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爲祖國拒絕諾獎,“抛夫棄子”隱姓埋名30年,真正的中國脊梁

陶陶讀曆史 2024-02-15 11:55:01
前言

有這樣一個人,她放棄了唾手可得的諾貝爾獎,“抛夫棄子”17年未曾與家人相伴,放棄一切榮譽與名聲,甘心隱姓埋名30年,一頭紮進祖國事業的建設之中。

她的故事被寫進小學課本之中,但她的名字鮮有人知,她就是“中國的居裏夫人”王承書。

溫文爾雅的王承書

王承書出生于1912年,家境富裕,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雖然她生活無憂,但她不滿足于只做一個依賴家族財富的女子,而是決心用知識和學問來提升自己。

王承書展現出了非凡的學業才華,被燕京大學錄取。在燕大,她接觸到嚴謹的學風和先進的理念,這對她形成了追求科學真理的信念。

王承書在考上大學後,不同于大多數女性選擇文科專業的傳統,她選擇了極具挑戰性的物理專業,這在那個科技不發達的封建時代是相當另類的。

當時社會對女性的期待更多是在傳統角色上,所以對于王承書的選擇人們不是很理解,王承書的家人也紛紛勸王承書選擇別的專業。

面對身邊人的勸阻,王承書卻“一意孤行”,她毫不在意地說:如今物理學在飛速發展,而我們國家在這方面的科技水平仍然落後,缺乏專業人才,所以這就是我選擇物理專業的原因。

在燕京大學求學期間,王承書成爲班級唯一的女生,然而她的成績卻一直超過男同學。她通過自己的實力打破了周圍人對她的偏見。

1934年,王承書順利畢業于燕京大學,獲得學士學位。

她所在的班級共有13名學生,但只有4人成功畢業,而她以出色的成績名列第一,並榮獲了斐托斐金鑰匙獎。這個獎項是民國時期一個重要學術團體設立的,用于表彰傑出的學術研究者。

王承書在1936年獲得碩士學位後決定繼續攻讀研究生。畢業後,她決定留在燕京大學擔任教職,並與她的導師張文裕展開了一段浪漫的戀情。

他們之間有著相互欣賞和支持的關系,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學術上都有著很好的默契。

然而,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王承書和張文裕離開北京,經曆了漂泊的歲月,先後在南京、武昌、桂林、貴陽等地流浪。

這段艱難時期考驗了他們的感情,他們在1939年在著名物理學家吳有訓的見證下結爲了夫妻。

在當時的社會,大多數女性結婚後都會停止工作,專注于家庭和孩子的教育。然而,思想獨立的王承書並不認同這種觀念。她堅信“女性是否可以有事業,並不取決于婚姻與否。”

婚後,王承書獲得了美國巴爾博獎學金,並決心挑戰傳統,前往美國深造。令人驚訝的是,丈夫張文裕沒有拒絕,反而放下一切與妻子一同前往留學。

1941年,王承書踏上了前往美國的船程。在密歇根大學,王承書成爲了著名物理學家烏倫貝爾的學生,開啓了自己在物理學領域的新篇章。

王承書的聰明才智讓烏倫貝爾刮目相看,他驚訝地發現中國居然湧現出如此出色的人才。

王承書在美國期間證明了自己的優秀。她與導師烏倫貝爾合作完成了多篇有關稀薄氣體動力學的重要論文,這些研究在美國學術界引起了廣泛關注,王承書也開始在美國學術界嶄露頭角。

王承書接著創立了“王承書—烏倫貝爾方程”,這個方程對高空物理學和氣體動力學等領域具有重要意義,至今仍然被廣泛使用。

隨後,她證明了“索南多項式”,這一成就使得王承書再次引起轟動,許多美國學術界的科學家紛紛贊揚她,認爲她必將最終獲得諾貝爾獎。

但就在這關鍵時刻,王承書做出了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決定——我要回國。

艱難的回國過程

當初大學時期選擇物理專業時,王承書就說過,她選擇物理專業,是爲了學業有成之後,報效國家。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引發了全球華人的熱烈歡呼,這進一步加強了王承書回國的決心。

