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女人有一特點,讓中原男子避之不及,即使長得再漂亮也不敢娶

曆來有些現實 2024-05-08 22:38:01

食色性也,男人對漂亮的異性感興趣是天性,對漂亮女人毫無抵抗力。

可凡事都有例外,在古代,中原男子對匈奴女人,哪怕是長得再漂亮的女人,也不敢感興趣。非但不感興趣,往往見了還退避三舍,就像小白兔躲避大灰狼那樣。

是匈奴屬于異族,讓中原男子産生心理障礙嗎?非也。

《辭海》上關于“異族”的定義是:不同的種族。具體來講,就是文化不同,居住地不同,語言、文字、生活習慣不同,外貌往往也有明顯區別。

東亞其他國家跟中國人一樣,都是黃皮膚、黑眼睛和黑頭發,使用的文字也類似,但是語言不同,基因也不同,居住地相隔千萬裏,所以他們對我們來說也算是異族。

匈奴算不算異族?

匈奴人多半是黃皮膚,黑頭發,僅僅根據這些外貌特征,還不能說他們就跟我們是同種族。

匈奴民族是遊牧民族,在世界分布很廣。他們的後代突厥人在歐洲有兩部分,一部分居住在高加索,一部分分布在中伏爾加河地區(今天的俄羅斯鞑靼自治共和國)。

由于朝代的更叠和曆史的變遷,中原人和北方遊牧民族進行融合,相互之間的基因開始高度重合。

所以說,匈奴人對我們來說不能算是毫不相幹的異族,大家的後裔融合在一起,都屬于中華民族。這不是簡單的推斷,而是有充分依據的。

在《史記·匈奴列傳》中,司馬遷老先生對此是這樣記載的:“匈奴,其先祖夏後氏之苗裔也,曰淳維。”

也就是說,漢族和匈奴人在遠古時期就是同一個人種,擁有一個共同的祖先,都屬于華夏一脈。

這就推翻了另外一種說法:現在北方漢人之所以有阿拉伯基因和阿爾泰基因,完全是遊牧民族征服之後,産生了混血導致的。

匈奴人雖然總體上跟漢人屬于同一個人種,有同一個祖先,但是有的匈奴人相貌與漢族人明顯不同。在曆史的變遷中,他們的命運不同,生活區域不同,導致了兩個民族還是有明顯差異的。

首先,兩個民族的生活方式不同,漢族以種地爲主,是農耕民族。匈奴以放牧爲主,是遊牧民族。

其次,漢民族有自己的文字,匈奴人則沒有。

根據司馬遷老先生《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匈奴“毋文書,以言語爲約束。”也就是說,最初的匈奴人他們是沒有文字的。

漢民族的語言是漢語,匈奴人不說漢話,他們有自己的語言,屬于阿爾泰語系,也有人說突厥語就來自匈奴話。

不管不怎麽說,因爲所處的環境不同,兩個民族的性格和習俗還是有明顯差異的。

農耕民族生活區域是固定的,生活方式就是地裏到家裏,最多幾裏路。

中原農耕民族住宅相對固定,沒有戰亂等外因的話是不會主動遷徙的,一輩子過著老婆孩子熱炕頭的生活。

因此,漢民族性格比較保守,有儲蓄意識,觀念也比較封閉,做事情中規中矩,思想受到了封建禮教的束縛,十分保守。

反觀遊牧民族,基本沒有固定住所,他們是馬背上的民族,走到哪住到哪,四海爲家。

匈奴人生活的草原一望無際,天地遼闊,這形成了他們無拘無束的豪放性格。草原上的女子,也熱情奔放,敢想敢做。不像中原女子那樣,一輩子圍著鍋台轉,大門不出,二門不邁。

在婚姻習俗上,兩個民族也大相徑庭。

中原民族講究君臣父子和人倫,父親跟兒媳有染會被人恥笑,兒子也不能跟母親輩分的亂來。否則的話,會受到輿論譴責,被唾沫星子淹死。

而匈奴人則不然,父親如果死了,兒子擦幹眼淚之後,會化悲痛爲力量,把繼母娶到屋裏,開始恩愛尋歡。若是哥哥不幸去世,弟弟也會毫不猶豫,把嫂子娶回家。

如果不這樣做,大家還會說你沒有擔當,不夠意思。——《史記·匈奴列傳》:“父死,妻其後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

