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有多亂?一文講述唐朝盛極而衰的轉折點

談球說史 2024-03-10 00:52:01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這場內戰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戰爭,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本文將從安史之亂的由來、過程及結果回顧這場劫難的前因後果。

一、由來:

早年的唐玄宗勵精圖治,精通治國方略,開創了開元盛世的局面。但到了晚年,他開始沉醉于各種享樂之中,以致朝政混亂,奸臣當道,尤其是楊貴妃的堂兄楊國忠繼任宰相後,更是排斥異己,貪汙受賄,使得朝野上下怨聲載道。而安祿山本人通過賄賂攀附上權貴,成爲了範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掌握了大量的兵權。楊國忠與安祿山之間存在著政治鬥爭,楊國忠多次在唐玄宗面前說安祿山有反心,但唐玄宗並未聽取。而楊國忠的這些舉動也激化了安祿山的反叛心理,他見唐室政治腐敗,武備廢弛,決心造反,遂聯合同羅、奚、契丹、室韋、突厥等民族組成共15萬士兵,以“憂國之危”、奉密诏討伐楊國忠爲借口,在範陽起兵,發動了安史之亂。

二、過程:

安史之亂的過程大致可以分爲三個階段。

初期叛亂:天寶十四年(755年),安祿山在範陽起兵,由于唐朝內部空虛腐敗,且軍隊布置在四夷,中原腹地空虛,安祿山的軍隊幾乎未遇有力抵抗,一路南下,很快便攻占了洛陽,自稱大燕皇帝。這一突如其來的變故讓唐玄宗深感震驚和憤怒。

接著,安祿山繼續向西進軍,天寶十五年占領長安,安史之亂進入高峰期。

安祿山

史思明

中期相持:在安祿山占領長安、洛陽後,唐軍開始組織反擊,唐玄宗得知安祿山叛亂後,任命封常清爲範陽、平度節度使防守洛陽;命皇子李琬爲元帥,高仙芝爲副元帥,率領中央軍東征。然而,由于內部腐敗和軍隊戰鬥力低下,唐軍在戰鬥中屢屢失敗,無法阻止叛軍的進攻。唐玄宗還錯誤地處死了高仙芝、封常清等忠勇之臣,削弱了自己的實力。失去高仙芝、封常清兩員大將後,玄宗啓用哥舒翰統領潼關的軍隊拒敵,哥舒翰采用堅守不出的策略使得叛軍被阻擋在潼關外,然而楊國忠進獻讒言逼得哥舒翰出關迎敵,最終被敗身亡,潼關失守,唐軍節節敗退。最終,唐玄宗在安祿山的叛軍逼近長安時,不得不倉皇出逃,前往蜀地避難。756年7月,玄宗逃至馬嵬坡(今陝西華陰)時,隨行士兵們不滿長途奔波、戰事不利、糧饷不足等原因,怨恨楊國忠和楊貴妃禍國殃民,強行闖入唐玄宗的車駕,殺死了楊國忠和其他大臣。唐玄宗也被迫下令楊貴妃自盡。

安史之亂

與此同時,叛軍內部也在忙著內鬥。757年,安祿山被其子安慶緒所殺,唐軍聯同回纥援兵乘機反攻,收複了長安和洛陽。但758年9月至759年3月,天下兵馬副元帥、朔方節度使郭子儀率領9位節度使圍攻邺城,被叛變的史思明擊敗,各節度使回歸本鎮,史思明重新占領洛陽。不久安慶緒被史思明所殺,史思明接收了安慶緒的部隊,兵返範陽,稱“大燕皇帝”。

此後,雙方陷入相持階段,戰爭進入了僵持期。

末期平定:761年3月,叛軍內讧,史思明爲其子史朝義所殺。唐朝爲了平定叛亂,再次借助回纥兵的力量,最終收複了洛陽。763年春天,田承嗣獻莫州投降,送史朝義母親及妻子于唐軍,史朝義無路可走,于林中自缢死,其余部分叛將投降,至此曆時七年兩個月的安史之亂終告結束。

三、戰爭的影響

首先,戰爭對經濟的破壞巨大。安史之亂長達八年,使得唐朝的國庫幾乎被耗盡。持續的戰亂不僅消耗了大量的人力財力,還導致農業生産無法正常進行,老百姓無法安心耕作,進而造成大饑荒,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影響。此外,安祿山在叛亂期間默許士兵搶掠財物,嚴重破壞了地方經濟和社會秩序。

其次,中央集權遭受嚴重威脅。安祿山等人的叛亂行爲給各地勢力樹立了負面榜樣,加上戰亂後的唐王朝元氣大傷,中央對地方的統治能力大大削弱。藩鎮割據、宦官專權的局面逐漸出現,唐朝的統治基礎開始動搖。

再者,人口銳減,安史之亂導致唐朝人口銳減60%,失去了發展的基礎。人口減少不僅導致生産力下降,還使得社會經濟恢複變得困難。

歸根結底,唐玄宗晚年的政治腐敗以及文臣與武將之間的矛盾爲安祿山的叛變提供了土壤。而叛亂後,唐朝政府雖然采取了一系列休養生息政策,但在社會政治動蕩的大環境下,這些政策的效果有限,難以從根本上扭轉唐朝的衰弱趨勢,這些原因相互交織、相互影響,最終導致了唐朝的衰落。

0 阅读: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