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高級官階:三品已是位極人臣,最掌權勢的職位無人敢坐

拐螞拐 2024-03-17 17:16:47

在看電視劇的時候,我們往往覺得“一品大員”這樣的形容詞,才算是一個臣子的人生巅峰,甚至都有些看不起“二品”。

但如若是在唐朝時期,就憑一個“三品”,基本就已經是跺一下腳,整個朝堂都要微微顫一下的級別了。

爲什麽?

因爲在唐朝當官,三品幾乎已是天花板,想要混上一品二品,除非是有著潑天的功勳,又或是天生自帶了皇家血脈,要不然也就只能等著死後追封。

那麽,唐朝的三品以上,又有哪些可望而不可及的官位呢?

唐代的官位,事實上是由職官、勳官、女官、散階、爵位等組成。

由于延續了魏晉以來的制度,故而官員級別又分九品,每品分正從兩等,譬如“正一品”與“從一品”,而自四品以下,又再分爲上下兩階,譬如“正四品上”與“正四品下”,如此算下來,共爲九品三十階。

在唐朝,文官官階爲九品二十九階,武官爲九品三十一階。

在此範圍之外的官,又稱“流外官”,如太醫主藥、太醫署針工、大理寺獄史等,便屬于“流外”,他們需要按年度進行考核,通過了考試才可以“入流”成爲正式的品官。

這興許,也是我們在形容一個人“入不入流”說法的由來。

文官、武官無需贅言。

所謂“職官”,通俗理解爲掌握實權的、真正幹活的,譬如尚書令、中書令、刺史、都督、都護等,屬于職官。

所謂“勳官”,即朝廷對有軍功的人所授予的榮譽,譬如上柱國、上護軍、騎都尉、雲騎尉等,屬于勳官。

所謂“散階”,即一種表示地位、身份的榮譽稱號,大多數都無實職,譬如開府儀同三司、特進、光祿大夫、骠騎大將軍、輔國大將軍等,屬于“散階”。

所謂“爵位”,這基本就是跟血脈相關了,譬如皇兄弟、皇子封爲親王,親王的傳嫡者封爲嗣王,非傳嫡者封爲郡公等等,此爲“爵位”。

除了皇室貴族及世襲子弟之外,對國家有著重大貢獻的人物,亦可授予“國公”爵位,位于郡公、縣公之上,譬如衛國公李靖、鄂國公尉遲敬德等開國元勳。

透過李世民南征北戰之時,身上所挂的一堆官職去看,我們也就大概理解了唐代的官職體系構成,“秦王”屬于他的爵位,因爲他是親王;“尚書令”、“中書令”等職屬于他的職官;“上柱國”指的是他因軍功所獲得的最高榮譽。

那麽,我們爲何說唐朝的三品幾乎已是天花板了呢?

這是由于一品、二品以上的,不管是職官或是勳官,想要獲得都很有難度。

而這其中,又因爲有些官職是李世民曾經做過的,故而沒有大臣敢再接受。

正一品

能夠列入正一品的,即“三師三公”、“天策上將”、“親王”。

何謂“三師”?三師即太師、太傅、太保,通俗理解爲皇帝的老師。

《禮記》有言:“師者,導之教訓;傅者,傅其德義;保者,保其身體。”即傳授知識、道德教化、監護天子,這就不是一般人能幹的事情,即便是皇帝要封,哪個臣子又有那麽大的勇氣去接受?

何謂“三公”?即太尉、司徒、司空,分掌軍事、教化、建設,但此三職在唐時已屬虛職,並無實權。

“天策上將”,是李世民潑天功勞封無可封,由李淵所想出來的官職,位在親王、三公之上,自李世民之後,不設此職。

“親王”,即王爵的第一等,如李世民的秦王、李元吉的齊王。

從一品

列入從一品的,有“東宮三師”、開府儀同三司、骠騎大將軍、嗣王、郡王、國公。

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又稱“東宮三師”,即太子的老師,但亦爲虛銜,用于加封重臣,譬如降唐之後的杜伏威被封爲太子太保。

開府儀同三司,屬于文散官,朝廷允許開府辦公,其所用之儀仗規格,與三師三公相同。

骠騎大將軍,屬于武散官,虛銜,代表著身份與地位。

嗣王,承襲了親王的即爲嗣王。

郡王,譬如河間郡王李孝恭、淮安郡王李神通等,此外,皇太子之子亦爲郡王。

國公,如衛國公李靖、鄂國公尉遲敬德、梁國公房玄齡等。

正二品

列入正二品的,有尚書令、特進、輔國大將軍、開國郡公、上柱國。

尚書令,是絕對的手掌權柄的職官,掌管尚書省及其下設的禮部、兵部、吏部等“六部”,是國家最高行政機關的最高行政長官。

在唐代來說,這是個人人眼紅的官,也是個人人都不敢做的官。

爲什麽?

