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爲什麽越來越喜歡蘇轼?

讀書文史 2024-05-09 22:26:06

【未經授權,請勿搬運,需要開白請聯系後台】

文 | 讀書君

年少不讀蘇東坡,讀懂已是中年人。

在網上看到一句話“人到中年,就喜歡蘇東坡”,剛開始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深以爲然。可仔細一想,又感覺哪裏不對勁:喜歡蘇東坡,和年齡好像沒有什麽關系呢?

我們喜歡蘇東坡,不只是因爲他曠達樂觀、放浪形骸的可愛個性,更是因爲在詩、詞、文、書法、繪畫、政治……在每個領域,他幾乎都做到了極致。

這樣的能人,可以說已經很罕見了。

如果你也愛蘇東坡,這六個理由足夠了!

一、如果你想找一個偶像,蘇東坡值得你粉

如果要評選一個“國民偶像”,蘇東坡估計會以壓倒性優勢勝出。因爲放眼整個中國曆史,你很難找到第二個比他更“全能”的人。

論詩,他和黃庭堅並稱“蘇黃”,是宋代詩壇的傑出代表。

論文,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隨便一篇《赤壁賦》就傳唱千年。

論書法,他是“宋四家”之首(其余三人分別爲“ 黃庭堅、米芾和蔡襄”),一曲《寒食帖》被譽爲“天下第三行書”。

論繪畫,他的一幅《枯木怪石圖》,曆經千年滄桑流轉,仍讓人驚歎。

論政治,他政績卓著,在密州、徐州、 登州、杭州、湖州等地都做出過貢獻。

他甚至還懂軍事、醫藥、茶飲、美食、養生、醫藥等百工技藝和雜學,在每一項上都足以成爲大家。

如果你以爲他只是“百科全書式”的文人,那就太小看他了。他還是一個工程師(曾親自設計修建了“蘇堤”等)、一個美食家(他研究美食,用黃州豬肉制作了“東坡肉”等佳肴)、一個時尚博主(他引領了宋朝的“峨冠博帶”的士大夫穿戴風潮)、一個佛系生活家(他追求生活的閑適,即使被貶谪到惠州,也欣然寫下“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詩句)……

一個人,怎麽可以有如此旺盛的精力,在這麽多領域達到登峰造極的水平?

這只能歸功于他過人的才華和後天的努力。據說,蘇轼從小就很聰慧、很好學。他出生時,父親蘇洵已經27歲了,很不得志,因此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兩個兒子(蘇轼和蘇轍)身上,決心不惜一切教子成名。而蘇轼也非常勤奮好學,不僅精通各種經典古籍,而且才思敏捷、文采飛揚、形式新穎,以至于宋仁宗初見蘇轼、蘇轍的文章時,曾高興地對曹皇後說:“朕今日爲子孫得兩宰相矣。”

二、既然無法逃避人世間的苦難,那就學會去享受它

喜歡蘇轼,因爲他至情至性,活出了一個真“我”。

在很多人心目中,蘇轼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但真實的蘇轼也有牢騷滿腹、情緒崩潰的時候。在中年時期,蘇轼遭遇了“烏台詩案”,在牢房裏關了100多天,還被貶到黃州,充團練副使(一個無權無實的官職)。

在黃州那段時間,是他人生的低谷,也是他文學的巅峰。他的前後《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名作,都創作于那個時期。

面對人生的低谷,他也有“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的喟歎,但他卻像一個不倒翁,在每一次被現實擊倒之後,都能快速站起來,並微笑著面對一切。

被貶到更偏遠的惠州時,他也能發現美味——“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被貶到更更偏遠的海南儋州時,他依然保持樂觀的心態,並把這個蠻荒之地當成了自己的第二故鄉,寫下了那句“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的詩句。

很喜歡那句話:

羅曼·羅蘭曾說:“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生活的真相後還熱愛生活。”

人到中年,經曆半生的風雨飄零,認清生活的真相之後,我們依然要熱愛生活,這大概是蘇轼教給我們的最大的人生哲理。

三、人到中年,方知“朋友”兩個字的分量

喜歡蘇轼,因爲他非常重視情誼,無論是對親人、朋友,還是素不相識的陌生人,他都以一顆至誠之心相待。

蘇轼有個非常鐵的朋友叫陳季常。蘇轼在鳳翔東湖所題的“東湖”兩字,便是爲了紀念他和陳季常的友誼!蘇轼被貶時,陳季常也始終支持他,和他共渡難關。

不僅是對朋友,蘇轼對兄弟、子女也同樣有著真摯的感情。蘇轼、蘇轍兄弟一生手足情深,彼此唱和、彼此慰藉,他們的詩歌在文學史上也獨樹一幟;蘇轼的三個兒子也非常出色,在蘇轼死後,他們都遵照父親的遺囑,將其遺體運回了四川眉山老家安葬。

