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漢內賈德:因罵美國出名,還給百姓發錢,爲何下台後锒铛入獄?

協虎戰爭史 2024-03-13 21:34:50

2010年9月23日,聯合國大會上出現了火藥味十足的一幕——在伊朗總統馬哈茂德.艾哈邁德-內賈德演講時,西方國家代表集體退出會場表示抗議。

西方國家之所以不給內賈德面子,是因爲內賈德在會場裏對911事件抛出陰謀論,他說:

“2001年的911事件完全是美國一手策劃的,目的就是挑起所謂的反恐戰爭,侵略中東,搞亂伊斯蘭世界。據我所知,那天早上猶太人都沒去雙子大廈上班,他們早就知情。”

說這話時,台下的數百人面面相觑,美國代表帶著西方各國代表轉身離開。

內賈德聲稱“911爲自導自演”不是一天兩天,作爲反美大國伊朗的時任總統,這個理論是內賈德的拿手好戲,每逢演講必然帶兩句。

時間飛逝,內賈德已經離開國際舞台近10年,但各國都沒忘了這位怒怼美國的硬漢。

在他的任期內,罵美國都是餐前小菜,他長期推進伊朗核試驗,在霍爾木茲海峽搞軍演,頻繁威脅美國軍艦,美國稱內賈德爲“中東繼薩達姆之後最危險的人物”。

而伊朗國內,則對內賈德非常滿意——作爲保守派代言人,宗教界對他很信任;作爲底層走來的“平民之子”,工人、農民們也很熱愛內賈德。

內賈德執政的10年裏,他在國內搞過一系列改革,把底層選民安撫得很好。但在任期末尾,最高領袖哈梅內伊對內賈德不太滿意,內賈德不得不在2013年“退休”,後來更慘遭入獄。

以此看來,內賈德人生的忽上忽下讓人迷惑,那麽他到底是個怎樣的人?在任期內,他做了哪些事?下台後爲什麽會坐牢?

【一】內賈德:革命戰士,美國的仇敵

馬哈茂德.艾哈邁德-內賈德,國內簡稱內賈德,這位總統是伊朗伊斯蘭共和國20多年來,第一位沒有宗教身份的總統。

內賈德的出身和人生經曆,讓他成爲宗教立國的伊朗裏堅定的“保守派”成員,和前任教士總統哈塔米相比,大學教授內賈德在伊朗獨樹一幟。

實際上,內賈德是保守派並不奇怪,因爲他是個阿塞拜疆族。

阿塞拜疆族是伊朗第一大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北部,鄰國阿塞拜疆的人口還沒伊朗的阿塞拜疆族人多。

