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沒錢沒技術,石河子八一糖廠是怎麽建成的?看完不得不佩服

修爲之士 2024-05-16 00:27:06

1952年8月,兵團原副司令員、八一制糖廠第一任政委李廷智奉命籌建八一制糖廠,後因財力不足而停建。

1956年,王震到石河子視察,他指示張仲瀚,兵團要克服一切困難建設制糖廠。張仲瀚隨即部署力量上馬八一制糖廠工程。

爲籌集資金,兵團號召全體指戰員捐出轉業費支援建設制糖廠。當年我的父親也參加了捐助。

大家響應號召,把1700萬元轉業費交到了制糖廠基建財務部門。除了資金,亟待解決的還有技術人才短缺的問題。爲此,制糖廠籌備處將從江蘇、廣東招收的199名初高中畢業生,送到東北培訓,同時向上級呈送求援報告。

不久,國家輕工部從多個單位調聘技術工人,支援八一制糖廠。至1958年春,共有10多個工種的110名技術人員先後抵達石河子。自力更生,艱苦創業

八一制糖廠建設之時,正趕上全國各地都在“大煉鋼鐵”。許多承擔設備制造的工廠毀約,上級物資部門也大幅減少對制糖廠的鋼材和生鐵的供應量。制糖廠的建設一度陷入困境。

是繼續進行還是暫時下馬?1958年8月,制糖廠籌備處緊急開會討論此事。

大家一致認爲,建廠就是一場戰役,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會上決定,采取“削、減、代、緩”的辦法,由工人們自己動手制造設備,無論如何也要保證制糖廠按時建成投産。

工人們既要制造設備,又要對設備進行安裝調試。根據設計要求,他們需要制造的大型設備有切絲機、浸出罐、結晶罐等380多台,占制糖廠設備總數的86%。

第一個承擔設備制造任務的是鍛工組。廠裏分給他們的工房,是一間不足20平方米的老房子。

入駐之前,組長林池帶著10多個小夥子,花了兩天時間,把房子修補好。

最後,他們找來塊硬紙板,上寫“鍛工車間’四個大字挂在外牆上,鍛工車間就這樣誕生了。

不久鍛工車間的工人們生産出了第一批鉗子、車刀、卡尺等工具,爲制糖廠的設備制造拉開了序幕。

鉗工出身的許顯斌承擔起了設備的設計任務。他自己動手建起一間幹打壘房子,在門口挂了個寫有“設計室”三個字的紙牌子,算是制糖廠第一個“設計室”。許顯斌在這裏每天工作12小時,嘔心瀝血地繪制各種機械設備的制造圖紙,爲制糖廠的建設立下了頭功。

制造結品罐、蒸發罐和漫出罐等設備所需的材料是鋼板,平均厚度10毫米至12毫米,罐體高度爲9米直徑爲3米,這些龐然大物都是工人們先用扳手手工扳壓成弧形,然後用榔頭一點一點敲打成型的。

罐體封頭是由8塊直徑3米、厚12毫米的鋼板拼接而成。工人們要先把8塊鋼板放在地爐上燒至攝氏800度,使其軟化,再靠人工將其敲打成所需形狀。

他們每天都承受著高溫炙烤,裸露在外的皮膚常常被烤脫得脫皮……爲了加快工程進度,他們分成兩班,24小時的輪換著幹。

在制造設備的過程中,工人們發揮聰明才智,不斷改良工藝,提高工效。

徐鳳坤試制了一台手拉吊錘;肖君在結晶罐花板的反弧線劃法上突破了行業慣用的投影劃法,提高了工效;

