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賈躍亭「叫板」雷軍

孟老獅 2024-05-06 09:57:33

小米造車的風潮,並不僅僅只是影響到了國內的造車市場,縱然是遠在大洋彼岸的賈躍亭,同樣對雷軍造車異常關注。

當小米SU7正式發布之後,賈躍亭在微博上寫下了這麽一段話:

小米汽車的首次發布非常成功,體現了中國新能源汽車産業鏈在近幾年的日臻成熟和中國制造體價比的巨大優勢。

小米造車的執行力和營銷能力誠然值得點贊,但是,山寨文化、走捷徑模式和follower思維卻被很多人奉爲圭臬,令人擔憂。

價值觀決定了天花板,對標、抄襲和淺層次的創新無法帶來根本性的技術變革和基礎科技跨越。

只有變革文化成爲主流,而不是山寨文化依然盛行;

只有原創精神刻進創業家的骨子裏,而不是將follower思維視爲創業「聖經」;

只有湧現出一個又一個偉大企業家和冒險家,而不是僅僅培育出一批批成功的商人;

只有科技産業的頭部企業成爲開創者,而不是走捷徑的跟隨者;

只有建立全球價值觀征服全球市場,而不僅僅是著眼局部市場利益;

才能真正推動科技進步,引領全球産業變革。

不得不說,賈躍亭的這樣一段話,還是頗具大局觀和全球視野的。

從點到面,管中窺豹,由細入微,不僅委婉地指出了小米造車的問題,同樣還對當下的造車行業進行了一番深度思考。

然而,除了賈老板所展現出來的胸懷之外,我們還應當看到的是,他所帶領下的法拉第未來正在遭遇到的問題和瓶頸,以及他對于中國新能源汽車産業鏈和供應鏈日臻完善的眼羨。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當賈躍亭以一個過來人的身份來「點撥」雷軍這樣一個造車賽道上的「新人」,無傷大雅。

但是,如果我們將其與賈躍亭當下所遭遇到的瓶頸以及時下的造車賽道聯系在一起的話,或許可以窺探到更多不一樣的訊息。

更爲重要的是,透過賈躍亭「點撥」雷軍,我們需要看到的是,中國的造車賽道,或許真的走到了需要撥雲見日的十字路口。

中國俨然已成爲新能源造車的龍頭

回顧賈躍亭造車的曆程,我們可以顯而易見地看出,他的起步並不比國內的造車玩家們晚,甚至還在某種程度上領先了國內的造車玩家不少。

然而,就在國內的造車玩家們開始將造車的目光聚焦在更深維度、更寬市場的時候,我們卻看到了賈躍亭依然還在遙遠的大洋彼岸苦苦摸索。

無論是FF911的難成規模,還是法拉第未來在資本市場上遭遇到的困局,我們都可以看出,賈躍亭在異國他鄉造車所遭遇到的種種不易。

在關注賈躍亭的同時,我們還需要注意,另外一個遠在大洋彼岸的造車玩家——特斯拉。

雖然特斯拉和法拉第未來同在一個國家,但是,特斯拉早早地將一部分産能遷移到了上海,並在上海建立了「超級工廠」。

特斯拉之所以會有這樣一種做法,除了看中了中國龐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之外,更多地是看到了中國在新能源汽車産業鏈、供應鏈上所具備的巨大的優勢。

可以確定的是,特斯拉借助在中國上海的「超級工廠」,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不僅贏得了共享中國市場大蛋糕的機會,同樣還享受到了中國新能源汽車産業鏈、供應鏈日臻完善的巨大紅利。

同特斯拉一樣的是,以蔚小理、吉利、長城、比亞迪爲代表的中國新能源造車玩家們,同樣在其中享受到了諸多的紅利。

時至今日,中國的新能源汽車,業已成爲了「新質生産力」的代表。

縱然是在全球範圍內,中國的新能源造車,同樣處于龍頭地位。

當賈躍亭以「過來人」的身份來「點撥」雷軍,我們需要更多地將其與特斯拉、蔚小理爲代表的新能源造車玩家們聯系在一起。

透過這一點,我們需要看到的是,中國俨然已經成爲新能源造車龍頭的現實,以及中國新質生産力已然蔚然成風的大背景。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理解小米造車緣何會在如此短的時間內獲得成功,而遠在大洋彼岸的賈躍亭緣何直到現在還一直都無法破局的內在原因。

造車賽道俨然已進入到深度洗牌的新周期

不得不說的是,縱然是在造車賽道已然擁擠的情況之下,雷軍以及他所帶領下的小米,憑借著超強的執行力以及強大的營銷能力,依然是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的。