又因爲伊朗偉人霍梅尼也是阿塞拜疆族,整個伊朗的教士團體裏,阿塞拜疆族都占據很大比例,該民族成員基本都是虔誠什葉派穆斯林。

內賈德1956年出生在伊朗北部的塞姆南省,這裏盛産波斯地毯,在中東很有名。內賈德父親是個鐵匠,而且對宗教非常虔誠。

內賈德的父親家境一般,但卻娶到了一位“賽義德”,內賈德的母親叫卡農,有聖裔血統,所以家裏給他起名爲“艾哈邁德-內賈德”,意思就是“穆罕默德的血統”。

小時候,內賈德家裏比較貧窮,內賈德兄弟姐妹有7人,但父母都很重視教育,內賈德得以一直上到大學。

在1976年,20歲的內賈德參加伊朗的高考,他在全國幾十萬人裏考到了前500,來到德黑蘭的伊朗科技大學讀書。

當時正是巴列維王朝“白色革命”走到盡頭,伊斯蘭革命蠢蠢欲動時,對宗教很狂熱的內賈德是大學裏的革命分子。

1978年末,席卷全國的遊行示威來到了德黑蘭,德黑蘭大學生、工人上街示威,1979年初就讓巴列維王朝倒台。

內賈德也積極投身革命,在學校裏組織支持神權政府的組織,和左翼學生、自由派學生對抗。

當年11月,一群狂熱的革命青年沖入美國駐伊朗大使館,綁架了其中的幾十名美國人。

美國人一直認爲,這起人質事件就有內賈德的參與,而且在內賈德當上總統後,一些當年的人質認出了他,說他是當年的看守人員之一,一位叫斯科特的美軍軍官也站出來作證。

內賈德雖然否認自己參與了當年的綁架, 但美國不依不饒,美國報紙曾刊登了“恐怖分子總統”的題目,以此來宣泄對伊朗的不滿。

內賈德不承認自己參與過當年的人質事件,也是考慮到此事的國際影響。畢竟按照國際法,無論兩個國家是什麽狀態,都不能對彼此的外交人員出手。

可當年的伊朗,也是被革命的狂熱沖昏頭腦,現政府也知道這是不光彩的事。

至于是否參與當年的事件,對內賈德人生無足輕重,因爲在那不久之後,兩伊戰爭爆發,人質事件的影響被戰爭的新聞所掩埋,也讓內賈德跳過了龍門。

兩伊戰爭爆發後,內賈德作爲熱血青年參與了戰爭,但和大部分底層青年不同,大學生內賈德沒有加入革命衛隊步兵去“填溝壑”,而是在後方的情報機關任職,這讓他活過了戰爭。

戰爭後期,內賈德加入伊朗特種部隊,混成了伊朗陸軍特種部隊的高官,這一職位讓他接觸到了伊朗很多軍政大員,尤其是革命衛隊的真正指揮者——現任領袖哈梅內伊。

在戰爭末尾,內賈德見形勢日趨穩定,決定回到科技大學讀了碩士,畢業後留校任教。

90年代初,內賈德踏入政壇,在東北部的彈丸小省阿爾達比勒當了幾年省長。

幾年後,內賈德回到德黑蘭,攢足履曆和資源的他准備向中央的權力發起沖擊。

【二】內賈德上台,伊朗人想看他罵美國

90年代末的伊朗,因爲國際油價的常年疲軟,伊朗的經濟問題嚴峻。人民疲敝,工業不振,物價浮誇,社會上怨言重重。

伊朗的這種窘境,一部分是美國制裁帶來的,另一部分則是當時政府的無能、保守帶來的。

作爲宗教立國的政權,伊朗反美是初代領袖霍梅尼定下的基本道路,二代領袖哈梅內伊忠心堅持,但伊朗國內並非鐵板一塊。

作爲一個人口7000萬,工業發達,海外僑胞衆多的大國,伊朗社會各階層的主張,無論激進還是溫和,都有一定體量的支持者。

所以說,伊朗一直有主張緩和國際關系,搞開放,搞改革開放的人存在。

21世紀初,伊朗的第五任總統,賽義德.穆罕默德.哈塔米就是個改革派,這位聖裔出身的高級教職人員一直追求和西方緩和,甚至願意和以色列接觸。

但在國內,哈梅內伊等高級教士對哈塔米不滿,不管是他主張的國際和解,還是國內提倡民主、法制,都和純粹的伊斯蘭教法相對立。

于是乎,哈塔米漸漸被作爲實權派的哈梅內伊抛棄。2004年大選時,最高領袖就宣布支持德黑蘭市長——兩伊戰爭老兵馬哈茂德.艾哈邁德-內賈德上台。

其實,之前內賈德在德黑蘭做市長時,就曾以“保守到極端”的政策取悅了教士集團。

當時,他下令政府大樓的電梯分性別,男女不能一起坐電梯,這讓年輕人們憤怒,但教士們卻認爲內賈德是可造之材。

而前任市長卡爾巴希是個溫和派,因爲他支持總統哈塔米的內外方針,最後在1998年因爲貪腐醜聞下台。有了前車之鑒,內賈德開倒車被大多數伊朗人理解,也有不少人追隨。

所以說,2004年他選上總統時,因爲有哈梅內伊在背後站台,基本也算是內定。

當然,能做上一國總統,除了背後有資源,能力和眼界也不可或缺。

內賈德出身低微,他的回憶錄記載兒時常常因爲食物不夠而苦惱。所以內賈德競選時就允諾要給平民發福利,把石油的利潤撒到全國人民的家裏。

在對外方面,他和領袖統一戰線,絕不向“以美國爲代表的猶太複國主義勢力投降”。

後來,“反美”一直是內賈德最重、最亮的標簽,甚至讓後世忘記了他其他方面的工作。

內賈德上台後,第一件事就是“清洗溫和派”,政府內的溫和派都被掃地出門,連海外的幾十個外交官都被撤職,因爲他們“親西方”。

上台第二年,他在聯合國大會上第一次演講就痛批美國,斥責美國對阿富汗和伊拉克的侵略,說這是現代版的十字軍東征,是伊斯蘭世界的災難。

在他口中,美國總統小布什是“戰爭狂人”,至于以色列總理沙龍,則是不折不扣的屠夫。

在2005年的“全球反猶太複國主義大會”上,內賈德甚至呼喊要把以色列從地球上抹除,引起全場歡呼。

除了喊口號,內賈德還重啓核電站,聲稱要“和平利用核能”;聯絡世界反美國家,一起開會聲討美國,並和南美委內瑞拉領導人查韋斯稱兄道弟,揚言一起組成反美石油聯盟。

內賈德的反美成爲他的招牌,以至于國內選民說:“我選他沒什麽想法,就是想看他罵美國。”

