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有人說狄仁傑是“大奸似忠”?他靠武則天起家,又出賣武則天,你如何看?

尋根拜祖 2024-03-09 16:43:22

抛開文學只看史書,估計大多數人都會驚訝:“神探哪兒去了?這不就是一個靠女皇得幸、大奸似忠的滑頭政客嘛。”

王立群教授說過,曆史人物有三種形象,一種是曆史形象,一種是文學形象,還有一種叫民間形象。曆史形象是真實的,但往往不如後兩種形象飽滿,甚至被後者完全覆蓋。

狄仁傑就有點這種情況,比如,提到狄仁傑,所有人的第一反應就是“神探”兩個字,從清朝的《狄公案》,到現代的《神探狄仁傑》系列影視劇,無不將他塑造成一個斷案高手。

但你把史書翻爛了,只能找到一行關于狄仁傑斷案的記載:“儀鳳中爲大理丞,周歲斷滯獄一萬七千人,無冤訴者,”

唐中宗儀鳳年間,時爲大理寺丞的狄仁傑曾經一年“斷滯獄”一萬七千人,沒有一起冤案。

至于具體斷了哪些案件,對不起,沒有一個字。也就是說,我們看到的所有關于狄仁傑斷案的情節都是文學創作,不是曆史。

對那些深信不疑的迷弟迷妹們來說,是不是有一種被深深傷害的感覺?

那好吧,就算沒有具體案例,但好在有數字,一年斷案一萬七千人,平均每天近50人,還沒有一起冤案,夠牛了吧?算得上神探了吧?

呵呵,你又上當了,斷案從來不以人數論質量,有些疑難案件恐怕幾年,幾十年也未必能偵破,平均每天50人的斷案速度,怎麽可能是高難度的案件?

事實上,即便不是高難度案件,決不能有哪個神探有那麽高的效率,我們誤解了狄仁傑的工作性質。作爲大理寺丞,他的主要工作其實並不是審理案件,而是處理各地呈報上來的案件批複。

跟現代一樣,古代各地官員審結的案件必須上報中央,由司憲單位相關官員審核,以避免冤假錯案的發生。

爲了防止司憲單位與地方官的勾結,通常審核要經過多道審核,而且將發現冤案作爲審核官員考核的重要指標。這就使得審核官員們甯可壓著不批複,也絕不放過任何可疑的案件,以至于案件大量積壓,就是所謂的“滯案”。

狄仁傑的主要工作就是審核資料,從中發現疑點,並責令有關單位重新審訊並提供新的證據。

也就是說,狄仁傑根本不需要親自走訪現場、追查審訊嫌疑人、設計燒腦遊戲、逃避陷阱,他的工作就是按閱讀案卷,挑刺,發現疑點就駁回。

雖然沒那麽複雜,但平均每天幫助50人洗脫冤情,這個工作效率非常高,成績單也是相當耀眼的了。

狄仁傑在地方任職時間要多于在中央,轟轟烈烈的大事沒有,瑣碎的小事迹一堆,概括起來就倆字——仁政。

比如,處理李貞謀反案,他不惜與同僚翻臉,甯可被彈劾也要阻止士兵侵害百姓。再比如處理河北百姓被迫投降突厥的案件,他不惜得罪武則天的侄子也要爲百姓開脫。

這些事都不算大,但他的那顆愛民之心卻躍然于紙上。

受爭議比較大的是狄仁傑與武則天的關系,以及他的政治立場。

武則天在曆史上聲譽不大好,史書對她多有妖化,這跟正統的儒家道統觀點有關,篡奪江山、女人稱帝,這兩條罪狀決定了她的曆史地位。

因此史書的基本立場是,只要依附武則天的大臣,基本上會被劃歸爲奸臣。狄仁傑卻是個例外,他因爲武則天的恩寵而顯揚于世,卻被後世認爲是忠貞之臣。

武則天心狠手辣,脾氣也暴躁,可唯獨見了狄仁傑就變成了“小甜甜”,立馬恢複了女人的溫柔。

武則天從來不對狄仁傑直呼其名,而是尊稱他爲“國老”。也不讓狄仁傑行跪拜禮,說“看到你跪拜我渾身疼”。甚至不讓大臣們用小事煩擾狄仁傑,說國老歲數大,要保護他。

這種獨特的待遇,讓後人浮想聯翩,猜測他們的關系匪淺。其實那都是扯淡,那時候狄仁傑都六十多了,武則天比他還要大六歲,扯什麽西北風。

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相對于那些明確反對武則天的人,狄仁傑確實是武則天的政治擁趸。

總的來說,如果粗一看,很容易給人一種誤解,狄仁傑媚上有道,靠潤物細無聲的馬屁功獲得了武則天的寵幸。

一邊是忠厚愛民的忍者形象,一邊卻是逢迎之輩,一個活脫脫的“大奸似忠”形象脫穎而出。

忠和奸到了極致的程度就具有一定的迷惑性,確實容易給人一種“大奸似忠”的錯覺。但如果我們抛開細節末節,直達本質,考察此人的動機和結果,或許就沒那麽難下結論了。

人跟人的緣分有時候很難言述,相處之道也絕不是靠理性可以解釋的。狄仁傑和武則天就是這樣,他們的關系絕非逢迎那麽簡單,事實上,狄仁傑也多次得罪武則天,甚至多次惹得武則天動了怒。