因爲唐朝的第一個尚書令,就是李世民。

故而在李世民之後,尚書令一職基本都是空置。安史之亂之後的郭子儀功勞蓋世,曾被封爲尚書令,直接都給嚇尿了,就算是被打死也都要堅辭不受。

特進屬于文散官,輔國大將軍屬于武散官,郡公爲爵位,上柱國則是勳官的最高等。

從二品

列入從二品的,即尚書仆射、“三少”、十六衛上將軍、大州府牧、大都督、大都護、光祿大夫、鎮軍大將軍、開國縣公、柱國。

尚書仆射又分左右仆射,即尚書令的兩個副職,屬于職官,在沒有尚書令的情況下,幹的其實就是尚書令的活。

所謂“三少”,指的是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譬如李承乾的老師李綱曾被拜爲太子少保、太子少師,房玄齡曾被拜爲太子少師。

十六衛,即左右衛、左右骁衛、左右武衛、左右威衛、左右領軍衛、左右金吾衛、左右監門衛、左右千牛衛。

其中,由前面的十二衛分別統領天下的600多個折沖府,因而又稱爲“外軍”,左右監門衛則是負責諸門的禁衛工作,左右千牛衛爲天子侍從、儀仗。

而唐代的“上將軍”一職,其實是到了唐德宗時期才設立的。

大州府牧,譬如京兆、河南、太原等大州府的行政長官。

大都督、大都護,即安西都護府等軍事重鎮的行政長官。

光祿大夫爲文散官,鎮軍大將軍爲武散官,縣公爲爵位,柱國爲勳官。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其實在三品以上的這些官職裏,大多都是虛銜與榮譽稱號,真正手握實權的並不多,關鍵的是,最最掌握實權的尚書令偏偏還是個沒人敢碰的燙手山芋。

那麽,在唐代幹活辦事的“宰相”,又是怎麽算的呢?

唐代的當朝宰相,其實並非一個人,而是一群人。

而說到這一群人,就不能不提“三省六部”。

“三省”即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

中書省主要負責各類政令的起草,並將這些治國方略提交給皇帝,由皇帝作出批示,並將這些方略方針交由門下省進行審議,審議通過之後,政令交由尚書省及其所統率的“六部”進行具體的實施。

以現代企業的角度來看,皇帝自然是老板,中書省像是企業的企劃部門,門下省是負責評估與監督的監管部門,尚書省更像是具體實施各類計劃的市場部門。

因而在唐代,“三省”的最高行政長官,都可稱爲“宰相”。

中書省的最高行政長官即中書令,設兩人。

門下省的最高行政長官即侍中,設兩人。

尚書令空缺,尚書省實際上的最高行政長官即尚書左右仆射,亦爲兩人。

故而唐代的“宰相團體”,一般都是由這幾個人構成。

由于中書令、侍中均爲正三品,因此我們也說,在唐代當官,到了三品幾乎就是天花板了。

皇帝爲分散相權,又將“宰相團體”進行擴招,通過給品級較低的大臣進行“加銜”的方式,讓其參與宰相事務,譬如“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等。

故而唐代到了後來,也漸漸成爲了,看一個人是不是宰相,不需要看他的品級高低,只需要看他帶不帶“同平章事”這四個字就夠了,只要帶了,就是實打實的宰相。

在理清了唐代的官職結構之後,我們便以長孫無忌爲例,通過他的官職變遷,看看他憑什麽位于淩煙閣功臣的首位。

貞觀元年(公元627年),李世民拜長孫無忌爲尚書右仆射,由于長孫皇後反對,加上長孫無忌也力辭不受,李世民奈何不得,便改授其開府儀同三司,職官雖然沒能給到大舅哥,但是排面必須給足。

貞觀七年(公元633年),李世民拜長孫無忌爲司空,長孫無忌再度力辭不受,這回李世民不再慣著他,不受也得受,強行給他按了上去。

貞觀十六年(公元642年),長孫無忌進位司徒。

待到李治被冊立爲太子,長孫無忌又被拜爲太子太師。

因而到了李世民給淩煙閣功臣排位的時候,長孫無忌的地位已然就擺在那裏了。

衆多功臣中,杜如晦是死後追贈的司空,房玄齡是授司徒死後追贈的太尉,李靖是授特進死後追贈的司徒,而長孫無忌則是活著的時候就已經是司空、司徒了,加上開國功績顯著,他不排第一誰能排第一?

到李治即位之後,長孫無忌又被拜爲太尉,等若說他在活著的時候,就把“三公”的位置坐了一遍,其地位之尊崇無需贅言。

當然,不管再怎麽說,不管再怎麽位極人臣,還是避不開一句古話:“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伴君如伴虎,一品二品不算大,四品五品也不小,官大官小,還不如要跟皇帝處得好。

2 阅读:982
评论列表
  • 2024-03-17 23:46

    大唐一品二品是榮譽職位,高。

  • 2024-03-22 14:59

    最後這句“還不如跟皇帝處得好!”,這句話是有待商榷的,那要看自己選擇做什麽樣的臣子(忠臣大都不是皇帝所喜歡,而佞臣卻是相反的)。

  • 2024-06-09 20:25

    李淵應該封建成爲天策大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