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余年第二季》家國情懷、千古一律,只有大寶這種人,才會與範閑爲伍

花煜寒 2024-05-27 10:22:35

何謂“家國情懷”,無論是“家”還是“國”,或許本就不存在所謂的“情懷”之意。

家,獨立于人之外時,只不過是一個遮風避雨的場所,一個看似屬于自己的私有空間,一個本不該有情感寄托的空殼而已。

國,一個看似囊括天下所有的字,一個從古至今其含義在不斷演化字,一個如今被賦予了太多榮譽和安全感的字。

範閑,一個盡乎完美彰顯家國情懷之人,一個盡乎完美落實了以民爲本之人,一個雖沒有了腹黑卻多了幾分正直之人。

一部《慶余年》描寫了衆生像,一部《慶余年》上演了群像劇,卻也只不過出了一個範閑而已。

因爲沒有人可以做到像範閑這般,不計個人得失只求心中無悔,畢竟縱觀曆史像範閑這般的賢臣,自然也是有的。

可除了範閑與“範閑們”呢?在家國情懷之下還剩些什麽?還有些什麽?

即便如慶帝這般傲視群臣的天下之主,也不因陳萍萍的算計,借範閑、大皇子與禁軍之手,將本該無人敢攔的黑騎硬生生逼退了嗎?

或許不只是《慶余年》中的範閑,也許家國情懷下的矯揉造作,終究無法掩蓋千古一律的殺伐與殘忍。

因爲範閑與《慶余年》中的有所有人都不同,無論是真正的範閑,還是經過修飾的範閑,他都與滿朝文武、天下高手不同。

作爲是一個重症肌無力的將死之人,即便他從小便接受君臣邏輯的熏陶,也無法磨滅家國情懷帶給他的巨大影響與羁絆。

也只有這樣,才讓眼前這個看似聰明絕頂的範閑,始終給人一種與大慶國格格不入之感。

也許範閑與所有人最大的不同是,他有從慶帝開始往下數,幾乎所有人都沒有家國情懷,即便他所表現出來的更多是以民爲本。

或許將範閑完全剔除于《慶余年》之外,才會造就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群像劇,一部能完全彰顯何爲君臣之道、何爲天地不仁以萬物爲刍狗的古裝劇。

無論是太子與二皇子之間的爭鬥,還是慶帝與群臣之間的博弈,甚至是家主與門客間的效忠與背叛,才是真實的千古一律。

在這些人中,即便他們表現的再人畜無害,也不會有人會在意家國情懷四個字,無論他們平日裏表現的有多麽知民間疾苦都不行。

因爲整個慶國乃至齊國,只有範親這一個腦海中留有現代社會記憶之人,只有他才會意識到家國情懷與背後的意義。

因爲所有人都玩一場遊戲,一場憑借手中棋子與籌碼的多少,當人們選擇走的那條路走完,玩的那一局玩完之後,便會有下一個人、下一組人上桌將其替代,如此往複永遠休止。

當林相無奈將大寶留給範閑照顧,選擇獨自一人告老還鄉時,我才明白這一切不僅僅只是在描寫的慶帝高深莫測。

而是讓我明白了《慶余年》中家國情懷一詞有多麽的不重要,而千古一律才是維系整個故事、整個慶國的基石與鐵律。

沒有人能逃脫這一鐵律,沒有人能改變這一律,除了大寶,當下的大寶,只有他才能跳出這千古一律,選擇且有機會與範閑站在一起。

因爲即便是慶帝,也不會對當下的大寶心生歹念與猜忌,因爲當下的大寶手中並沒有資本選擇走那條路、玩那一局。

或許範閑被家國情懷浸潤了太久,也許範閑被以民爲本完全滌蕩,他就像那些曆史上的名臣,永遠都不相信人性險惡是沒有底線的,永遠都堅信家國情懷便是最該堅持的千古一律。

可實際上呢?從李承澤舉薦範閑主持春闱,到慶帝順水推舟拔除若甫,才是真正的千古一律、亘古不變。

我不知道作者筆下的《慶余年》與範閑是怎樣的,但我知編劇筆下的《慶余年》將範閑心中的家國情懷、以民爲本提到了極致。

可即便如此,得益于作者爲《慶余年》鋪下的堅實基礎,讓我能從中品味出《慶余年》真正的味道,並不是範閑這種只有大寶才與之爲伍之人。

而是那些無時無刻不將“天地不仁,以爲萬物爲刍狗”當作心中鐵律的大小角色,因爲他們才是整部《慶余年》的精髓所在,因爲他們才是大慶國的千古鐵律。

關于《慶余年2》的解讀暫時先寫到這裏,更多精彩解讀且聽下回分解。

若覺得文章不錯,還請點贊、分享與關注哦,圖片來自網絡。

0 阅读:394

花煜寒

簡介:一起品百味人生,百味情感 劇評 影評 書評 動漫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