當初,朝堂“李武之爭”高潮的時候,狄仁傑毫不諱言自己的立場,他多次向武則天表明“傳位傳子”的立場。

武則天火了,責令他不許不許幹預她的家事。狄仁傑毫不妥協:君臣一體,陛下的家事就是國事,作爲宰相我有責任幹預。

他又苦口婆心勸說武則天:自古兒子比侄子親,您千秋之後,兒子可以祭祀您。如果傳位給侄子,侄子是不可能祭祀姑姑的。那意思是,轉爲給侄子你不就是孤魂野鬼了嗎?

武則天難道不懂兒子親還是侄子親?事實上,傳位究竟是傳給兒子還是侄子?這不單純是個人感情的問題,還涉及後世對武則天的定位。在這個事件上,二人都打了啞謎,我將揭開。

傳位給兒子固然會得到祭祀,但武周政權呢?還能保得住嗎?不可能的嘛!只要傳位給兒子,一定是李唐複國,武則天的“大周”就壽終正寢了。相反,傳位給侄子,武周政權一定會得到延續。

這對武則天來說是個兩難的選擇,選擇兒子,個人身後事解決了,但她的政治延續沒了,將來在曆史上她必然是個反面人物。選擇侄子,雖然身後事很麻煩,但政治生命延續了。

狄仁傑裝聾作啞,之說第一個方案的優點,不提它的缺點,也不說第二個方案的優點,只說它的缺點。

武則天傻嗎?聽不懂嗎?當然不會,只是由于這個問題是魚和熊掌,無法兼得,也無法回避。

盡管如此,她也不願意別人提起,從立場上來講,她更看重政治生命,這就是當初李昭德說了和狄仁傑一樣的話,卻遭遇殺害的原因。

同樣的話,狄仁傑卻能利通武則天跟他的私交,讓她聽進去,這既需要勇氣,也需要技巧。

後來,武則天將李顯從房陵接回,狄仁傑更是毫不回避,當著武則天的面與李顯對泣。再後來,有一次武則天生病,狄仁傑爲了鞏固李顯的地位,提出由太子監國。

這些舉動表明,狄仁傑絕不是首鼠兩端之人,他擁護武則天,也主張恢複李唐,即便在這一點與武則天産生沖突也沒有妥協過,這樣的人,你能說他是“大奸似忠”嗎?

我們不能因爲史書立場,就認爲狄仁傑擁護武則天就是“奸”。如果今天依然固守史官的立場讀曆史,我奉勸這樣的人還是別讀了,純屬耽誤時間。

我也不大贊同狄仁傑給武則天挖坑,一手導演了“神龍政變”的無端猜測。

神龍元年(705年),張柬之、桓彥範、敬晖、袁恕己、崔玄暐等五人,聯合禁軍發動“神龍革命”,推翻了武則天,李顯複位,李唐複國。

張柬之等人,以及另一位重要參與人姚崇,都是狄仁傑大力提攜的官員。由此後人猜測,狄仁傑早就居心叵測,悄悄給武則天挖了個大坑,還是個“大奸似忠”。

這些人雖然是狄仁傑提拔了,而且狄仁傑和他們的立場很一致,那就是擁護李唐,這不假,但這不意味著狄仁傑反武則天。

事實上,當初張柬之發動“神龍革命”很大程度上其實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目標其實不是武則天,而是武則天去世後權力分配的問題。

最關鍵的一點是,“神龍革命”爆發時,狄仁傑已經去世五年了,那時候張柬之雖然在狄仁傑的竭力推薦下已經被提拔爲秋官侍郎,但還不是宰相。

如果我們能讀懂“神龍革命”的真相就會發現,張柬之和狄仁傑的政治立場還是由細微差異的。

狄仁傑時期,大臣們所有的注意力就在傳位問題上,即“李武之爭”。而張柬之時代這個問題已經不存在,而是未來李顯即位後權力該如何分配。

顯然,以李顯的態度,他想保全武氏,共同對付那些當初擁立他的功臣勢力。而張柬之則試圖通過相王李旦來清除武氏殘余勢力,並且分割皇權。

這才是“神龍革命”的本質,以及李顯登基後動蕩頻頻的原因。

狄仁傑有可能贊同這樣的“神龍革命”嗎?絕無可能,相反,如果狄仁傑在世,絕不可能允許張柬之發動這場兵變。

忠奸是非全憑後人說,沒有哪個人會贏得所有人的掌聲,就像狄仁傑,連他所保護的李顯都不喜歡他,何況後人?您認爲狄仁傑是赤膽忠心,還是大奸似忠呢?

1 阅读:227
评论列表
  • 2024-04-01 09:53

    首先他在台上時沒有反武則天,而且多有幫助李氏宗族,雖然他推薦的張柬之反了武周,又與他有多大關系[笑著哭]

  • 2024-03-09 20:34

    分析的挺好的[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