看看小米發布會時候的「熱辣滾燙」,看看小米SU7掀起的一波又一波的營銷高潮,我們就可以非常明顯地感受到這一點。

然而,縱然正如賈躍亭所說的,小米造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我們卻絲毫無法忽視造車賽道業已進入到洗牌期的深刻現實。

的確,經曆了早期的野蠻生長之後,造車賽道,早已過了僅僅只是依靠PPT造車便可以獲得資本青睐的階段,早已過了僅僅只是依靠情懷與概念,便可以收割用戶的階段,進入到比拼真正硬實力的發展階段。

無論是用戶對于新能源造車心智的日臻成熟,抑或是資本市場對于造車玩家們的投資熱度的減退,還是新能源汽車的産品線開始不斷走向深入的現實,我們都可以看出,新能源造車業已進入到深度洗牌的新周期。

這一點,我們不僅可以從理想MEGA所遭遇的诟病和質疑上看出一絲端倪,同樣可以從以高合、恒大爲代表的造車玩家們所遭遇到的停擺困局中嗅到不一樣的味道。

對于造車玩家們來講,如何找到與洗牌期的行業同頻共振的方式和方法,如何不斷地提升新能源造車的附加值,將目光放置于更大的市場,更高的視野之中,或許才是正道所在。

正如賈躍亭所說的,在這樣一個時期,真正比拼的,不是山寨文化,而是原創精神;不是follower思維,而是開創者;不是局部市場利益,而是全球視野和眼光。

誠然,對于雷軍來講,小米造車能夠在如此短的時間內獲得巨大的成功,的確是值得點贊的。

然而,如果依然還在秉持以往造車的思維,忽略了造車行業業已進入到洗牌期的大背景,縱然是可以在短時間內獲得青睐和關注,等到真正比拼硬實力的時候,依然還是會遭遇到新的困難和挑戰。

透過賈躍亭對于雷軍的「點撥」,認識到中國新能源造車賽道,業已進入到深度洗牌的大背景,或許才是看待小米造車以及中國造車市場,乃至全球造車市場,業已進入到新階段的正確姿勢。

造車玩家俨然已開始比拼「新質造車力」

當小米SU7正式發布之後,人們更多地提到的是,雷軍帶領下的小米,更多地是在用造手機的方式來造車。

言下之意,小米造車,更多地是沿襲其造手機的思維和邏輯,僅僅只是將小米造車看成是一個拼接與組裝的過程,並不具備太多的創新。

這一點,我們同樣可以從賈躍亭對于雷軍的「點撥」裏看出一絲端倪。

按照賈躍亭的說法,「山寨文化、走捷徑模式和follower思維卻被很多人奉爲圭臬,令人擔憂」。

透過他的這樣一種說法,其實,我們可以看出,賈躍亭在委婉地指出小米造車過程當中存在著的問題。

因此,對于小米這樣的造車玩家們來講,若想要在未來的造車賽道上有所作爲,除了依賴中國領先的新能源汽車的産業鏈之外,更要找到有別于以往「新質造車力」。

從本質上來看,未來,造車玩家們更多地需要去比拼創新能力。

這一點,不僅僅是指設計的創新能力,還指技術的創新能力。

通過設計創新力與技術創新力進行完美融合,並由此來形成「新質造車力」,才能真正將中國造車行業帶入到全新的發展階段。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真正能夠笑傲造車市場的玩家,必然是那些具備「新質造車力」的玩家,必然是那些真正可以用創新思維來贏得用戶與市場的玩家。

對于小米這樣的新入局者來講,如何在比拼「新質造車力」上下功夫,並且與其他的造車玩家共同站在這樣一條全新的起跑線上,才是它真正可以實現彎道超車的關鍵所在。

因此,透過賈躍亭「點撥」雷軍,認識到造車玩家們開始從概念創新,進入到實質性的「新質造車力」創新的現實,才能真正把握當下造車市場現狀的關鍵所在。

結語

當小米造車的風潮依然持續,縱然是遠在大洋彼岸的賈躍亭,同樣對此保持了高度關注。

不得不說,小米造車,是成功的。

然而,透過賈躍亭對于雷軍的隔空「點撥」,我們需要更多地看到的是,中國新能源造車賽道的現實,以及小米造車本身存在著的問題和挑戰。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把握賈躍亭「點撥」雷軍的背後,爲我們傳遞出來的更深層次的內涵與意義。

總而言之,當賈躍亭「點撥」雷軍,造車賽道,或許,真的走到了需要撥雲見日的十字路口。

—完—

作者:孟永輝,資深撰稿人,專欄作家,行業研究專家,知名KOL,數字經濟學者。

0 阅读:79

孟老獅

簡介:資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