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寨陳永貴墓地:仿照中山陵風格修建,墳冢前228級台階寓意深刻

六加七汗青 2024-05-13 17:45:00

陳永貴

1986年3月26日,陳永貴因肺癌在北京病逝,享年71歲。按照陳永貴生前的職務,他完全可以葬入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但他臨終前就後事做出了明確安排,要回到大寨安葬,實現葉落歸根。

陳永貴遺體火化前,他的遺體告別儀式在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華國鋒罕見前來送別。據當年前去吊唁的人員回憶:

“1986年3月間,我到北京參加全國人代會,聽說陳永貴病了,住在北京醫院裏。我正打算去探視他,忽然收到一份訃告:陳永貴已經病逝,死于癌症,定于某月某日下午在八寶山殡儀館舉行告別儀式。我又是吃驚,又是遺憾,我覺得無論如何也應該去和他告別,爲他送行。那天下午我請了假,匆匆趕到了八寶山殡儀館。”

陳永貴墓地

按照陳永貴的遺願,他的骨灰被帶回了大寨。那時交通不便,靈車抵達大寨已經是深夜,可大寨村民們依舊在等待。筆者查閱當年的資料,記錄了一位大寨老人的回憶,“從昔陽縣城到大寨村,村口早已有黑壓壓一片的百姓在等待,有的人是大寨的,有的人是其他地方的生面孔,見到陳永貴的骨灰到了,黑壓壓一片的人不約而同的跪下迎靈,不少人傷心落淚。”

陳永貴骨灰下葬在大寨虎頭山上,他的墓地規格極高。從墓地整體來看,這是仿照國父孫中山的中山陵修建。從山腳下的高大雕塑到山腰上的墳冢,修建了228級石階。這228級石階是有特殊意義的,它有著深刻內涵。

這228級石階分爲5組:兩組38級石階,代表陳永貴38年黨齡;兩組72級石階,代表意陳永貴壽終72歲(虛歲);一組8級石階,代表陳永貴在黨中央工作了8年時間。大家現在看到的陳永貴墓地,是1993年重建的。

228級石階

每當進入陳永貴墓地的範圍內,那尊高大的雕塑格外引人注目。從這尊雕像的風格來看,完全是陳永貴的農民打扮,頭戴白毛巾,身穿對襟夾襖。遠遠看去,陳永貴的臉龐有棱有角,額頭刻滿了皺紋。只見陳永貴的目光望向遠方,好像在沉思過去,也好像在思索大寨的未來。

有人疑問,陳永貴的墓地爲何規格如此之高呢?其實這跟陳永貴做出的貢獻是密切相關的。陳永貴,1915年出生于山西省昔陽縣樂平鎮石山村。這是一個貧困的家庭,陳永貴的姐姐、妹妹、弟弟、母親都被父親賣掉。

陳永貴6歲那年,父親在絕望中上吊自殺。自此陳永貴成爲了孤兒,不幸中的萬幸,大寨年過七旬的穩固老人收留了陳永貴。盡管穩固老人收入微薄,可還是將陳永貴撫養長大,給了他如同父母一樣的關愛。

陳永貴墳冢

穩固老人去世後,陳永貴則如同親生兒子一樣給他送終,但放棄了繼承田産的權利,這讓他獲得繼續在大寨生活的資格。因爲幹農活時肯出力氣,髒活、累活搶著幹,這讓陳永貴逐漸獲得大寨村委書記賈進才的賞識,後于1948年加入中國共産黨。

那時的大寨可以用“窮山惡水”來形容,當地流傳的歌謠中唱道:“打長工,沒鋪蓋,賣兒女,當乞丐,有女不嫁窮大寨。”如何才能改變這種面貌呢?陳永貴和賈進才想了很多辦法,于是成立“互助組”。

通俗來說就是將大寨男女老少進行分組,自願加入兩個小組,然後進行比拼。陳永貴起初加入“互助組”中的“好漢組”,他幹活麻利,很快脫穎而出,但是很快發生的一件事深刻改變了他。

大寨村民們

一天,陳永貴像往常一樣勞作,突然發現16歲村民梁便良在田埂上哭泣,原來他希望加入“好漢組”,可惜因個子矮、力氣小被拒絕。陳永貴猛然意識到,自己應該幫助大寨村的老幼病殘,于是他毅然決定退出“好漢組”,跟賈進才商議後隨即成立“老少組”。