此外,蘇轼在杭州任太守時,也曾爲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比如修建蘇堤、疏浚西湖、建立公立醫院等,深受當地百姓的愛戴。當他被貶離杭時,全城百姓都出門爲他送行。

我們常說:“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而蘇轼卻用他的真誠和善良,贏得了無數人的友誼和尊重。

四、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中年危機”

喜歡蘇轼,還因爲他敢于直面人生的種種困境。

中年危機,是很多人都會遇到的問題。上有老、下有小,工作、生活、健康等各方面的壓力都很大,但蘇轼卻能在困境中保持樂觀的心態,找到生活的樂趣。

在黃州時,他窮得叮當響,但還是想方設法地研究美食,用黃州豬肉制作了“東坡肉”,還有“東坡豆腐”“東坡涼粉”“東坡魚”“東坡肘子”“東坡墨魚”“東坡酥”“東坡腿“等佳肴,不僅自己吃得津津有味,還分享給朋友吃。

在被貶到更偏遠的惠州時,他依然沒有放棄對生活的熱愛。他發現惠州的美好——“海山蔥茏氣佳哉”,品嘗惠州的荔枝——“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與鄰裏打成一片——“瘴雨過,海棠開,春色又添多少”。

蘇轼的一生,多次被貶,但他卻像一個“不倒翁”一樣,在每次被現實擊倒後,都能迅速站起來。他用他的樂觀和堅強,告訴我們:生活雖然充滿苦難,但只要我們敢于直面它、戰勝它,就能發現其中的美好。

五、有趣的靈魂萬裏挑一,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

喜歡蘇轼,更因爲他是一個有趣的人。

蘇轼不僅是一個文學家、書法家、政治家……他還是一個幽默風趣的人。

據說,蘇轼的臉比較長,而蘇小妹的額頭比較突出。有一次,蘇轼拿蘇小妹的額頭開玩笑,說:“未出堂前三五步,額頭先到畫堂前。”

蘇小妹聽了,也不甘示弱,反唇相譏道:“去年一點相思淚,至今未流到腮邊。”意思是說,蘇轼的臉太長了,去年留下的淚水,到現在都還沒流到腮邊呢!

像這樣有趣的段子,在蘇轼的一生中還有很多很多。

比如他和好友陳季常開玩笑說:“龍丘居士亦可憐,談空說有夜不眠。忽聞河東獅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成語“河東獅吼”的出處)

又比如他被貶惠州時,發現那裏的荔枝特別好吃,就寫詩調侃說:“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既表達了自己對荔枝的喜愛之情,也展現了他隨遇而安、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

一個有趣的人,無論身處何種境地,都能發現生活的美好和樂趣。這也許就是蘇轼最大的魅力所在吧!

六、生活很苦,但你要甜

最後一點喜歡蘇轼的理由,是因爲他教會了我們如何去面對生活的苦難。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每個人都有可能遭遇挫折和失敗,但關鍵在于我們如何去面對它。蘇轼的一生充滿了坎坷和磨難,但他卻始終保持著一顆樂觀向上的心。他用他的詩歌和行動告訴我們:生活雖然很苦,但我們要學會苦中作樂、以苦爲樂。

在黃州時,他窮困潦倒、食不果腹,卻依然能夠寫出《赤壁賦》這樣的千古名篇;在惠州時,他被貶谪到一個蠻荒之地,卻依然能夠發現那裏的美好和樂趣;在儋州時,他已經是一個年過花甲的老人了,但依然保持著對生活的熱愛和追求……

我們常說:“人生就像一杯茶,不會苦一輩子,但總會苦一陣子。”

蘇轼的一生就是最好的例證。他用他的樂觀和堅強告訴我們:

無論生活有多麽苦難和艱辛,只要我們敢于直面它、戰勝它、超越它,就能發現其中的美好和樂趣。這也許就是蘇轼最大的智慧所在吧!

人到中年,方知蘇轼的好。如果你也愛蘇東坡,不妨多讀讀他的詩歌和文章吧!

對此,你又怎麽看呢?歡迎留言分享,一起探討~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若侵權請聯系刪除。

喜歡就點個贊、轉發分享吧~更多優質內容,請持續關注@讀書文史。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