【三】伊朗政鬥,內賈德與哈梅內伊決裂

第一個任期結束,伊朗國內沒人會懷疑內賈德的連任,連哈梅內伊都給他站台。

在這種情況下,內賈德在2009年大選得票超過6成,迎來了第二個四年任期。他一直答應要改善人民生活,底層給了他選票,內賈德不敢食言。

當時內賈德認爲,最直接提升貧民幸福感的方式就是發錢!他制定任務,讓政府給農村地區的低收入家庭發補貼,給鄉鎮醫院和學校提供資金,還修建廉價房産出售給年輕人。

這些政策的確換來了選票,但對國家財政是個大負擔。財政部門對總統不滿,因爲內賈德沒有“開源”,卻花掉了比以往更多的錢。內賈德覺得既然沒錢,多賣點油不就行了?

但財政部告訴他,辦不到。

伊朗自從伊斯蘭革命後,一直和美國交惡,和西方國家也關系一般,這讓伊朗的經濟陷入窘境。

由于美國對其進行了漫長的封鎖,限制伊朗石油出口、限制海外原料輸入和商品輸出、限制國際投資,讓伊朗的經濟一直死氣沉沉。

好在,伊朗的石油儲量大到無法被國際市場忽視,歐洲、日本、中國依然是伊朗的石油消費者,伊朗靠著賣油支撐經濟發展。

伊朗的溫和派主張和西方和解,就是奔著經濟發展去的。

可伊朗經過20多年的封閉,內部的發展到了極限,工業化缺乏技術和資金,體量雖然大,但是不強。國內的消費不振,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很慢,中上階層對國家不滿。

盡管如此,溫和派的改革要求依舊被最高領袖反對,內賈德上台後痛罵美國,再啓核設施,這徹底關上了和解的大門。

內賈德又要撒幣,最終讓伊朗經濟在短期亢奮後進入劇烈的通貨膨脹,物價居然上漲了50%,失業率陡增,國內的矛盾更加尖銳。

2011年敘利亞戰爭爆發,伊朗開始對阿薩德政府進行支持,這又加大了經濟支出。

2年後,內賈德卸任,這時候他已經失去了哈梅內伊的信任,不過最高領袖不是因爲經濟問題而不滿,主要是內賈德因爲經濟矛盾而大發牢騷,居然對國家的根本政策有看法。

根據後來曝光的消息,內賈德對哈梅內伊有微詞,因爲最高領袖限制他的權力,讓他無法隨心所欲。而哈梅內伊則提防著內賈德,因爲他曾拉攏革命衛隊高層,有奪權的欲望。

伊朗今天能維持教士階層的統治,歸根到底是因爲他們控制著革命衛隊這支武裝。哈梅內伊在革命年代建立了這支部隊,此後長期控制它,給軍隊上層經濟上的優待換取他們的忠誠。

內賈德上台後,也跟軍隊上層眉來眼去,他也是軍隊出身,有很多人脈可以動用。這種行爲觸動了哈梅內伊最敏感的神經,導致內賈德任期末尾已經和哈梅內伊不和。

2013年下台後,內賈德宣布退出政壇,去大學教書。

內賈德之後,接班的魯哈尼總統也受到領袖信任,他也看到內賈德的困境,所以一邊搞經濟,一邊改善外交,和中東、歐洲、中亞改善關系,引進資金,發展經濟。

魯哈尼甚至向美國示好,推動伊朗核問題會談進程,這都是教士集團爲經濟做出的讓步。

內賈德在大學裏安靜教了5年書,但在2018年,他又跳出來要競選,還宣傳新政府不尊重底層人民,漠視民間疾苦,公務體系貪腐嚴重,魚肉百姓。

哈梅內伊勃然大怒,下令將內賈德逮捕,以煽動群衆爲由關進監獄。

內賈德入獄三個月,出來後確實消停了不少。2021年內賈德再次跳出來要大選,但這次並沒幾個人買賬。

由此可以看出,在伊朗,最高領袖完全有能力決定政治人物的政治生命。至于內賈德,盡管以“怒怼美國”博得關注,但在治國方面,能力上還是有所欠缺。

文/商學野

參考資料:

1.《民衆的兒子內賈德》,穆凱

2.《內賈德總統第二任期伊朗內外政策評析》,王猛

1 阅读:318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