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朝滅亡後,150萬契丹人去了哪?若遇見這些姓,可能是契丹後裔

棍哥 2024-03-04 22:48:47

每當聽到這首歌,每一個中國人都有說不出的激動之情。

任憑曆史的河流滾滾向前,但中國的五十六個民族從未消失過,但其實,如果按古代的民族來說,中國的民族遠遠不止56個!

“契丹族”,現在我們再提起這三個字會感到熟悉又陌生。

熟悉的是曆史上的確有這個民族,陌生的是,爲什麽在56個民族中沒有契丹族的蹤影?

作爲曾經占據著中國半壁江山的契丹族,他們所建立的遼國可以說是曾輝煌至極,在國力最強盛的時候,就連宋朝也要向他們上貢。

可自從公元1114年開始,這個在曆史上存在了幾百年的王朝卻一步一步地消失,而這一切還要從那“金遼大戰”中說起!

公元1115年,在當時的遼國發生了一件足以稱得上“奇恥大辱”的戰爭,整整75萬人對戰僅僅2萬人的隊伍,卻是以戰敗爲結局。

這就是曆史上著名“金遼大戰”的開端,而自這場戰爭之後,曾經輝煌無比的遼國也開始慢慢走向滅亡。

僅僅在10年之後,由契丹人統治的“遼國”被迫滅亡,但是堅強的契丹人並沒有選擇放棄,其殘余勢力先後建立了西遼和東遼。

不過最後都是以滅國爲最後的結局,雖然國滅了,但是族人肯定還在,可是在我們曆史的書籍中,遼國滅亡後,關于契丹人也沒有了任何的記載。

可實際上,在滅國之時,光是契丹人還整整有150萬人,如果說這些人全部被殺害,似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可是在世界上,卻沒有契丹族的稱號,很長時間以來,就連專業人士也無法對這個問題作出回答,直到在1996年,一個神秘來信揭開了這個迷霧!

1、一封來信揭開謎底,契丹人並沒有滅亡

要說誰對契丹的研究最有貢獻,那麽中國社科院的劉鳳翥老先生首當其沖。

早在20世紀80年代,劉老先生就開始了對于契丹族的探索之路,不得不說,這條路非常的艱辛,因爲自從西遼滅亡之後,契丹這個詞出現的也很少。

在研究上,他主攻對于契丹文字的研究,不論是國外專家還是國外的學者都對他非常佩服,並將其稱爲“契丹文字的首席學術權威!”

所以後來的他才會收到那一封來自內蒙古的神秘之信。

當年信中的大致內容就是,一名來自內蒙古莫力達瓦達斡爾族的人表示,自己懷疑達斡爾族的人就是當初契丹族人的後代!

在此之前,劉鳳翥對于這個問題也十分感興趣,當他看到這封信的時候,只說了一句“好”便立馬開始收拾自己的行李要去達斡爾族自治旗。

原來,在信中,對方熱情地邀請這位專家能夠親自來到本地,來證實自己的猜想。

在劉鳳翥到達該地區後,很快就開始了自己的研究,他通過對人們生活習慣以及穿著打扮甚至是各種風俗進行考察,很快就確定了心中的想法。

從風俗上來說,根據之前史書上的記載,在內蒙古生活的達斡爾族與曆史上的契丹族人十分相似,並且他們都屬于遊牧民族。

在乾隆年間的《八旗姓氏通譜》中曾提到,曾在契丹的八個部落中,有一個名爲“大賀氏”,而“達斡爾”就是其音譯。

並且在兩者之間的語言也存在著很多的相似!而兩者之間最重要的就是還有著共同的信仰,那就是信“太陽神!”

但是這些可以說是證據,也可以說是個人的主觀判斷,僅憑這些不能直接下結論。最終,劉鳳翥想到了一個好辦法,那就是進行基因比對。

在10年前,曾有考古學家在內蒙古提取到契丹人的DNA樣本,如此一來,只要通過相關的技術與達斡爾族的人來進行比對,就可以得到答案!

不過劉鳳翥還是秉承著科學的態度,不僅將達斡爾一個民族進行基因比對,而是取了周邊多個少數民族的基因進行比對。

果不其然,在最終的對比結果來看,除了達斡爾族,外蒙古族與契丹人的基因也極爲相似。

這一點也說明了,當年西遼滅亡後,那麽多的契丹人並沒有全部被滅亡,而是開始進行了民族融合,分散在各個地區。

比如現在的黑龍江省、內蒙古以及新疆地區等。

當然,除了這些的地區,後來的專家們也發現在雲南很多地區,存在著一些姓氏也屬于契丹族的後裔。

2、契丹族姓氏分布廣泛

其實,一想起契丹人,武俠迷們第一個想起的就是“蕭峰”,而在小說中,他的身份的確是一個契丹人。

在史書的記載中,契丹族其實一開始根本沒有固定的姓氏,大家都以山川河流隨意命名,這種情況在隋唐時期也是如此。

直到後來人們開始以自己所在部落的名字作爲自己的姓氏,所以契丹族最知名的兩大姓氏就是“蕭氏和耶律氏”,不過曾經遼朝的皇帝還自稱爲劉氏。

但是自從遼朝滅亡以後,大家爲了保命,所以紛紛改變了自己的姓氏。

比如在現在的雲南滇西地區各個少數民族中,其中都有契丹族的後裔,他們中有的姓“阿”,有的姓“莽”,還有的姓“蔣”。

沒有一個以“蕭”和“耶律”爲自己的姓氏的,不過無論是“阿”還是“莽”又或者是“蔣”,這都是爲了紀念自己的祖先。

原來,後人將自己的姓氏改爲阿是因爲契丹的先祖的名字就是“阿保機”,爲了紀念自己的祖先,百姓就開始以“阿”字爲姓。

這一點在雲南施甸縣的族譜中也有明確的解釋,而隨著曆史的發展,又有一部分後人將“阿”改成了“莽”和“蔣”!

因爲進行了民族的融合,契丹後代爲了更好地融合進去,便放棄了“阿”的姓氏,開始以“莽”爲自己的姓氏。

但是後來又是因爲民族的政策,一些人不再姓“阿”也不再姓“莽”,而是改姓爲“蔣”。

這三個姓氏是比較多的,除此之外,還有人改成了百家姓中的“楊、李”等各種姓氏,不過雖然姓氏進行了修改,但是他們生活的習俗還是延續了下去!

寫在最後

時至今日,雖然契丹族早已不複存在,雖然它也沒有出現在五十六個民族之中,但是它從未被人們忘記。

一代又一代的後裔將屬于契丹族的文化傳遞了下來,在這個多元文化的世界上延續了下來,而遼朝曾經所達到的輝煌也不曾被人忘記!

您還記得這個少數民族嗎?歡迎大家在下方評論留言!

0 阅读:78

棍哥

簡介:跟棍哥一起,看娛樂八卦,聊影視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