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藥行街走出的甯波商幫

甬商 2023-08-15 15:40:16

在甯波三江口廣場上矗立著一組青銅雕像,雕像中前面幾個人都背著行囊,准備離家上路的樣子,老母和妻兒依依相送。這組雕像的名字叫“三江送別”,真切反映了近代甯波人外出闖蕩的曆史。

據史料記載:“北京在洪武初年,人口不過數萬,經過近200年後,在嘉靖年間(1522-1566)已增至百萬。加上皇宮消費,北京已成爲龐大的消費市場”。元、明、清的北京,逐漸成爲運河區域乃至全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一大批官私工商業及其他各種手工業等蓬勃興起,人口迅速增加,嗅出商機的甯波人相繼來到北京發展。

藥業在甯波有著悠久的曆史,明朝天啓年間,甯波藥材商聚集于城區藥行街,同鄉同行的甯波商幫互相溝通支持,使甯波藥業成爲全國藥業的領頭羊。明末清初,甯波的藥材商人已遍布全國各地。他們深入名山大川,收購各種土産藥材,在各主要的藥材産區,都設有座莊,從事收購。南至黔滇,西到甘肅,北至長白山下,都有甯波藥材商的活動。而如今在天一廣場還保留的藥皇殿(1708),當年是作爲近代甯波南北藥材流通、名醫坐堂、同業聚會議事場所,可以說是甯波中藥業興旺發達的曆史見證。

甯波商人經營藥業的悠久傳統和迅猛的發展勢頭,體現在明代北京的藥行會館是由甯波藥業商人創建的,並冠之以“鄞縣”之名。在明清經營藥業的商人以來自鄞縣和慈溪兩縣居多,他們在京城經銷藥材,創辦藥行,最爲著名的有慈溪樂氏、童氏、董氏及葉氏、杜氏等家族。隨著甯波在北京從事藥業的商人增多,明朝天啓年間(1621-1627),設立了藥業行業會館,命名“鄞縣會館”。可見當時甯波中醫中藥業在北京的實力與地位。商人會館是一種同鄉商人組織,其功能主要是通過同鄉聚會、祭神以及各種公益活動,聯絡感情,促進互助,排憂解難,增強對外幫商人的競爭能力。據立于北京右安門內郭家井二號四明會館《四明會館碑記》稱,鄞縣會館“相傳爲明末吾郡同鄉之操藥材業者集資建造,以爲死亡停柩及春秋祭祀之所”。“以敦親睦之誼,以敘桑梓之樂,雖異地宛若同鄉”。會館的建立,在封建社會是高度發達的經濟文化和人口流動量增加的産物。鄞縣會館是史料記載中最早出現的甯波同鄉組織,和稍後由慈溪成衣匠于清順治年間(1644-1661)在北京設立的浙慈會館,一同被公認爲是甯波幫初始形成的重要標志。

而且它在明代即已組成壟斷性的行業會館,相比較較早在蘇州建立的甯波同鄉會館(1700),北京的鄞縣會館早了半個多世紀。甯波人最多的上海于1797年開始建築公所,1805年竣工,命名爲“四明公所”。從時間上看,比北京的鄞縣會館也晚了150多年。從藥行街走出的甯波藥材商,就這樣成爲全國乃至全世界最早的“甯波幫”。

在北京,藥材業最具代表的是同仁堂中藥鋪。根據同仁堂樂氏宗譜,甯波樂家26世祖樂良才是永樂年間從甯波慈北樂家畈(今慈溪掌起鎮鶴鳳村)到北京落戶的。他當時只是走街串巷行醫賣藥的郎中,幾代人下來,樂家不僅變成了老北京,而且成了享譽四九城的名醫。

樂家到了曾孫樂顯揚,憑借著祖傳醫術和自己的悟性當上了朝廷的太醫院吏目,結束了幾代遊醫的生涯。秉性樸誠的樂顯揚並沒有靠著太醫院混入仕途,他在太醫院任吏目時積累了大量的宮廷秘方,還通過豐富的實踐,掌握了許多獨到的配方和炮制方法。康熙八年(1669),閱盡千帆的樂顯揚開設了一間藥室,請人刻了“同仁堂”牌匾。樂顯揚被認爲是同仁堂的肇始之祖。

老北京過去有句順口溜兒:“看玩意兒上天橋,買東西到大柵欄。”大柵欄興起于元代,建立于明朝,是老北京著名的商業街,寸土寸金的繁華地段。

康熙四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702年,樂顯揚的三兒子樂風鳴繼承父業,在大柵欄開設了同仁堂藥鋪。在許多老北京人眼裏,同仁堂的命脈就在這個“仁”字上。同仁堂自打一創立,便在工藝上一直遵循“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的古訓,在制作上務求精益求精,在選料上貨真價實,從不賣假藥、次藥。上至皇宮貴胄下到黎民百姓,有口皆碑。如烏雞白鳳丸只能純種烏雞,白芍用杭白芍,黃芩用條黃芩,蜂蜜用河北興隆蜂蜜。

1887年,同仁堂傳到樂孟繁這一代。他派人到興隆采購蜂蜜,回京途中因河水上漲,幾桶蜂蜜掉進了河裏。樂孟繁發現蜂蜜桶進水後,果斷地讓采購員重新采購。他說:“同仁堂選料上乘,是祖上傳下來的,不能在我們這一輩砸了鍋。”雖然多花了錢,又花了時間,但保證了藥的質量。

在封建的皇權社會,哪家藥店被選上供奉禦藥,就標志著哪家藥店實力最雄厚,信譽最可靠。1723年,清朝雍正帝欽定同仁堂供奉清宮禦藥房。其後曆經乾隆、嘉慶、道光、順豐、同治、光緒和宣統八代皇帝,總計獨辦官藥188年。自制名藥有安宮牛黃丸、牛黃清心丸、烏雞白鳳丸等。

聽老北京人講,同仁堂原先的店鋪門面臨街是個下窪門,進店得下幾步台階。病人來求醫問藥,心境沉重,走入藥店,如每況愈下;但從藥店買了藥品,出門步步向上,走到燦爛、興旺的大柵欄街上,心情也變得開朗起來。建築心理學的原理,簡單樸素地運用到了同仁堂的建築上。古代的人不明白什麽是“品牌”,他們心目中的商業信譽,完全凝聚在高懸于店鋪門面之上的那塊牌匾裏,生意人看得比命都金貴。

曆代同仁堂人始終恪守著"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的藥德,這句話銘刻到了每個同仁堂人的骨子裏。支撐著這家老藥鋪經曆了一次次的天災人禍和戰亂滋擾,在風風雨雨裏綿延了300多個春秋。

上個世紀50年代,同仁堂從藥庫裏清理出一批清朝末年生産的蘇合香丸和再造丸,半個多世紀過去了,打開蠟殼看到的藥丸藥香濃郁,色澤依然如初。同仁堂的子孫就是憑著這份踏實和耐性一代代經營著這家老字號,不坑人,不害人。

清代在北京與同仁堂齊名的甯波藥鋪還有很多。如“育甯堂”也開在大柵欄,而且也供奉過禦藥房。北京有名的“乾元堂”“千芝堂”“鶴年堂”等明朝就有的名店也都是甯波人所開。這些老字號企業之所以經久不衰,飲譽中華,靠的就是質量和特色以及優質的服務。幾百年來,這些最早出現的甯波藥材商,也把至實而無妄的誠信品德傳承到甯波商幫的血脈中。

1 阅读:207

甬商

簡介:甯波主流財經人文雜志,打造您的每日商業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