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偶進入“成人”深水區

娛樂硬糖 2024-05-22 19:47:19

作者|顧    韓

編輯|李春晖

青春期看《欲望都市》的80後呼喚了好多年,看《流星雨》長大的90後已是而立之年,關于“成年人偶像劇”的內娛實踐,也搞了好幾年。這期間,出現了以《星辰大海》《閃耀的她》爲代表的中年偶像劇,也有以《轉角之愛》《愛我就別想太多》爲代表的老夫聊發少年狂。在現象級爆款未出現之前,階段性探索仍在持續,比如以《夏花》的情欲向,或是《春色寄情人》的文藝範兒。

從用戶端看,成年人的偶像劇當然是一種日益擴大的真需求。新一代熟齡人群不同于傳統印象裏的“中年人”。80後看偶像劇長大,90後更常常“自覺是個孩子”,都還大量保持著年輕化的偏好。

影視審美也是一種味覺記憶。既然從小看“打仗片”的老一輩至今還癡迷諜戰,那麽偶像劇也不會因爲長大成人就被抛棄。事實上,生活壓力越大,大家越需要一些輕飄飄的幻想、重溫一些少年時代的溫馨。

但低幼偶像劇又真看不下去了,都市生活劇又太瑣碎太煩人,這就需要一種新的交叉類型:有讓人可以沉浸、可以共鳴的現實情境,又充滿現實不會有的浪漫奇遇。這兩年流行的“返鄉遇帥哥”故事模型,就屬這一範疇。

不過,即便已經有了一些小有口碑的嘗試,現偶怎麽進入“成人”深水區的技術問題,卻仍有待解決。

一條路是顧名思義的搞“成人”。比如一些網友最近震驚地發現,想看都得花一番工夫的PO文竟然也被買IP准備開拍了。PO文的“PO”來自小說發布平台、台灣網站“POPO原創市集”,以尺度更大、設定更極致的言情創作聞名。上一次聽說這種大尺度作品改編,還是最後成了普法劇的《掌中之物》。

另一條路是尊重原意做“成人”,在人設、劇情、價值觀上加入更多現實成人世界元素。豆瓣閱讀的IP幾乎被影視公司瓜分光了,就是對這一賽道的押注。

從現實效果看,劇方和觀衆總是在強調後一種“成人”的質感,並被前一種“成人”真正吸引。

下點猛料

現偶成人化的第一層就是字面意思,卷CP設定與互動尺度,給觀衆更多“成年人該看的東西”。

究其原因,在創作端,一些女性劇集開始將情欲與身體納入討論。例如去年洗個頭都拍得暧昧無比的《夏花》,又如今年吻戲十分慷慨的《春色寄情人》。

《夏花》講述了絕症少女與落魄大叔相互救贖的愛情故事。女主身患重病,自知時日無多,在擁有美好肉體的男主身上看到了自己不曾擁有過的健康與生命力,在這段有違世俗眼光的戀情上寄托了短暫的人生也要全力活一次的態度。

《春色寄情人》中,女主早年因車禍致殘,外表陽光幹練,內心深處卻並不能完全放下。創作者選擇在兩人的第一次親密時刻將這顆暗雷引爆:女主不願被男主脫下假肢徹底赤裸相對,兩人爆發劇烈的爭吵,重新審視這段關系。

不難看出,這些劇集對情欲戲份的使用、包括拍攝出來的質感是有別于以往甜寵劇的。

事實上,經曆甜寵劇的多年轟炸,觀衆對舊的CP模式與“性縮力”十足的拍法早就審美疲勞,需要更猛烈的刺激。相應的,“性張力”、“成年人間的情欲流動”就成爲了官方劇宣與民間安利的流量密碼。

必須澄清一點,去年《裝腔啓示錄》在論壇最有效的安利,並非圍繞社畜真實感與都市高級感的長篇大論,而是男女主的桌邊摟腰吻。無獨有偶,今年的《承歡記》也一度采用“性張力神圖”的打法——畢竟這兩位主角如果被拍出了性張力,確實是值得奔走相告的大新聞。

另一方面,隨著CP文化全面擴展、CP營銷常年泛濫,光在親密畫面上卷還不夠。既然CP家家都有,尺度也有硬限制攔在那裏,那麽只有在此基礎上繼續卷設定,夠新鮮刺激、夠背德禁忌才能脫穎而出。在這個過程中,ABO、泥塑、站街、骨科、四愛、小媽文學等許多小衆性癖陸續走進大衆視野。

例如《我的人間煙火》中,民間舞起來的兄妹僞骨科一度席卷全網,風頭完全蓋過了富家女X窮小子的官配。今年初張晚意的《我知道我愛你》,一句擲地有聲的“男小三”直接挽救了這個不明所以的劇名,翻新了原本禁忌感已經流失不少的姐弟戀。

不僅偶像劇如此,從去年的《狂飙》《封神》到今年的《九龍城寨之圍城》,將嚴肅陳舊的男性的敘事翻譯爲同人女感興趣的CP盛宴是群像作品破圈的第一步。《新生》中井柏然、黃覺那條包養文學的支線也將國劇CP卷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給該劇帶來了懸疑類型之外的情緒加成。

上點深度

事實上,依照國劇審查的現狀,現偶卷尺度的空間相當有限。參考《媚者無疆》《掌中之物》等以往案例,能指望PO文改編的不是更多的激情戲,而是有別于常規言情的人性幽暗、虐戀拉扯。現偶邁入成人深水區,真正有得卷的是劇情和觀念。