然而,王承書的計劃很快遭到了美國當局的嚴厲拒絕。

美國堅決不允許在美的中國科學家回國,因爲他們擔心可能會泄露美國的機密信息,並且他們也不願意放走屬于中國的人才。

無奈之下,王承書只能秘密地做回國的准備。爲了避免被美國當局檢查,她將相關書籍和資料分成了300多個包裹,陸續郵寄回北京。

她一邊默默地將這些書刊寄回國內,一邊堅持不懈地向美國政府遞交回國申請。

直到1954年,在日內瓦會議上,周總理公開指責了美國的行爲,美國政府才在國際輿論的壓力下逐步放寬了限制。

他們同意王承書夫婦回國,但卻設下一道障礙:他們可以回國,但是他們的孩子卻不能,因爲孩子在美國出生,被視爲美國公民,所以他們無法爲孩子申請前往中國的通行證。

然而,王承書和丈夫毫不猶豫地放棄了兒子的美國護照,毅然回國。

王承書經過7年的鬥爭後終于回到國內,然而,她立刻感受到國內外巨大差距的存在。

在美國,她住在美麗的花園洋房,開著私家小轎車;但回國後,她住在簡陋的樓房裏,每天都要擠公交車通勤。

然而,王承書對此並不抱怨,反而甘心情願接受這樣的生活。

我願意

王承書是國內首位進入熱核聚變領域的人,這一領域被認爲是人類最理想的清潔能源技術,也被稱爲人造太陽。

這一技術的研究始于1958年,當時我國開始建設熱核聚變研究室。

然而,對于王承書來說,這是一個全新而陌生的挑戰,因爲她之前從未接觸過這個領域。

面對錢三強的邀請,王承書只說了三個字“我願意”,這三個字就代表了王承書即將放棄之前的專業,放棄之前的研究。

或許她一直專攻于自己專業的話,將來獲取諾貝爾獎的位置上,一定有她一席之地,但她爲了國家建設,義無反顧的投入到新的領域之中。

當時新中國的科研條件非常困難,建立起來需要極大的艱苦努力。然而,王承書並沒有抱怨,她全身心地專注于科研。

憑借著驚人的物理才能,王承書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裏成爲了熱核聚變領域的專家,並成功培養出一批國內的研究人員。

然而,在1961年,錢三強提議讓她前往504廠,這意味著她需要在濃縮鈾領域重新開始艱苦的探索。

她必須從零開始,再次全力以赴。對于一個已經50歲的女性來說,這是多麽艱難的挑戰。

然而,王承書的回答卻只有三個字:我願意。她毅然放下過去的所有榮譽,立即前往濃縮鈾工廠報道。

這次和錢三強的見面後,王承書在國內和國際物理學界默默消失了。她不再發表學術論文,不再參加學術會議,也不再公開露面。除了一些人知道她入黨了一年,許多老朋友都不知道她去哪了。

自那時起,王承書一直住在集體宿舍,每天都在食堂用餐,無法顧及丈夫和孩子的生活。她每周只能回家一次,而且只待一天。

每個星期一的早晨,無論天氣多麽惡劣,中關村馬路邊總會有一個清瘦、但散發著獨特氣質的中年婦女在等班車……

爲了中國的核事業,王承書放棄了家庭,消失了30年!

1964年1月14日,王承書領導的團隊提前完成了第一批高濃鈾産品的生産,爲原子彈的爆炸提供了關鍵的燃料。

功成名就,成就非凡。1964年10月16日,中國成功地進行了第一次原子彈爆炸實驗,王承書再次選擇匿名隱姓,這一次竟然長達三十年之久。她爲國家奉獻了自己的一切,留下了無名的功勳。

錢三強問道:“你有什麽困難嗎?”王承書回答:“沒有。”

“有什麽話要帶給丈夫和孩子嗎?”“沒有。”“那你是否願意繼續在這裏工作呢?”“我願意。”

對于王承書來說,她信守了自己的承諾,除了未能實現對孩子的承諾之外,其他方面都做到了。

在一次次的努力中,王承書始終如一地實現了她爲國家建設貢獻力量的承諾。這個願意,一次次被她付諸行動,伴隨著新的設想和努力。

在王承書全力以赴爲國家工作的同時,她的丈夫張文裕也在努力地進行核物理和宇宙線等實驗和研究。

從1959年到1964年,他被派往蘇聯的杜布納聯合核子研究所工作,並在此期間擔任中國組的組長。

爲了祖國,這對夫妻不得不分隔兩地,他們的孩子只能在北京的寄宿學校生活,無法感受到家庭的溫暖……

由于長期不懈的工作,王承書夫婦都身體疲憊不堪,但他們很少去醫院接受治療,因爲他們擔心會影響工作並且不願意花國家一分錢。

張文裕先生在1992年去世,享年82歲。兩年後的1994年6月18日,王承書先生也在北京逝世,同樣享年82歲。

王承書在生命垂危之際留下了遺囑,決定將存款、國庫券和現金等財産,除了留下8000元供未婚的大姐王承詩使用外,其余的零存整取的錢將作爲最後一次黨費捐獻給“希望工程”。

他們夫妻共計捐款達到10萬元,爲希望工程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去世前,王承書在寄給學生的信中寫道:

她的一生過得平淡無奇,只是默默地履行自己的工作職責。

她認爲,每個人都有貢獻,特別是爲國家做貢獻,這是每個公民的責任,更是一個共産黨員的義務。

她決心將自己的身心奉獻給黨,爲共産主義事業,爲解放全人類而不懈奮鬥。

結語

根據王承書生前的三個遺囑,她要求家人不要爲她辦喪事,而是選擇將遺體捐獻出來,同時將財産捐給了希望工程。

回顧她的一生,可以說她用自己的學識和力量爲祖國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無論是年輕時還是老年時,她都堅定地支持著教育事業。

即使在去世後,她依然選擇將自己的遺體獻給科學,以完成自己的最後一份貢獻。

“雪霜無情,英勇心意不變。”

三十年來,王承書選擇隱藏身份,過著貧困而孤獨的生活,但她爲國家的繁榮和昌盛做出了巨大貢獻。

盡管王承書是一個柔弱的女性,但她卻展現出了真正的英雄氣概。

1 阅读: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