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歡記》:麥承歡的原生家庭其實很窒息

阿福物語 2024-04-23 16:57:54

麥承歡最近和媽媽劉婉玉迎來大和解,兩個人第二次大吵一架後,麥承歡終于鼓起勇氣和媽媽坦誠交流。

第一次兩個人徹底鬧僵,還是麥承歡在前男友辛家亮的訂婚宴上,當著所有人的面,劉婉玉扇了承歡一巴掌。

那一巴掌其實也是麥承歡終于開始脫離母親的掌控,尋求獨立的表現。

雖然麥承歡後來搬回老洋房和家人同住,但母女兩人並沒有坐下來好好溝通,只是維護著表面的一家團圓。

這次劉女士再次不聽勸,提著飯盒到興安裏給麥承歡送飯,看似是關心,其實背後是對女兒的過度關心,和精力的無處安放。

兩個人第二次吵架也是矛盾積累到頂點,所帶來必然的爆發。

劉婉玉身上可以看到大多數中國媽媽的縮影。

女兒麥承歡已經29歲,媽媽還是經常提醒她要穿上襪子小心著涼。而且進門也不敲門,還偷看女兒電腦。

劉婉玉沒有一點邊界感,即便女兒已經長大成人,在她眼裏卻還是需要關心呵護的小孩子。

媽媽身上確實有自己原生家庭的問題。

她講了一個自己小時候的故事。

每天早上爸爸都要讓劉婉玉去買一碗熱豆漿給哥哥,裏面再打上一顆生雞蛋,走到家雞蛋正好半熟。有一次她不小心摔了一跤,豆漿撒了一半,回到家阿公罵了她一頓,說她偷吃。

正是因爲小時候受到這種對待,小婉玉決定以後要是有了女兒,一定讓她吃雞蛋管夠,給她很多很多愛,不讓她受一點委屈。

在家的時候噓寒問暖,工作了叮囑她每天按時吃飯,哪怕女兒多次說明不用送飯過去,她還是自顧自跑過去。

劉婉玉不僅要給女兒充分的愛,更是加倍彌補自己小時候的委屈和不被愛的缺憾。

母親和女兒的關系,跟母親和兒子的關系又不同。

同爲女性,母親很容易把自己未完成的人生願望和遺憾寄托在女兒身上。

因爲自己辛苦操勞了一輩子,不希望女兒也像自己一樣吃苦受累。讓女兒嫁個好人家就成了劉婉玉的頭等大事。

麥承歡和辛家亮談戀愛的時候,劉婉玉擔心男方沒錢沒勢,不能給女兒幸福。

知道男方是富二代後,又火急火燎催著女兒趕緊結婚,並沒有經過女兒同意和辛家亮舉辦訂婚宴。

這些,都是劉婉玉自以爲是的愛。

更重要的是,劉婉玉從結婚後就在家相夫教子,沒有自己的工作和朋友圈。

兒女小時候,這份愛是恰如其分的呵護和關心。

可兒女長大後,還是像以前那樣無微不至,每天跟在屁股後面團團轉,那就會讓人感到壓抑和窒息。

記得之前麥城早問媽媽的願望是什麽,她說,希望丈夫健康,兒子工作順利,女兒嫁個好人家。唯獨沒有提到自己。

一直以來,她都是別人的女兒,妻子,媽媽。卻從來不是劉婉玉自己。

這也是爲什麽麥承歡要給媽媽報老年大學,可以讓媽媽把時間精力投入到新鮮的事務中,不僅可以分散在兒女身上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讓媽媽學著找回自己。

加拿大作者阿什莉·奧德蘭的新書《我本不該成爲母親》,也是講親子關系。

女主布萊絲和丈夫生活幸福安穩,婚後不久便懷孕生子。

她本以爲自己能成爲丈夫期待中的好母親,沒想到女兒出生後,她便覺得疲憊,厭惡,甚至想逃離。

她的耳邊不斷響起母親說的那句話,“我們注定不能過尋常人的生活”。

布萊絲的母親在她小時候就離開家。

而她的祖母,未婚先孕,丈夫意外去世。祖母則在獨自撫養孩子的日子裏變得半瘋。

創傷一代一代積累,並被潛移默化的沿襲。

成爲母親後,布萊絲才意識到自己原生家庭帶來的隱秘創傷。

她和女兒爭奪丈夫的愛,無法發自內心喜歡女兒。此外,自己的時間精力被全部擠占,女兒餓了要餵奶,困了要哄睡,整個人都開始圍著女兒轉。

這種感覺就像是把自己掏空,女兒被強行裝進自己的身體裏。

而原先的自己只剩下一副空殼。

成爲母親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養育孩子被默認爲是媽媽的分內事,而且是7乘24小時全年無休。

不僅如此,養育孩子是沒有任何薪水的。

不像工作,投入多少努力就得到多少回報,隨著時間推進,經驗積累,工作帶來的回饋會越來越多。

而養育孩子則是一場指向分離。孩子會長大成人,早晚要離開父母身邊獨自闖蕩社會。

等到那一天,媽媽就等于一無所有,從零開始。

過去二十幾年的努力就像那只煮熟的鴨子,飛走了。

身爲母親,要想延續這種成就感和情感寄托,就會像劉婉玉一樣,繼續入侵女兒的生活,刷存在感。

劉婉玉已經不知道麥承歡想要什麽樣的媽媽,應該說,她不知道現在麥承歡最需要什麽。

孩子大了,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和父母又沒有充分的溝通。媽媽即便想要跟上承歡的步伐也不得法。

養育兒女的過程,就是放手的過程。看著孩子的背影越走越遠,做父母的只有目送。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