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墨設局抒胸臆酣暢淋漓寫大千丨“墨局——當代七人展”參展畫家一同走進文化視界(下)

衆藏書畫 2024-04-16 11:18:26

文化視界網報道 2024,歲在甲辰,暮春之初,群賢畢至,會泉城中華文化藝術空間之雅集。

“落日平台上,春風啜茗時。”4月13日下午,“墨局——當代七人展”參展畫家一同做客文化視界,袁武、殷會利、曹寶泉、王穎生、王曉輝、劉佳、秦嗣德等當代畫壇極具影響力的七位藝術家與中華網山東&文化視界網董事長梁洪文以及濟南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陶瓷工藝美術大師劉志軍先生圍爐煮茶,共品佳茗。其間,衆位藝術家暢敘畫展內外的個中趣聞,笑語盈盈不時可聞。

(左起:劉佳、王曉輝、王穎生、梁洪文、袁武、殷會利、曹寶泉、秦嗣德、劉志軍)

應邀前來的藝術家們爲中華藝術空間送上了各自佳作,將美好寓意寄予此處。先生們一同品讀畫作中的精妙之處,“所以興懷,其致一也。”梁洪文董事長與劉志軍先生不時拍手稱快,衆位開懷大笑。

隨後,梁董事長陪同衆位徜徉于中華藝術空間之中,飽覽其間藝術之美。大家興致勃勃地賞畫、品畫,你一言我一語地分享各自心得,歡聲笑語萦繞整個長廊。隨後,藝術家們共同踱步至雲間畫室,在冊頁封面題簽留念,那如行雲流水、一氣呵成的筆墨揮灑令筆者歎爲觀止。而後,藝術家們逐一接受了中華網山東&文化視界網的專訪。讓我們共同走進藝術家們的精神世界,感受他們各自對“墨性”的理解與表達,透過畫作本身去體悟他們駕馭題材、繪畫工具和表達語言的深厚功力,以及對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堅定信念。

認真感受生活,芸芸衆生的個性表達

“七個人一起畫我們自己的生活感受、畫我們的情緒,還是很難能可貴的。”誠如中國美協中國畫藝術委員會副主任、北京畫院原執行院長袁武先生所言,在筆者看來,能夠在一場展覽中欣賞到七位畫家不同風格的水墨人物畫作品當屬一場視覺上與精神上的雙重盛宴。雖看似不同,卻又如此統一。袁武先生告訴筆者,參展的每一位畫家都是真誠的,都在很認真地畫他們各自的生活和經曆,畫他們對人性、對民族、對社會的認知,對藝術的態度和觀念是一致的。確如觀者所能感受到的那樣。

從袁武先生的作品中不難發現,他所呈現的畫面有其熟悉的生活,也有因關注近代史而表現的題材,像是那些離自身很遠卻又很近的人物形象,飽含了袁武先生對命運、生活及生命的認識。在他眼中,中國畫講意象和觀念,更多的不是用像不像和真不真去考量,而在于獨立的、個性的表達。因而,袁武先生的繪畫既傳承了中國傳統繪畫的精髓,又具有鮮明的時代審美情趣。他以匠心獨運的筆墨語言將水墨人物畫向著縱深拓展,傳達出個人的人文關切與深度思考。

從生活中汲取靈感,開墾藝術的“後花園”

身處“墨局”中的每位畫家都各逞其才,各盡其能,中央美術學院二級教授、修複學院院長,中國美協理事、壁畫藝委會主任王穎生先生也不例外。他還有一個主業——壁畫,壁畫的創作需要投入非常多的時間和精力,那麽水墨畫創作便成爲了王穎生先生一種純粹個人的“試驗田”,或者說是藝術上的“自留地”和“後花園”。果然,熱愛之下見真章。

在王穎生先生看來,藝術創作不可閉門造車,藝術家應當置身于生活之中,那麽寫生的重要作用便凸顯而出。在寫生的過程中能夠發現生活中被忽略的東西,彌補平日對生活關注度的不足,而當每次飽含熱情出去寫生之時,便找到了所指和精神追求。“藝術從生活中來,要深入生活,但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又要遠離生活,因爲藝術不能等同于生活。當經過高度的提煉、概括,達到自己所想,便可‘脫胎換骨’了。”王穎生先生如是說。“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便是如此吧。

在傳統筆墨中探尋,在時代進程中創新

在傳統家庭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中國美協中國畫藝委會委員、江蘇省國畫院專職畫家劉佳先生,最初的學畫過程也是從中國的傳統筆墨中不斷探尋,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自己人生閱曆的增加,一些對藝術元素新的發現便自覺體現在畫面之中,這種變化的體現,在劉佳先生多年來的作品演進曆程中一目了然,而這種改變取決于藝術家本人對藝術要求最直接的感觀。

或許最好的進步便是自己對自己要求的不斷更新。劉佳先生表示,在一定的時間內,他的作品風格會保持一種形式,或許一段時間之後又會有所改變,以另外的東西去替代之前的存在,而這種替代不是生硬的,是感受到達使然。劉佳先生將這種思考融彙進水墨人物畫創作之中,將鮮活的形象延展于畫面,而這種意象表達的理念恰切地闡釋了“水墨”精神的豐富內核。撲面而來的鮮活氣息與畫家內心感受相互重疊,深深感染觀者的佳作便成。

誠如劉佳先生所言,展覽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督促七位畫家去不斷地探索,不斷地創作出新的作品,這也是對每位畫家來說自我升華的最好曆練。

最是一年春好處,氤氲墨香滿齊州。“墨局——當代七人展”在濟南站的展出已接近尾聲,收獲一衆好評的同時也爲齊魯大地的藝術發展帶來了新的思考。讓我們共同期待下一站再相會。

來源/文化視界網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