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深山20萬明朝遺民:隱居世外桃源600年,只因朱元璋一道聖旨

淵澤之觀 2024-04-27 16:25:12

來源:中國知網 原創稿

貴州最負盛名的景點,除了世人熟知的黃果樹瀑布,其實還有神秘的屯堡古鎮。

屯堡的故事開始于明朝朱元璋時期,爲了抵抗邊境勢力,朱元璋差使20萬漢族百姓一路遷徙到貴州。

浩浩蕩蕩的百姓在這片尚未開墾之地紮根下來,繁衍後代,逐漸將這裏發展成一個繁榮的小城。

直到如今屯堡古鎮依然保持著明朝遺風。這裏的人穿古服,說方言,在受到強烈文化入侵的今天,依然宛如世外桃源。

那麽屯堡古鎮發展至今日到底發生了什麽故事?如今的屯堡又有著怎樣的風俗呢?

安順的特殊性

今天的貴州,並不算偏僻的邊境。

但早在古時候,因爲地勢險峻,山路複雜,雲貴地區一直是內陸的邊疆地帶,只要能夠守住貴州,蠻夷就能得到控制,可謂兵家必爭之地。

安順,位于貴州的一個古老城市,地勢險要,處于邊境中的中樞地帶,是皇帝想要集中中央勢力最緊切的地方。

俗話說,依山傍水。

安順不僅山多路險,更是被北盤江和烏江兩條水流穿行而過。

烏江和北盤江分別與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連接,透過錯綜複雜的河網,打通了與外界連接的水路。

雖然雲貴地區內部險阻,但水業發達,船只運載著貨物,可以與其他地區通商交流。這也就鑄就了安順獨特的中樞位置。

皇帝如此看重安順最重要的一個原因,還是因爲它是軍事通道的喉嚨。

中國版圖遼闊,南北之間差異極大,雲貴地區位于中間,連接著南北方的要道。

收複失地,對外擴張,繞不開安順。

所謂糧草先行,軍隊的補給也常常要靠安順的山道才能傳輸。

不管是經濟還是軍事,安順都有著其他地方無可比擬的重要性。

除此之外,安順更是不少文化交彙、發轫的地方。

有一個成語叫“夜郎自大”,夜郎實則是一個小國。

這個國家雖然國土並不遼闊,或者說用一個小族來形容更恰當,但它卻有著一段光輝燦爛的文化曆史。

古時候的夜郎,就已經頗爲發達,道路平整,街道上處處都是青瓦高牆,人們在其中能夠安居樂業。所謂小富即安,更何況,夜郎有著極爲繁榮的商業。

夜郎的商人開放且勤勞,爲了過上富裕生活,他們開拓了無數的生意路徑。在一邊經商的同時,一邊將自己的文化傳播到各個地區。

與夜郎國關系密切的安順,就首當其沖地受到了沖擊。

兩地的人們會流行相似的服飾,夜郎的開放豐富了安順人民的審美。在互通有無的過程中,方言和飲食習慣都得到了交融。

在夜郎國的影響下,安順的文化和風俗更加的豐富和多樣。

可以說安順之所以能在今天成爲一個旅遊勝地,在幾百年前就有了積累。

而位于其中的屯堡古鎮,是說到安順時不開的一個地方。它從明朝初期就已經形成,替朱氏一族守住江山,可謂勞苦功高。

那麽屯堡的來曆究竟是如何呢?

屯堡的起源

在明朝建立初期,朱元璋是個勵精圖強的皇帝,他身爲布衣出身,卻揭竿而起,推翻了元朝的統治,打下了自己的江山。

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逆襲。

但當了皇帝之後,朱元璋才發現需要頭疼的事情太多了,首當其沖的,就是打不贏,滅不掉的元朝遺害。

在朱元璋奪取天下之後,政權並不穩固。

元朝留下了一小支精兵部隊逃過了明兵的圍剿,一路躲避,來到了邊境地區,隨時准備反攻奪回政權。

這支元朝部隊,也成了朱元璋的心腹大患,一日不除,他就一日無法安心。

于是,朱元璋指揮手下一名猛將徐達去揮兵北上,一邊趁元朝遺孽力量還未壯大便絞殺在搖籃裏。

一邊開疆拓土,擴展明帝國的領土。

徐達擅長調兵遣將,作戰異常勇猛,再加上他的身後是數以萬計的明朝精兵,戰鬥力十分強悍。在他的帶領下,殘余的元朝部隊很快就節節敗退,無力招架。

最後徐達不負衆望,暫時解除了元朝遺害帶來的威脅。

而這支元朝部隊的殘余勢力被逼至了今天的雲貴地區,他們占據了安順這一易守難攻之地,一邊修養生息,一邊虎視眈眈。

在他們的計劃裏,可以通過占領安順,堵住南北來往的樞紐。把持住了水道,便是扼住了經濟咽喉。將山路占領,以後明朝部隊的糧草,兵馬也無法進來,即使朱元璋想要攻打他們也使不上勁。

