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車險居高,車企入局賣保險,未來保費是降還是漲?

一只車轱辘 2024-05-23 05:56:00

新能源汽車保費“貴”和“難”的問題,近來在車圈持續熱議。不久前,小米SU7上市,有車友陸續曬出自己的保費,不同地區和車型版本之間有些差異,普遍在5000-8000元的水平,與五六十萬油車相當。小米汽車近日回應稱,小米SU7符合市場主銷新能源電動轎車的整體保費定價水平。

其實,新能源車險比油車貴,已是公開已久的事實。只不過在小米汽車的流量加持下,這一現象又被擺上了台面。另外,隨著比亞迪、小鵬、蔚來等越來越多車企涉足車險領域,解決“車主喊貴、險企喊虧”這一行業痛點的呼聲也越來越高。

新能源車險普遍較貴,險企叫苦

“省下來的油錢,都花在了保費上”,應該是很多新能源車主的心聲。而且用車過程中也不敢輕易出險,扛不住第二年保費的大幅上漲。但從險企的角度來說,這門生意也是吃力不討好。

隨著新能源車高速增長,保險公司的承保數量也加大,但綜合成本率卻明顯上漲,生意越做越大,卻越來越不賺錢。行業人士透露,新能源車商業險綜合成本率高于傳統燃油車7個百分點左右,另外新能源車出險率比燃油車高出一倍。對于大部分險企來說,新能源車險業務都處于盈虧線邊緣。

相比傳統油車,新能源車造車門檻較低,核心的三電結構並不複雜,但由于沒有廠家的維修授權,一般傳統汽修店都接不了這種單,而且由于設備和技師的缺乏,可能也無法提供專業的維修服務,消費者只能去維修成本普遍較高的4S店。另外,新能源車智能化程度高,比油車多了很多攝像頭、雷達傳感器,就連燈光也是五花八門的,配件價格相對更高,這些都是保險公司衡量車損險賠付的因素。

除了維修成本高,新能源車在風險評估方面的不確定性,也是其保費居高的重要原因。雖然新能源車已有十多年的發展曆程,但包括三電、智能科技等技術都相對較新,險企沒有足夠的大數據支撐,風險定價准確性有待提升,從險企的角度而言,自然要往高了走。

車企入局車險,或醉翁之意不在酒

乘聯會統計數據顯示,4月新能源汽車國內零售滲透率爲43.7%,較去年同期32%的滲透率提升11.7個百分點。在新能源汽車市場規模持續擴大的背景下,新能源車險困境也引起了各方重視。

首先是政策上,4月下旬,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財險司下發《關于推進新能源車險高質量發展有關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見稿)》,裏面提到,新能源商業車險的自主定價系數範圍將向燃油車看齊。這一政策,或將使得保險公司擁有更大的自主定價權,提升風險識別和定價的准確性,對風險客戶的保費會更高,而優質客戶則可以避免被殃及池魚,整體上讓保費和風險更匹配。

在市場格局上,車企紛紛入場車險市場,或會帶來明顯的鲶魚效應。5月初,比亞迪財險獲批使用全國統一交強險條款,將會進入廣東、山東、河南等市場,比亞迪在車險業務方面邁出關鍵性的一步。

比亞迪財險是目前國內唯一一家由新能源車企100%控股的財險公司,其也被視爲新能源車險市場最大的鲶魚,畢竟比亞迪有年銷300萬的市場規模,不管是大數據模型還是零部件價格都有優勢,更容易設計出合理、精准的定價體系。

除了比亞迪,蔚來、小鵬、理想等新能源車企也紛紛涉足車險市場,通過設立或收購保險中介牌照,更快開展業務。雖然新能源車企入局車險有一定優勢,但盈利空間卻不大。一方面,車險市場馬太效應明顯,業務都集中在頭部幾家財險公司,作爲中介介入的車企,能分到的利潤不多。另一方面,新能源車險的綜合成本率在短期內很難打下來,即便承保數量可觀,也不一定賺錢。

不過對于新能源車企來說,涉足車險的核心目的或許並不是利潤,而是以車險作爲服務的其中一個抓手,打造更完善的服務生態,提供一條龍服務。目前汽車行業從卷價格,到卷技術,再到卷老板,可謂是方方面面的內卷,服務更是車企在“搶人大戰”中的必卷項目,如果能解決用戶對于車險的痛點,將能大幅增加服務的附加值。

新能源車險目前仍是挑戰重重的市場,不管是對于險企還是車企來說都如此。險企面臨定價難度大、維修成本高等問題,車企作爲新手,面臨投入大、體系不夠成熟等問題,而且消費信心也有待加強。但無論如何,在政策推動以及車企的發力之下,新能源車險居高不下的現象有望得到改善,對新能源汽車的持續增長也將發揮關鍵作用。

0 阅读:4

一只車轱辘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