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越多,被踩越狠,“背鍋俠”難道是幕後工作者的宿命?

前創娛樂 2024-05-24 17:06:12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興起,人們有了越來越多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看法,抒發自己的感受。這些人裏當然也包括一些幕後人員。

互聯網,正在逐漸挑開這些幕後人員和觀衆之間的那道幕布。

然而事實證明,台前和幕後是兩個泾渭分明的工種。

在很多觀衆心裏,幕後的工作人員就應該安安靜靜地待在幕後,做作品最堅實的支柱和後盾。

而一旦幕後人員的存在感太高,反而會讓部分觀衆産生逆反心理,甚至有人已經把幕後人員的正常發聲,簡單粗暴地和作品撲街、導演急了、編劇急了、制片人急了等負面印象結合起來,非常武斷且沒有邏輯。

而在這種心態的驅使下,很多人看到幕後人員發言,從一開始就是帶著有色眼鏡的,再正常的話也會被有心人往“撲了、發瘋”上解讀。

類似的例子近幾年不勝枚舉,最近就有一例,《沒有一頓火鍋解決不了的事》的導演丁晟,前段陣子他也是不勝其擾。

都說電影是導演的藝術,作爲一部電影的掌舵人,導演出來爲電影發聲本來是很正常的事情。

尤其是《一頓火鍋》上映後就遭到了輿論風暴,這時候導演能勇敢地站出來面對各種聲音也是一種有擔當的體現。

但是在很多人看來,導演就是幕後,閉口不言才是他們應該做的,所以丁晟導演一站出來,立馬引來了一群自我定位樂子人的吃瓜群衆,對他的話進行逐字逐句的審判,更准確的說,是曲解。

因爲《火鍋》這部電影屬于前期鋪墊多,中間漸入佳境、越到後面越精彩的類型,所以丁晟導演想提醒觀衆要耐心看完開頭。

結果他的話卻被曲解爲是在“嫌棄觀衆沒有耐心”,更有甚者,還有人說他甩鍋給觀衆。

其實用腳趾頭想想也知道沒有一個公衆人物會想著去得罪觀衆,還是以如此粗暴的方式。

但是當時《一頓火鍋》已經被批判得體無完膚,很多人就是抱著踩到底的心態,才不管導演真正想表達的是什麽,總能找到一頂大帽子給他扣上去。

丁晟導演也想過解釋,但是事實卻是多說多錯,他的所有話最終都會被惡意曲解,然後再被大肆宣揚。

最後那些原本在攻擊電影的人,甚至直接轉移了目標,把導演當成了發泄情緒的靶子,對其進行肆無忌憚的造謠和嘲諷。

在互聯網人雲亦雲的龐大聲量中,個人的聲音何其渺小,所以最後白的也成了黑的,《一頓火鍋》的導演也只能眼睜睜看著那些謠言越傳越廣而無可奈何。

其實和丁晟導演有類似經曆的人還有很多,他們或者是導演,或者是編劇或者是制片人,本意都是站出來爲觀衆解答一些有關作品的疑問,但最後都會被罵得狗血噴頭。

對此,有人這麽認爲:

一部作品在上映前是屬于幕後工作人員的,但是上映後它就屬于觀衆了。

觀衆會對其做出或贊美或批評的評價,面對這些聲音,幕後的工作人員當然可以采取方法補救,比如找評分平台反饋惡意一星和黑水軍的抹黑行爲來維護作品的口碑等。

但是這些補救行爲不包含和觀衆喊話,這樣做的效果只會適得其反。不僅會讓人覺得主創團隊情緒不穩定,更會加深作品不好看、撲街的偏見。

對這些幕後人員的不滿最終會反噬給電影,得不償失。

這一次《一頓火鍋》的風暴,應該也給丁晟導演和他的同行們敲響了警鍾,明白了如何面對不理性的聲音。

而且我發現導演也的確知錯就改,除了前面幾次還不清楚當下觀衆沖浪喜好的發言外,就再也沒有公開發聲了。顯然他已經意識到隔空喊話不是解決問題最好的做法,所以最後決定把作品交給觀衆評判。

事實也證明這種方式更行之有效,很多觀衆在網上看完《一頓火鍋》後也直言沒有傳聞中那麽不堪,電影是好看的。

其實不管是前期爲了給自己的作品正名而發聲,還是最後毅然決然地將電影改爲網播,都是導演有擔當的體現,只不過兩次的方式方法不一樣,最終結果也大相徑庭。

相信丁晟導演今後會更理性地對待自己的作品。最後必須得說,我也在網上看了《一頓火鍋》,確實挺不錯的,推薦觀看,希望大家不要被輿論帶歪了。只不過,這並不是一個可以坐下來討論電影質量的年代,丁晟導演,希望你用下一部佳作來打那些質疑者的臉。到那時,你會發現:那些曾經罵過你的人,會像沒事人一樣,站在你這邊。

此情此景,用《讓子彈飛》的話形容就是:

0 阅读:8

前創娛樂

簡介:致力于優質原創娛樂文章,傳遞正能量娛樂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