在中原,女子在家聽父母,出嫁聽丈夫,丈夫死了,要服從兒子。

比如《女兒經》就告誡女性:父母罵,莫作聲,哥嫂前,請教訓……丈夫說,莫使性,慢開口,勿胡言……”總之,古代中原女子整天如履薄冰,戰戰兢兢,一輩子沒有出頭之日。

在匈奴,全然沒有這些說道,女子地位很高,不說跟男人平起平坐吧,一個個全都是女漢子。

她們真正可以撐起半邊天,不需要在男人跟前示弱。

講一個真實的故事,就不難看出匈奴女人是多麽強大。

漢武帝時期,有個著名的使者名叫張骞,奉命到西域去。使命是向那裏的小國表示,大漢願意跟大夥聯合起來,對付大家共同的敵人匈奴。

可是事不湊巧,當張骞經過河西走廊的時候,遇到了匈奴的騎兵。張骞一行被扣押,囚禁在匈奴的監獄。對方將他關了十年,張骞爭取機會逃脫,到了西域。

不過那裏的國王對大漢沒有信心,不願意跟匈奴作對。張骞無奈,只好返回。這次他擔心被抓,就改變了行軍路線。

不得不說,張骞的點兒太背,回來的時候竟然再次被匈奴騎兵撞見,成爲俘虜。

這次匈奴單于下了決心,一定要說服張骞,讓他放棄大漢國籍,爲匈奴服務。但是無論匈奴如何軟硬兼施,張骞依舊不改初心,表示自己絕不會背叛祖國,背叛漢武帝。

單于一計不成又生一計,決定采用美人計,軟化他的堅定立場。

匈奴人給了張骞一個漂亮姑娘,把二人關在屋裏,讓生米做成熟飯,然後拜堂成親。張骞雖然身材魁梧,奈何對方也身高馬大,力大無比,竟然被對方制服。

當時張骞只有25歲,在此之前在皇宮裏當侍衛,長得一表人才,是標准的帥哥加猛男。匈奴姑娘很快就喜歡上了張骞,而且日久生情,真正愛上了他。

有一天晚上,姑娘對張骞說:“我的猛男啊,你跟我說實話,你想不想回國?”

張骞思索了一下說:“我做夢都想。”

“既然如此,我想辦法幫助你逃走吧。”匈奴姑娘說。

張骞聽了之後並沒有激動,對逃跑不抱任何希望。他知道在茫茫戈壁中,沒有導航的年代,很容易迷失方向。而且沙漠裏水源奇缺,氣溫極高,還沒有食品,即使不迷路也難活著走出來。

看到張骞反應冷漠,沒有信心,匈奴妻子鼓勵說,一切包在我身上,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結果在匈奴妻子的幫助下,張骞戰勝了千難萬險,奇迹般脫險,返回到了祖國。

作爲一名女性,而且是匈奴女性,史書上對她不會太多篇幅進行描述,只有寥寥半句話——“骞與胡妻及堂邑父俱亡歸漢”。

張骞是漢人,對大漠地形根本不熟悉,想要成功逃脫,沒有妻子的協助是不可想象的。

由此可見,匈奴女人的手段十分了得。

在《史記·匈奴列傳》司馬遷就說過這樣的話:“壯者食肥美,老者食其余。貴壯健,賤老弱。”

意思是,在匈奴,人們不同情弱者。如果你是體弱的話,就不會有同等的權力,分肉的時候只會分給你最少最差的。這就要求女子個個風風火火,能騎馬射箭。如果跟中原女子那樣,說話燕語莺聲,走路不敢出聲,說話用手絹擋住嘴巴,要不了多久,便會被餓死。

也只有孔武有力的姑娘,匈奴小夥子才會喜歡,不然的話很可能會成爲剩女,無人問津。

情況放在中原,恰恰相反。如果一個女子走路大大咧咧,說話大呼小叫,會被認爲沒有教養。誰把這樣的女子娶回家,肯定會被弄得雞犬不甯。這哪裏是娶媳婦,分明是娶回個祖宗回家。要不了多久,非把父母給氣死不可。

別看張骞娶到了一位通情達理、敢愛敢恨的匈奴姑娘在前,可似乎後世的中原兒郎也沒有被這個榜樣帶偏,很少有主動與匈奴女子結爲秦晉之好的案例。

究其原因,還是因爲兩個民族的文化差異,匈奴女子的這種性格特質,導致了守舊的中原男子哪怕是打光棍,也不敢娶匈奴姑娘進門。即使她們長得再好看,也只能避而遠之。

不過,人的性格是會隨著環建改變而改變的,匈奴姑娘的這種草原奔放型性格,如果她們來到中原,時間長了,也未必不會入鄉隨俗,做出改變,秒變成知書達理的小可愛。

參考史料:《史記 匈奴傳》《漢書·張骞李廣利傳》《張骞傳》

26 阅读:15412
评论列表
  • 2024-05-20 02:05

    有啥不敢娶,給她洗個澡,漱個口,換上中原人的衣服,挺漂亮的,不就是糾結個長短問題嗎?

  • 2024-05-22 14:40

    關鍵是體的味道

  • 2024-05-10 07:11

    張骞第一次被匈奴扣押了十年,至第二次被俘虜扣押才二十五歲,也就是說張骞奉命出使西域時年僅十五歲,這真是自古英雄出少年啊!

  • 2024-05-10 02:45

    說了一大通廢話,不過也有新發現,原來二千年前張骞就知道沒有導航很難走出沙漠。

  • 2024-05-11 12:19

    不就是現在我們四川的婆娘嗎[笑著哭]

  • 2024-05-11 22:56

    匈奴會不會是蚩尤的後人

    封之歲月 回覆:
    那是苗族。
  • 2024-06-01 09:13

    我倒是認爲,我們的生活方式是錯誤的

  • 2024-05-09 00:23

    還是沒有說出來爲什麽不敢娶?

  • 2024-06-01 18:41

    匈奴是現在什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