朱元璋看穿了他們的想法,知道放縱元部隊在安順,遲早會釀成心腹大患。在元部隊暫時沒有了反撲力量的情況下,朱元璋主張用盡全部力量,繼續攻打。

此時的元朝部隊大搖大擺地在安順定居下來,而朱元璋早已在暗中儲蓄力量,准備將他們拿下。

1371年,經過了萬全的籌備和計劃,朱元璋的部隊悄悄順著貴州地區的山道而下,30萬兵力浩浩蕩蕩,直指安順。

然而,朱元璋雖然勝券在握,對于這場戰役也有不勝不歸的豪情壯志,安順的險要地勢還是大大增加了攻下的難度。

這場仗足足打了10余年,最終在明部隊的圍追截堵下,元部隊不堪防備,被徹底絞殺。

解決了心腹大患,朱元璋卻並未放松下來。

如今元朝的舊勢力雖然被肅殺,但這長達10余年的攻打,給他敲響了警鍾。

安順是一個極易醞釀地方勢力之地,它能藏匿一個元部隊,自然就能萌生出千千萬萬的地方勢力。稍有不慎,就會被對政權虎視眈眈的蠻夷盯上。

可是收編安順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前面說道,安順易守難攻,連接水陸兩路,但因爲地屬山區,道路險峻,別說百姓安居樂業,就連耕種糧食也是一個老大難題。

所以一直到明朝之前,安順都是一片不毛之地,鮮少有人煙鼎盛的痕迹。

無主之地誰都能插一腳,安順更是一塊讓人垂涎的肥豬肉,對那些企圖動搖政權的人有著非一般的吸引力。

且安順遠離政治中心,無法放在眼皮子底下時時監控。

種種特殊,讓朱元璋對這塊土地又愛又恨。

在相當一段時間之內,朱元璋都是安排官員赴任進行管轄和治理,但官員的力量無法跟自然博弈,顯得有些單薄。

朱元璋見成效不大,于是召來了名臣劉伯溫。

劉伯溫知道朱元璋對安順的態度,于是提議在安順駐紮一支軍隊,讓士兵來守護這一方水土。

這個念頭,朱元璋並不是沒有動過,可是養一支軍隊,需要糧草。如果要長期在那裏駐紮,衣食住行更是要面面俱到,再加上安順雖然重要,但不可能炮火連年,要白白供養衆多的士兵,是一件成本很高,收益很小的事情。

