰師,家庭教育指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