原大寨“老少組”成員賈承玉晚年回憶時說:“大寨那會是六十來戶,不上一百口人,我那會兒是那個老少組,爲什麽說它是老少組呢,好漢組是一半,老少組是一半,老的老是小的小,那會兒是,他(陳永貴)是互助組的老少組的組長,他說了一句什麽話,老的是有經驗,小的能長大,只要聽黨話,這路子走不岔。”

當時加入“老少組”的村民都憋著一口氣,一定要超過“互助組”。大家在陳永貴的率領下,艱苦奮鬥,最終于當年秋創造了畝産150斤的奇迹,多出了“好漢組”30斤,結果村民紛紛加入“老少組”。

陳永貴和大寨村民們

因爲陳永貴表現突出,1952年賈進才堅持要讓賢,他向上級強烈推薦陳永貴擔任黨支部書記,組織上批准了。從此,陳永貴開始了長達20年的大寨黨支部書記一職,而大寨也在他的率領下,創造了全國農業生産的奇迹,成爲一面旗幟。

那時大寨擁有田地700多畝,跟分割成大大小小4800多塊,這樣導致很多耕地根本無法栽種農作物。要知道當時的大寨十年九旱,好年景無霜期也僅有5個月左右。陳永貴認爲要讓大寨村民有飯吃,還能交出公糧,就必須治理這4800多塊的耕地,使之盡可能連成一片。

周總理和陳永貴

陳永貴提出了十年治理目標,他再一次創造了奇迹。時任山西省委第一書記陶魯笳很早就注意到大寨,也多次到大寨考察,他對陳永貴創造的農業生産奇迹如數家珍。陶魯笳晚年在接受采訪時說:

“從1953年,陳永貴當了大隊支部書記以後,大寨的生産一年比一年好,因爲大寨是個窮地方,過去最好的年景,畝産糧食也就是個170來斤,陳永貴當了支部書記以後,畝産就700多斤了,那不得了,700多斤。”

隨著大寨知名度越來越大,黨中央也注意到陳永貴。另外,在三年自然災害奇迹,陳永貴代表大寨村民向組織上做出了“三不要、三不少”的決定:“不要國家救濟糧,不要國家物資,不要救濟款;向國家賣糧不少,當年社員的口糧不減少,社員收入不減少,上繳國家的統購糧不少。”

農業學大寨

要知道當時全國很多地方減産嚴重,陳永貴做出這樣的承諾,是需要巨大的勇氣。在這樣的背景下,大寨成爲山西省委樹立的典型,要求全省生下學習大寨村民的精神,而陳永貴當時被視爲大寨的靈魂人物。

1964年1月,陳永貴接到組織上的電報,讓他去北京向國務院領導彙報工作。當年1月19日,陳永貴來到人民大會堂,向全國代表就大寨農業生産進行了彙報,期間幾次被熱烈的掌聲打斷發言。

2月10日,《人民日報》刊登新華社記者的通訊報道《大寨之路》,並發表社論《用革命精神建設山區的好榜樣》,瞬間在全國引起轟動,毛主席也注意到這篇社論,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毛主席接見陳永貴

于是,在3月28日這天,毛主席乘坐的專列停靠在邯鄲火車站,期間他接見了山西省委第一書記陶魯笳,向他詳細了了解的大寨農業生産和陳永貴本人的具體情況。就是這是談話,改變了陳永貴的命運。

毛主席聽了陶魯笳的彙報後,感慨地說道:“我看大寨就是一面旗幟,你們學不學?農業要過關,沒有大寨那種精神不行哪!”同時,周總理也非常關注大寨情況,他派出農業部長去大寨進行了爲期20天的實地考察。

調查的結果顯示,陳永貴沒有誇大,大寨村民確實創造農業生産的奇迹。從此,“農業學大寨”的口號響徹全國,成爲全國農業生産的典型,陳永貴本人也成爲大寨的一面旗幟。1975年1月,陳永貴來到了人生的巅峰,被任命爲新一屆的國務院副總理。

大寨梯田

在陳永貴心目中,大寨有著無法取代的地位,所以他病危時一再要求要回到大寨。對于陳永貴的評價,當年新華社刊登的訃告中寫道:

“陳永貴同志曾經是全國著名勞動模範,多次受到縣、地區和省的獎勵。解放初期,他堅決聽黨的話,帶頭組織合作社,爲改變山區貧窮面貌,他積極帶領幹部、群衆,發揚愚公移山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爲促進山區農業生産建設,貢獻了自己畢生的力量。他這種敢于戰天鬥地的精神,曾經受到黨中央和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的高度贊揚和表彰。”

大寨

如今大寨已經是全國著名的旅遊景點,每當遊客來到這裏都會登上虎頭山看看,而陳永貴墓地依舊是鮮花不斷。

1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