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英:當跑步成爲一種習慣|新女性力量

新汽車 2024-03-11 15:50:38

作者|曾 英

編輯|李國政

出品|幫甯工作室(gbngzs)

如果要用一個詞語來定義她,那就是跑者曾英。

2011年,曾英成爲一名長安汽車人。2012年,她加入車型項目開發團隊。2013年,項目在北京投産,她一年裏有10個月待在北京房山基地。一個冬日的下午,她換上跑鞋,推門而出,在酒店附近的北京理工大學操場刷圈。

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從2014年大連馬拉松410完賽,10年間她完成20場半馬、27場全馬,其中,個人全馬最好成績3小時4分56秒,累計跑量25000+公裏,平均每年跑量約2400公裏。

獨跑不如衆跑。2015年,長安汽車冠名重慶馬拉松,同時簽訂5年合作協議。爲在賽道上展現長安汽車員工風采和士氣,契合企業文化理念“前進與你更近”,“前進團”應勢而生。作爲“前進團”團長,曾英見證了其從0到1、從1到無窮的發展。

跑者依然在路上。

以下爲曾英的自述。

2011年大學畢業前,面對中國一汽、東風公司、東風日産、長安汽車等汽車企業的邀約,我心裏做了一番選擇,是北上還是南下?思來想去,最後選擇了長安汽車,來到山城重慶。

選擇長安汽車的原因之一,是老爸一個人在老家,我們有很多牽挂,雖然重慶距四川老家還有200多公裏,開車需要3個多小時,但離家很近了。

我拉著行李來到重慶,一下大巴,就被山城的熱辣滾燙給包圍了,我恨不得趕緊跳回大巴繼續享受空調。

那是我第一次來重慶。陌生的城市,陌生的人。我在這裏開啓新的生活。

還是有些小確幸溫暖自己。閨蜜從四川大學畢業,我們相約一起來重慶,加入長安汽車。隨後,我們一起上班,一起下班,一起shopping,一起運動,一起瘋鬧。

但好景不長,1年後,閨蜜爲了愛情,離開了重慶。剛有些熟悉的城市,于我又變得陌生起來。

2012年,我加入車型項目開發團隊,用忙碌代替了對這個城市的陌生感。後來項目在北京投産,1年時間裏有10個月都在北京基地出差。

項目投産階段,節奏快,整改周期短,一直有關不完的KTM任務、跟不完的線,工作壓力特別大。我的生活軌迹幾乎就是工廠-酒店這兩點一線,即使周末也混沌不堪,覺得人有些荒蕪,有些頹廢。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看到酒店附近的北京理工大學操場,它伫立在寂靜的房山街頭,涼風嗖嗖吹得人頭腦清醒。我想起大學畢業前刷圈減肥的日子,現在爲什麽不試著跑跑步呢?

說動就動。我換上跑鞋,推門而出。在零下十幾度的北京,在空曠的操場上,我一圈一圈地刷圈。

冬天的北京,早晚氣溫超低,寒風凜冽,風刮在臉上猶如刀割,鼻子凍得通紅,手指僵硬。

早晚太冷,而且思想懶惰,但是北京的中午卻是暖洋洋的,何不中午跑呢?于是,大家去吃午飯的時候,我換上鞋,到員工宿舍樓下刷圈。一圈大概400米,雖然有些枯燥有些乏味,但是每次跑完,成就感滿滿。

跑了一段時間後,感覺狀態不錯——3個月裏減重10斤,衣服小了1個號,嘗到了減重的甜頭。總要幹成一件事吧。我不想自己只有3分鍾熱情,便給自己制定了跑步計劃,想先完成一場半馬,再完成一個全馬。

首個半程馬拉松152(1小時52分)完賽,我擔心自己做事虎頭蛇尾,立刻報了大連馬拉松(簡稱“大馬”)全程。那個時候,“大馬”還是5小時關門(馬拉松基本上是6小時關門)。

對關門的恐懼,迫使我刻苦練習。北京理工大學操場的30公裏、良鄉南關大馬路上的32公裏……我反複刷來刷去。功夫不負有心人,最終我沖過了大連馬拉松的拱門,以410完賽。

“大馬”以後,我便一發不可收拾,開始了自己的馬拉松之旅。10年時間,我完成了27場全馬、20場半馬。個人全馬最好成績是3:04:56,累計跑量超25000公裏,每年跑量約2400公裏。

當運動像一日三餐融入到生活中,就不存在堅持的問題了,而成爲一種習慣。我不僅自己跑起來,還帶動身邊的人跑起來。

我是長安“前進團”團長,有幸見證這個“前進團”從0到1、從1到無窮。

2015年,長安汽車開始與重慶馬拉松(簡稱“重馬”)簽訂第一個5年合作協議,當時公司跑步的人不多,跑馬拉松的更是寥寥無幾。當年的“重馬”結束後,我認識了幾個跑馬拉松的同事:渝北工廠的曾師傅、高軍,模具的冉冉姐、動力院的老張和小醜魚。

我們幾個馬拉松愛好者開始以“前進團”的名義,組織約跑活動,在工職學院、中央公園等地兒約跑,每次合影時都拿著一面印有長安汽車的旗幟。

第一次約跑只有5個人參加。那時我們有點像遊擊隊,沒有固定的場地,沒有例行的活動,沒有像樣的團旗,期待著轉變爲正規軍。

2015年11月,我在中央公園跑步時,認識了鴻哥,兩人邊跑邊聊。當知道他在負責長安汽車的“重馬”項目時,我們便交流了借助“前進團”,促進長安汽車品牌傳播的想法。

這次相遇,讓“前進團”迎來轉機,隨後,公司“重馬”項目組開始策劃2016“重馬”活動。“前進團”參與了很多環節,每一期“重馬”訓練營、每一次宣傳,都有“前進團”的身影。

馬拉松的熱浪、公司的“重馬”資源,助力“前進團”逐漸壯大,從最初的5人約跑,發展到現在500余名成員。重慶以外,如北京長安、合肥長安、南京長安等單位的長跑愛好者,也感受到“前進團”的力量,紛紛加入進來。

今年是“前進團”成立10年。10年間,跑“全馬”的夥伴從寥寥幾人,增加到現在的“百人全馬團”,“破三”選手有近10人。

這是一個有溫度的企業跑團。每年逢新員工入職期,都會有很多新人加入到“前進團”,它是新員工快速熟悉長安汽車文化的一個橋梁。

“前進團”解決了企業組織建設中非正式溝通的問題,類似于茶水間文化,它促進員工直接溝通融合,提高了協作效率,也間接幫助創新型員工互相激發靈感。

每年重慶馬拉松來臨之前,長安汽車還組織“重馬”訓練營,不僅面向企業員工,也向社會大衆開放,爲所有的參賽者提供指導,幫助大家安全完賽並取得好成績。這些工作,我們前進團一起配合執行。

現在,“長安前進團”成了汽車界和社會大衆熟知的企業跑團,它立足于長安汽車內部的文化建設,並在社會上産生了一定的影響力。它帶領著所有熱愛跑馬的同事們向前跑,也把這種馬拉松精神帶到了企業的各個部門,讓長安汽車在造車的創新創業之路上,一直堅持走下去。

0 阅读:1

新汽車

簡介:有品質的汽車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