在制作浸出罐和洗滌槽子時,需要沖制8萬多個方形孔或長方形孔,在當時一無沖床二無壓力機的情況下,梁禹和與同事不分晝夜設計制作了手搬剪刀式土沖床……

“三大罐”的制作任務于1958年9月中旬完成,比原計劃提前了兩個多月。工人們緊張勞動的鏡頭,還被中央新聞紀錄片廠攝制成了《新聞簡報》播發。

1958年8月,轉入“三大機”的制作,即甜菜泵、切絲機和壓濾機。制作“三大機”的難度,遠遠超過“三大罐”的制作難度。僅甜菜泵的轉子就有16頁圖紙,需要用鑄鋼澆鑄。

工人們采取土洋結合的辦法,用圓鋼堆焊代替鑄鋼件,攻克難題。

制糖生産需要充足的水源,但從河流引水投資大:最後,大家決定打井解決用水難題。

根據設計需要,水井的直徑爲6米,井深爲22米,水位高15米,井壁爲鋼筋混凝土結構,每日供水2萬噸。如此大的水井,在當時的新疆還從來沒有過。

1959年6月,水井破土動工。原先准備挖一個直徑7米左右、深10多米的大坑,然後再用混凝土加固井壁。誰知還沒有挖到預定的深度,就有大量的水滲出,井壁發生塌方,無法施工。

工人們只好將水井直徑擴大到20多米,開辟出較爲寬敞的施工現場。但這樣一來,不僅土方量猛增,井下出水量也猛增,給施工帶來很多難以預料的麻煩。

工人們泡在水裏,一幹就是10多個小時,最後總算按時完成打井任務。

制糖廠所需設備的設計制造,按工作量計算需要14.3萬個工作日,要到1961年2月才能完成。但是,經過大家的努力,到1959年春節,制糖廠建設就已轉入設備安裝調試階段。

在沒有現代化起重機械的情況下,工人們只能采用棍棒擡、繩索拖和絞磨推等土辦法,依靠人力完成龐大笨重的設備的吊裝工作。

經過大家的不懈努力,制糖廠終于在1959年12月建成投産,比原計劃整整提前了15個月。

青春無悔,無私奉獻

那時候,工地上活躍著一支青年突擊隊,隊員們都是20歲左右的年輕人。

他們辦了個“青年業余小工廠”,利用業余時間,制作簡單的制糖設備和文體器材,如分配槽、水桶、管道彎頭、籃球架等。

工地上還活躍著一支“娘子軍”,她們紮鋼筋、挖土方、推絞磨,什麽苦活累活都幹。

“娘子軍”中有一個出了名的“鐵姑娘”,叫趙連珍,來自上海。她在東北學習期間,正遇上哈爾濱市遭洪災。在防汛前線,她和男同志一樣泡在齊腰深的水中築堤壩,後來還被評爲哈爾濱市防汛模範。

爲了節省資金,制糖廠本著“先生産後福利”的原則,將原來規劃建設的工人宿舍樓項目取消了,廠裏號召大家自己動手打土塊、挖窯洞、蓋住房。

八一制糖廠比原計劃提前15個月建成投産,爲國家節約資金154萬元。1959年12月9日的《生産戰線報》在頭條位置刊發了八一制糖廠正式投産的消息。

制糖廠建成投産後,遇上“三年困難”時期和“文革”,生産原料短缺,制糖廠産量低下,這種狀態持續到1979年後才有所好轉。

1984年至1985年,制糖廠加工甜菜30萬噸,平均日加工1478噸,1985年實現利潤1474.58萬元,是制糖廠投産30年經濟效益最好的一年。

959年至1988年,制糖廠的工業總産值累計達8.356億元。

1994年6月,已是耄耋之年的原國家政協副主席王恩茂,提筆寫下這樣一段話:

八一制糖廠開創了新疆制糖工業的光榮曆史,爲發展新疆制糖工業,改善各族人民生活作出了難忘的貢獻……

推薦閱讀:

新疆兵團大大小小的師團有多少個你知道嗎?請看這份團場名錄

新疆石河子總場這些工交單位名稱的演變你知道嗎?看完明白了​

0 阅读: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