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單丨鑒往知今,藏在這9種書裏的中國

筆墨之林 2024-04-12 21:41:42

01

豆瓣:8.6分

著名財經作家吳曉波再度發力!

向錢穆先生之《中國曆代政治得失》致敬之作!

打破時間壁壘,勾勒曆代變法全貌!

探尋中國兩千多年來經濟變革的得與失!

如果不研究曆代經濟的變革,

其實無法真正理解當前的中國!

兩千七百年前,春秋時期的齊國宰相管仲改制變法,使得齊國一躍成爲霸主,傲視群雄;公元1069年,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推行新法,一時國庫充實,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爲之緩解;公元1978年,總設計師鄧小平開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百年積弱的中國經濟再度崛起,重回強國之列。在兩千多年的時間裏,中國經曆了十數次重大的經濟變革,每一次變法,都順應社會發展而發生,也都對曆史進程産生了重大影響。而今,新的社會發展又提出了繼續變革的要求……

本書是作者近年來研究中國經濟變革史的集大成著作,對中國曆史上十數次的重大經濟變法的種種措施和實踐作了系統的概述和比照,指明因革演變,坦陳利害得失,既高屋建瓴地總括了中國式改革的曆史脈絡,又剖析了隱藏在曆代經濟變革中的內在邏輯與規律。辯駁得失,以史爲鑒,實不失爲一部簡明的“中國經濟史”。

02

豆瓣:9.3分

《鄉土中國》是費孝通在西南聯大和雲南大學講授“鄉村社會學”的講稿,它嘗試回答了“作爲中國基層社會的鄉土社會究竟是個什麽樣的社會”。

它不是對具體社會的描寫,而是作者結合自己的見聞,從日常生活、規矩禮數、曆史淵源等諸多方面,講述了形成鄉村人生活現狀及其背後的原因,提煉出如“差序格局”“禮治秩序”“長老統治”等概念,讓讀者由此更好地理解具體的鄉土社會、鄉土文化,以及這個長期影響、支配著中國鄉土社會的獨特運轉體系。

03

豆瓣:8.3分

“國富”一定“民強”?帝國“盛極而衰”背後的曆史邏輯到底是什麽?

以故事的方式诠釋中國曆代財政制度之得失,撥開兩千余年帝國制度的迷霧,把握王侯將相之外更深層的曆史脈絡。

本書作者以中國曆代王朝爲經,以現代經濟學理論爲緯,上至秦漢,下至晚清,詳細梳理長達兩千余年的中央帝國的財政制度之流變,分析曆代財政制度之得失,力圖從田賦制度、貨幣制度、官營經濟三方面說明中國傳統政治之興衰與帝國財政狀況密切相關。

本書分爲三部分,以中國曆史上三次社會與財政的重建爲劃分階段的標准。第一部分聚焦于秦漢到南朝時期,以漢武帝建立的國有體制,漢武帝、王莽的金融壟斷,以及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土地和戶籍制度爲線索,解讀這段時期的財政現象;第二部分以北魏的土地國有制改革爲始,論及唐代土地國有制所引起的巨大混亂,以宋代金融改革引起的大崩潰收場;第三部分自元代政府試驗性的財政政策起,隨後論述明清時期的保守財政,以晚清財政近代化的努力和惰性爲終。

04

豆瓣:8.4分

《縱樂的困惑》是著名漢學家蔔正民的代表作,也是海外漢學的經典之作,曾獲得2000年的列文森獎。

明中晚期的中國經曆了一次經濟變革,商業的蓬勃發展,促使社會、文化發生一系列的變化。明初朱元璋爲小國寡民之鄉一手打造的通訊網絡,成了商業世界賴以成長的奠基石。人們追逐著時尚,享 受物質的愉悅。富商巨賈把手中真金白銀,換作上流階級的通行證。在明末這個光怪陸離的世界裏,金錢似乎成了唯一的籌碼,舊有的社會身份乃至道德的界線,都模糊得讓人困惑。

蔔正民憑借他那高超的敘事技巧,把官員、遊人、外交使者、磚瓦匠、商人、紡織工人、妓女等各種人物及其故事串聯成一幅幅生動的社會世相,同時保有學術寫作的嚴謹與深刻,對明代文化、社會的洞見仍令人有所啓發。

05

豆瓣:8.4分

該書對中國的科舉制度的起源和作用做了考察,詳細介紹了科考中的縣試、院試、歲試和科試、鄉試、會試、殿試、武舉科和制科等各級考試。最後,作者從科舉制的理想與現實、落榜者的痛苦與反抗、科舉制的終結、科舉制的功績等方面,對科舉考試制度進行了全面的評價。

06

豆瓣:9.3分

你知道武王克商的繁複真相麽?你知道我們所能見到的有關貓的最早實物麽?你知道知名的司母戊鼎有一個假耳朵麽?你知道孟姜女姓姜不姓孟麽?你知道漢代穿深衣的人所穿的褲子是露屁股的開裆袴麽?你知道最古老的同心結是什麽樣子麽?你知道黃帝戰蚩尤的真相麽?你知道最古老的酒瓶出現在6000年前麽?你知道豬肉的“腥”字本來是什麽意思麽?你知道中國近3500年來經曆過何等讓人匪夷所思的三次大規模變冷麽?