這包括融入更多成人世界的劇情和話題,令人物與情境更加真實可信、符合身份。例如《去有風的地方》乃至一衆返鄉劇中,將女主帶到男主身邊的不是什麽年少的夢想、抓馬的網戀,而是在大城市漂泊得累了、甚至于身體出問題了,需要換個環境思考未來,這樣極爲現實的理由。

又如《裝腔啓示錄》中,男女主一個金融一個律師,加班乃是家常便飯,該劇不僅對這些社畜日常有較爲真實的刻畫,也是在這種生活狀態的前提下去展開他們的愛情故事:下班的男主遇到回公司加班的女主、約會被加班攪擾、在加班後制造細微的浪漫。

也包括讓人物的言行觀念、尤其是愛情觀更符合成年人的設定,或者說,符合大多數人對成年人的想象與期待。例如《我的人間煙火》中,官配主打一個不管其他人的死活,孟宴臣則考慮妹妹、考慮家族、甚至考慮保潔阿姨,在同一部劇讓觀衆感覺到質感的差距。

又如《春色寄情人》,男女主在中學時期就有故事,成年再見依舊被彼此吸引。但他們也沒有因此就幹柴烈火破鏡重圓,女主無法割舍上海,男主也不願打破平靜的生活。觀衆或許會覺得這戀愛談得擰巴,但大多也認可:“愛情不是人生的全部”才是成年人該有的反應,才是時下健康的愛情觀。

總而言之,在劇情與觀念上注入成人世界的元素,這些大方向是很明確的。而硬糖君之所以說這方面探索空間更大,是因爲目前能夠拿捏好浪漫與現實的配比的劇集並不多。即便屢屢被用作正面案例的《裝腔啓示錄》與《春色寄情人》,也有人被前者過于寫實的社畜部分勸退,或者認爲後者太愛搞金句說教,以至于兩部劇都呈現出口碑與熱度倒挂的情況。

還有另一種弄巧成拙,如去年的《一路朝陽》,在純愛與現實之間反複橫跳。既沒能讓王陽、李蘭迪這對總裁菜鳥老少配始終脫俗、經得起“燒倉房”的拷問,也沒能像原著一樣直視女主欲望、冷眼任其異化,很少有劇HE得這麽不招人待見。

背後原因可能在于,女性向劇集近幾年一直處于劇烈變動中,偶像劇、都市劇在手法與人員上不斷相互影響、界限日漸模糊。同時還有一些前所未有的新物種隨著女性題材、精品短劇的探索正在生成。不管是劇方的項目定位,還是觀衆的類型期待,越來越難確定一部劇是否爲“現偶”,感覺上“既要又要”的情況就特別多。

現偶大危機

成人化現偶究竟該如何拿捏浪漫與現實的配比?要想明確這些問題,還需要先對成人化現偶是否還有價值、有何價值,以及對誰有價值進行一番探討。

同爲偶像劇,古偶的問題在于套路不夠新穎、制作不夠精美,抛開這些不足,無論男女大概都不會介意從當下抽離,到古代去做一場幻夢。

相比之下,現偶的危機要嚴重得多。隨著觀衆女性意識覺醒,隨著結婚生子不再是人生的必然選擇,隨著性別對立與反戀愛腦風潮加劇,現代背景愛情故事的吸引力越來越小、雷區越來越密。無腦沿用舊的套路,不僅無法打動人,還容易犯衆怒。

不過,套路過時不代表劇種報廢,觀衆不易被取悅,不等于不希望被取悅。一個常見的情況是,人到了一定的年紀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會下滑,更容易回頭選擇自幼熟悉的東西。

目前邁入40+、30+熟齡範疇的八九零後是經曆了互聯網普及與內地娛樂工業興起的一代人,二次元、影視劇、追星、搞同人……這些興趣消費習慣往往自小養成,不會僅僅因爲年齡增長便丟棄。如今新網民有短視頻,Z世代有國漫、有日新月異的AI互動産品,對傳統長劇的依賴性沒准還不如八九零後。

而從具體的看劇口味上來說,這些人經曆過台偶與韓劇在電視上霸屏,經曆過國劇在流量IP模式泛濫前的神仙打架,還經曆過海外劇字幕組最好的時代。理論上來說,他們也不會因爲年齡增長就轉投央八苦情劇的懷抱——那是更上一代人熟悉的娛樂。

所以,現偶成人化的關鍵可能在于:提供給這些人與時俱進的思考與能夠信服的撫慰,剝除不合時宜的套路,重回偶像劇的浪漫本質。

它應該是低幼偶像劇與鬧心都市劇之間的中間地帶。事實上,這樣的“都市童話”在海外劇、港台劇乃至早期國劇中都不乏成熟案例。例如盛産中二校園偶像劇的台灣,2010年左右就拍出了女主設定在30+的《敗犬女王》與《我可能不會愛你》,韓劇則有《愛的迫降》等。

按照這些標准,目前現偶成人化探索中更突出的問題其實不是低幼感揮之不去,這在上一輪中年偶像劇的失敗實踐後基本被克服了;現在的問題反而是注入成人現實時太過熟練,但浪漫的部分不夠高級、不夠動人、不夠有信念感。

從比重上來說,職場、生活等現實元素貴在精准與時效性,不一定要占據很大篇幅,這會令觀衆感到沉悶或者鬧心。從順序上來說,應該是現實的情境裏發生浪漫的奇遇、帶領觀衆從苦悶的現實中抽離、進行一些形而上的思考,而非一個理想的、純愛的開頭,之後不斷迎來現實的毒打與PUA。

而因著時代不同、刻畫與服務的對象不同,這類劇集也可以不再以愛情線的圓滿爲HE的標准,大可直指都市熟齡人群的心靈困境,探索人生與關系的多種可能。

0 阅读:74

娛樂硬糖

簡介:有溫度的泛娛樂産業自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