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歐洲一起反華行得通嗎?美政治學者:有六個因素決定結果

天亮心會暖 2023-12-05 14:52:22

在對華關系問題上,美國一直非常強調所謂的“夥伴關系”,也就是拉攏其他國家一起反華。如果能組成一個言聽計從的聯盟,那美國遏制中國崛起的戰略就容易實現得多。

冷戰時期,美國嘗到了甜頭,正是在歐洲成功建立了北約,才最終取得了勝利。現在主要對手換成了中國,拉攏亞洲和歐洲國家組建反中同盟似乎也是必須的。

那麽,歐洲願意在對華關系問題上,和美國完全站在一起嗎?現在看來,事情沒有美國的反華勢力們想的那麽簡單。雖然美國控制了歐盟委員會的高層人選,安插了大量代理人。但是歐洲多數國家並不願意在對華關系問題上,完全跟著美國走。有美國政治學學者提出,六個因素,決定了大西洋兩岸能不能在對華關系上取得一致。

這六個因素其實都是站在美國立場上看待中歐關系。其中包括:中國的強硬外交、“中國模式”對歐洲的不利一面、在供應鏈上過度依賴中國、中俄關系、美國的立場、歐美的分歧。

我們可以來看一看這六個因素的具體內容。

所謂中國的強硬外交,指的是一帶一路,認爲這是中國試圖改變世界秩序、獲得更大話語權的一種努力;“中國模式”對歐洲不利,是說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遠遠超過歐洲,已經從20年前的不足歐洲16%,增加到了歐洲的107%。

在供應鏈上過度依賴中國,這是個老話題了,從疫情開始,美國就不斷炒作這個概念,其實美國自己從中國的進口比誰都多。中俄關系,說的是中國不肯加入對俄制裁,也不肯譴責俄羅斯,認爲這實際上是在支持俄羅斯,進而威脅了歐洲安全。

美國的立場,是共和民主兩黨一致反華,據說目前美國民調的結果是,80%的美國人不喜歡中國;至于歐美的分歧,是說部分歐洲國家對中國並不排斥,甚至還在積極尋求合作。

這幾個問題,我覺得倒是的提的很實際,但這都是美國人的立場,並沒有充分考慮歐洲的利益和意願。一帶一路不是一個軍事進攻戰略,中國固然希望能提高國際話語權,但是並不打算爲此而犧牲歐洲的利益。

多數歐洲國家是不排斥一帶一路的,其中一些國家之所以還沒有加入,完全是擔心美國的反對和迫害。

中國經濟規模超過歐洲,導致歐洲企業競爭壓力升高,這是必然的,但這些競爭是光明正大的。中國沒有像美國那樣,通過長臂管轄、羅織罪名,拘捕對方企業高管等方式,來強迫歐洲企業轉讓技術、出賣股份。

對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歐洲的怨言集中在工作時長、知識産權等問題上,基本上沒有政治化。

至于中俄關系,其實與曾經的歐俄關系類似。歐洲與俄羅斯的合作程度甚至更加深入一些。僅僅是因爲美國擔心自己被邊緣化,才不斷推動北約東擴,導致了烏克蘭戰爭。

在歐洲,只有馮德萊恩等美國代理人不斷指責中俄關系,多數歐洲政治家,包括法國總統馬克龍和德國總理朔爾茨,並沒有因此而指責中國。其實他們自己也希望能早一天恢複對俄經貿合作。

美國的立場和歐美分歧,才是真正拿來威脅歐洲的。美國的反華立場如此堅決、兩黨如此一致,歐洲人是不是應該識相一點呢?另外,美歐之間相互投資超過6.2萬億美元,年貿易額超過1.3萬億美元,歐洲要是在對華關系方面不和美國走,美國當然會不高興。

要知道,美國對歐洲政壇的獨立傾向,是毫不手軟的。已經有不計其數的歐洲政治人物,因爲不聽美國招呼,而爆出了各種不同的醜聞,被迫下台、結束了政治生命。這還是比較客氣的,如果找不到醜聞,美國情報機關很可能就要實施肉體消滅措施。

12月1日,法國歐洲自由聯盟議員米歇爾·裏瓦西忽然因爲心髒病去世。裏瓦西正在調查歐盟主席馮德萊恩與美國輝瑞公司的密約,通過幾個月的調查,剛剛拿到證據,就出了人命。人們普遍認爲,這是美國情報機關行動了。

如此看來,歐洲如今是美國和中國都在爭取的對象。中國依然用堂堂正正的方式,發展互惠互利的中歐關系。而美國,越是搞陰謀詭計,就越是事與願違。

0 阅读:2

天亮心會暖

簡介:學習是苦根上長出來的甜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