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上二本院校是不夠努力嗎?杠精兒越失控,越說明黃燈老師說對了

姬鵬 2024-04-23 23:04:00

現象級書籍《我的二本學生》的作者黃燈老師又上熱搜了。雖然這次依然跟書有關,也就是黃燈老師帶著新書《去家訪:我的二本學生2》接受了一場專訪。可嚴格來講,實際上是黃燈老師對“看見”視角的延續和推遠。

可遺憾的是,熱搜非但沒有把黃燈老師的視角延續和推遠,反而炸出成群結隊的杠精兒,並且從“評論區”的情況來看,他(她)們有些失控了。最典型的一種聲音是:“熱搜本身就已經否定了二本。”

對此,即便有人站出來強調話題是從黃燈老師專訪中延展出來了的,意在引導大家窺見教育的另一種可能,人生的更多不易。但是這種良善的引導解釋,終究還是敵不過杠精兒的固執,于是罵完組織話題的藍V,黃燈老師自然也難以幸免。

要知道,黃燈老師所強調的“努力”,更多指學生背後的小家庭支撐。也就是說,回到一個學生的教育結果,黃燈老師不再只是基于個人努力去評判什麽,而是通過自己的“看見”讓更多人明白,“二本學生”並非“罪有應得”。

要知道,黃燈老師很清楚,當下在贏家和輸家之間確實存在一條鴻溝。因爲誰都知道,滿世界的贏家和輸家正在加劇不平等,直接的反應是恥辱和怨恨。所以黃燈老師所要達到的目的,絕非只是“看見”自己的二本學生,而是希望更多人“看見”生活中的“二本學生”。

換句話說,《我的二本學生》和《去家訪:我的二本學生2》更像是一種視角方法論,它所做的不僅是讓人們明白,如何看待“落後”和“次優”,更重要的是讓人們理解和共情“落後”和“次優”背後的不容易和複雜性。

或許是人們在評判贏家和輸家時過分強調個人努力和個人天賦,導致很多時候,只要一個人是“落後”和“次優”,就注定要遭受鄙視的詛咒。甚至一個不爭的事實是,二本的老師也處在鄙視鏈中,也就是說,鄙視不僅存在于個體對個體,也存在于個體對集體或集體對集體。

但是回到本質上,這些依然是對一個人的評價體系,並且只關乎成敗(經濟收入論高下),很有種成者爲王敗者爲寇的邏輯。並且讓人感到不解的是,無論是“成者爲王”,還是“敗者爲寇”,都極其信奉這套優績主義邏輯。

以至于,“成者爲王”更相信努力和天賦的絕對性,而“敗者爲寇”更堅信背景和天時的不眷顧。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就能理解爲何黃燈老師說的那麽平和溫柔,“評論區”卻瞬間開了鍋。這就在于黃燈老師講得是理解上的“看見”視角,而杠精兒眼裏只有“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學區房”、“好爸爸”等可論高下的因素。

以至于,熱搜就是熱搜,想要啓蒙或者開眼,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爲很多人連專訪都懶得看,眼睛掃到“考上二本院校是不夠努力嗎”的話題就原地爆炸了。可問題是,越是如此,越顯得黃燈這樣的老師很珍貴,因爲黃燈老師在“看見”的最深處,堅持的是對結果多元化的理解,因爲只有這樣,貢獻、天賦、努力、德行、卓越,這些概念才能被賦予多元的定義。

而焦慮和迷惘的年輕人,才能更好地棲居在孤獨的城市裏,從而有可能創造更健康的社會生活。最典型的例子是,多年前北大畢業生因爲在街邊賣豬肉遭到很多人的指責,人們認爲他浪費了國家的教育資源。怎麽說呢?直到現在,這樣的指責邏輯依然存在,以至于找不到“學曆對應的工作”就不幹,直觀來看是個人太好面子,可仔細想一想,社會層面幾時寬容過個人。

所以比起黃燈老師在《我的二本學生》和《去家訪:我的二本學生2》中寫了什麽,在專訪中說了什麽,更重要的是“看見”視角本身是一種社會關懷和社會體察。雖然從效果上講,黃燈老師只是開辟了一塊“試驗田”,直接感受到關懷的只是她教過的學生,但是只要我們能聽進去她講了什麽,大概也就能更好地看待“二本學生”到底意味著什麽?尤其是對于廣義層面,生活中“二本學生”的理解,可能會打開不一樣的生活認知和人生認知。

1 阅读:6

姬鵬

簡介:書生之見,看事件背後的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