善于計算的朱元璋,覺得並不劃得來。

這時候,劉伯溫給朱元璋出了個好主意:軍隊駐紮在哪裏,並不需要時時備戰,可以讓他們開墾土地,自給自足。這樣朝廷不需要什麽糧草,待到戰爭爆發,士兵們也可以應戰。

聽見這一番話,朱元璋心花怒放。不久之後,他便籌備了一支軍隊,大舉向安順出發。

因爲需要在安順長期駐紮,一方面爲了滿足士兵們思念家人的情緒,一方面爲了延綿人丁,讓世世代代駐守安順的人員永不枯竭。

朱元璋許下浩蕩皇恩,每個普通士兵都可以攜妻帶子,舉家遷至貴州,朝廷甚至鼓勵這麽做。

如果士兵並未娶妻的,可以通過官府先行配對一個妻子。

于是北上的隊伍不斷壯大,幾乎每個士兵都是以家庭爲單位,在安順安居下來。

他們住進了貴州一片山區裏,成爲了首批駐紮在安順的漢人,之後在這裏繁衍生息,曆經一代又一代。

這片地區後來便逐漸發展成了屯堡古鎮。

雖然雲貴地區的自然條件惡劣,全年陰冷,山區中的地勢陡峭,不宜栽種。聰明且勤勞的屯堡祖先,卻想出了種種應對辦法。

他們在山坡上開墾敲鑿,把陡峭的坡路改造成拾級而上的梯田,讓莊稼蔬果也可以蓬勃生長。

除此之外,他們還自給自足,編織柔軟的布料裹體。

相互協助,共同努力在山地中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

隨著屯堡地區日益走上正軌,從一個不毛之地發展成繁榮的小鎮,朱元璋很快就下達了新的舉措——“就寬鄉”。

朝廷鼓勵並協助生活在較爲富裕地區的人們,往雲貴地區遷徙,凡是遵照者,都將獎勵土地資源,足夠百姓很好地生存下去。

除此之外,朱元璋爲了促進安順的發展,徹底改變其荒蕪偏僻的底色,安排了不少商人在其中經商。

這個舉措使得安順內的百姓可以采購到種種産品,生活得到了改善。商人們也抓住了商機,從其中賺到了錢。

更重要的是,安順如朱元璋所期望的那樣日益欣欣向榮,再也不愁沒有人願意駐紮。

可謂是一箭三雕。

延綿至今的明朝風情

在朱元璋的一系列舉措之下,屯堡古鎮繁榮興盛了數百年,一直到今日,第一批移民的後人依然生活在那裏。

在這漫長的歲月中,戰亂、人口遷移和外來文化的沖擊,沒有動搖他們的傳統,屯堡人民一直按照祖先的生活習慣,在這片土地上紮根下去。

屯堡古鎮也成了貴州一處有名的勝地,時至今日,如果你到屯堡去,還能感受到幾百年前的風土人情。

要說屯堡最爲標志性的代表,當數其中的建築。

和一般情況下,用磚頭或木頭構成的結構不同,屯堡古鎮的建築都是由石頭堆砌而成。

幾乎家家戶戶都住在這樣的房子裏,已經連綿了無數年,任憑風吹雨打,依然曆久彌新。可見用料的紮實和建築的巧思。

這些古老的屯堡石屋,之所以如此獨特,還是因爲在最初建造時,便考慮到軍事防禦的作用,石頭保證了刀槍不入。

並且每一片區域裏的石頭屋都不是完全獨立的,它們相互連接交錯,既保證了居民有隱私的生活空間,又確保了你中有我。

這樣做的目的是,一旦有什麽信息都能隨時傳遞出去,這樣保證了在外敵入侵時,能夠第一時間知曉,迅速集結力量,共抗來軍。

由于地理原因,屯堡相對而言是比較封閉的,生活並不如發達地區那樣豐富,但屯堡人卻能自娛自樂。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發明了屯堡地戲。

雖然屯堡地戲是出自雲貴地區,但它的根卻是發轫于南方地區,其靈魂依然是玲珑雅致的,充滿著江南的風情。

但因爲屯堡人肩負著駐守邊疆的責任,屯堡地戲又多了一絲粗犷的意味。

在地戲中,經常會生動模擬出古代的戰爭場景,氣勢宏大,有千軍萬馬之勢。每一次地戲的上演,都像一場鼓舞士氣的演練,直到如今屯堡人依然爲他們的地戲文化而自豪。

屯堡還有一絕,就是他們的服裝文化。

如果你今天到屯堡,依然能見到許多身穿複古服裝的婦女,她們長發及腰,衣服顔色鮮豔,而樣式古老。

這些都是從明朝就流行下來,經過不斷改良,變成如今代表了屯堡文化面貌的服裝。

屯堡人的著裝也是有講究的,分不同的情況。

在勞作時,婦女們常穿樸素便宜的農婦裝。到了農活不忙的時候,女性會盡情地打扮自己,穿上漂亮的傳統服飾。

屯堡婦女的日常打扮多是穿一種袖子窄小,但衣擺寬闊的的服飾。這種服飾被稱爲“鳳陽漢裝”。這也是在慶典或祭祀等隆重的時候,幾乎所有人都會穿的服裝。

可以說,屯堡如今的面貌,皆離不開明朝第一批移民的鑄造。他們的子孫後代在這裏繁衍生息,也一並讓明朝文化在現今時代仍然生根發芽。

參考資料:

明代屯堡與貴州城鎮興起的曆史關聯——範同壽

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gPw7xOyBVLEHNErQuiLU8Qt9t3aFE_TMQl75Pc35za42dHk-P2oLCvLRK4qaVE9sxUyHqH7-10vZV7qMNZ4NvNl6ttoQDlTmc16aV1UUGsTcUlW2RsdMjAm2CnBltNZPCEd3Be2Z91VY_EuWM7P9aQ==&uniplatform=NZKPT&language=CHS

2 阅读: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