本書是王力教授主持並召集衆多專家共同編寫的關于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的簡明讀本,出版50余年來前後曆經4次重要修訂,到今天仍然是大衆認識中國古代文化面貌最重要、最全面的基礎參考書。全書分禮俗、宗法、飲食、衣飾等十四個方面。本書曾在港台地區出版並被譯成日、韓等語言流行于海內外。

本次修訂突破了以往的模式,特聘請在美國任教的漢學專家劉樂園(Lewis Eden),以中國考古學黃金時代的成果爲出發點,通過近世考古發現與傳統文獻相結合的“古史新證”,從考古學和人類學的角度增補最新文化研究成果。修訂的文稿和圖片注釋無一句空話,深入淺出,新意連連,水平之高爲數十年來同類出版物中之翹楚。修訂的內容中增加了一部分與文稿相配合的圖片,某些關鍵文物的照片解析力之高也是驚人的。完成後的修訂版文稿,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和趣味性,修訂委員會還專門爲有興趣的中學生閱讀本書掃清了字詞和基本概念上的障礙。

07

豆瓣:8.6分

這是一本講述藝術、欣賞、美與日常生活的書。

在作者眼中,生活質量的提高,不僅僅意味著科技的發展、物質的豐富,“美的欣賞才是當務之急”,是我們真正需要提高的地方。

如何欣賞美呢?作者從自己最熟悉的傳統藝術入手,講古畫、講書法、講陶瓷,講石頭……他不僅講這些藝術品美在何處,如何體會、認知這些藝術品的美感,更把這種美的欣賞擴展開來。美不僅存在于藝術作品,更存在于鳥獸魚蟲、林木花草,乃至人間萬事萬物,每個人的日常生活。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學會欣賞。

這本書的目的,就是希望制作一副“欣賞”的眼鏡。讓我們戴上這副眼鏡後,能在萬事萬物、日常生活之中,得到美的享受。

藝術是文化之寶,欣賞乃啓門之鑰,人生遂因之而有了充實之美。

——李霖燦

四十年台北“故宮”研究、二十年台灣大學授課,台北“故宮”博物院前副院長講述,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欣賞藝術,得到美的享受

一個人,兩件事

作者李霖燦常對人講,他此生只做了兩件事,一是玉龍看雪,二是故宮看畫。前者指他玉龍大雪山下研究納西族文化,成爲知名的納西學學者,被稱爲“麽些先生”;後者指他在台北“故宮”博物院工作四十余年,終身從事傳統藝術尤其是繪畫研究。

一個專欄一堂課

在作者看來,在科技迅猛發展的現代,生活質量的提高,不僅僅在于物質的豐富,“美的欣賞才是當務之急”。《雄獅美術》的創辦人李賢文聽後深有同感,提出爲作者在雜志上開一個藝術欣賞的專欄。作者當時正在台灣大學教授“中國美術史”,從中激發了許多新觀點,開始在《雄獅美術》發表圖文並茂的文章,整理結集,就成了這本書。

一副欣賞的“眼鏡”

作者說,人間萬事萬物,不論其爲鳥獸蟲魚,也不論其爲林木花草,都可欣賞。且一經欣賞,便能化腐朽爲神奇,點黑鐵成黃金。我們所缺的,只是欣賞的眼光。而本書的目的,就是要做一副“欣賞”的眼鏡。讀者通過這幅眼鏡,不但欣賞中國藝術,也欣賞中國文化曆史,更欣賞我們的日常生活。讓我們在每天的日常之中,得到美的享受。

一本美麗的藝術書

作者終身從事傳統藝術研究,對書中涉及的各項要素均領會深透,且善講故事,語言風趣,非藝術專業的人也能自然領會,在台大授課便人滿爲患。書中更有許多珍貴的台北“故宮”照片,給人以直觀感受,作成這本美麗的藝術欣賞書籍。

08

豆瓣:8.6分

這是展現中國美學生活的傳世經典,暢銷226年的文學奇迹之書,更是中華美食文化的真正精髓。

《隨園食單》完美展現了中國人飲食文化的精致和源遠流長,每一頁,都包含著食物的本質和人的美好生活方式。問世兩百余年,至今暢銷不衰。

翻開本書,跟隨袁枚的腳步,穿過隨園的幽暗樹林,趕赴一場不散的筵席。

09

豆瓣:9.1分

《資治通鑒》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著作,與《史記》並稱“史學雙璧”,由北宋史學家司馬光主編,曆時19年完成。它以時間爲綱,事件爲目,記錄了春秋戰國至宋朝建立之前,總共1362年曆史發展的軌迹。宋神宗認爲此書“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所以定名爲《資治通鑒》。

由于《資治通鑒》爲文言文,現代人閱讀有諸多不便,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柏楊用獨特的語言,將全書翻譯爲白話文,使得原爲晦澀難解的文字,有了平易可親的一面。讀者不僅限于專家、知識分子,更擴及到學生、上班族等所有人群,將舊時帝王之“借鑒”,轉化爲現代百姓的“明鏡”,成爲當下讀者掌握曆史規律,厘清混沌時局,看清未來道路的最佳讀本。

《柏楊版資治通鑒》具有如下特色:

地名今注:柏楊在古地名之後夾注今地名,並親手繪制地圖,使曆史人物于實際舞台上栩栩如生。官名今譯:什麽是“龍馬”“洗馬”?柏楊使用現代官名,夾注原稱,使能確知其權力地位。西元紀年:《資治通鑒》以皇帝年號及天幹地支來記時間,柏楊則使用西元紀年,確切顯示時間距離。柏楊曰:《資治通鑒》有臣光曰,今《柏楊版資治通鑒》有柏楊曰,以現代中國人的觀點,分析曆史成敗因果。

此次出版,我們按著國家地圖出版標准,在原有曆史地圖基礎上,還重新補繪了今天的中國疆域邊界,使曆史地圖表達更規範和准確。

該書是現代人閱讀《資治通鑒》不可替代的入門讀物。

0 阅读:3

筆墨之林

簡介:讀萬卷書,行萬裏路,做最好的自己,過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