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出獄地主寫信向王震求救,您359旅當年曾借我家1000擔糧

曆來有些現實 2024-05-04 23:33:57

1991年,時任國家副主席的王震將軍突然接到一封神秘特殊的“求救信”。

寫信的人是曾經的老部下馬興,開口就問:“您是否還記得,當年359旅在湖北借的1000擔糧食嗎?”

王震年紀大了,但記性還不錯,自然記得這件關乎部隊危亡的大事。

看完信,王震才知道,馬興是爲當年借給部隊糧食的地主兒子廖複初鳴不平,特意向他“求救”。

所謂“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王震當然不能坐視不理,于是很快回複了馬興的請求。

與此同時,這段關于部隊借糧的革命故事,也被更多人所知曉。

一、359旅遇困

1946年,蔣介石一聲令下,國民黨集結36萬兵力,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進犯中原解放區。

此時,解放區不過區區6萬人馬,敵衆我寡,武器裝備也處于劣勢,難以與國民黨部隊抗衡。

中原軍區副司令員王震作出決定,敵人來勢洶洶,咱們先避其鋒芒,于是命令各部隊不得硬拼,靈活應戰,巧妙利用地形與敵人周旋。

八路軍第120師第359旅是中原軍區主力旅之一,奉命在前線阻擊敵人進攻,掩護部隊撤退。

一個月下來,在時任359旅長郭鵬、政委王恩茂的指揮下,部隊接連在唐河、雙溝等地區打了幾個勝仗。

國民黨部隊不甘心失敗,調遣各地兵力“圍剿”,逐漸形成了合圍之勢,誓要我359旅付出慘重代價。

王震考慮到敵強我弱之態勢,命令359旅盡快向西突圍,朝陝甘甯邊區靠攏。

這天,部隊行至隨縣洛陽店一帶,天公不作美,竟然下起來鵝毛大雪,紛紛揚揚不停歇,導致行軍困難,只好就地休整。

旅長郭鵬有些著急上火,不停查看地圖,規劃路線,希望盡快趕路。

不料,後勤團長卻走進來報告:目前部隊所剩糧食不多了,如果不早點想辦法籌糧,可能撐不了多久。

郭鵬聽了,更加心急火燎,連忙派警衛員找來政委王恩茂商量,隨後又將此事報告了司令部。

晚上,旅部舉行了籌糧會議,大夥兒聚在一起討論,各抒己見,紛紛獻謀獻策,結果卻難以定奪。

如果去縣城買糧食的話,先不說大雪封路,一時半會,部隊也拿不出太多的資金出來。

更何況,國民黨部隊在縣城有重兵駐防,早封鎖了重要交通路口,就連糧食怎麽運回來都是個大問題。

如果找附近老鄉籌糧的話,部隊幾千人的口糧,可不是一個小數目,短時間恐怕難以籌夠。

假如籌糧動靜鬧得太大,一不小心走漏風聲,敵人趁此發起進攻,部隊疲于應戰,只會凶多吉少。

會後,郭鵬連忙向王震提議:“咱們人生地不熟,不如去找地方同志幫忙,看看他們有什麽好辦法。”

王震覺得這主意不錯,雖然不一定能解決問題,但總比沒有辦法好,自然同意了。

第二天,郭鵬趕緊派了情報員,找到鄂北行署專員李實同志,告知了部隊缺糧的困境以及相關情況。

卻沒想到,李實聽了,竟然略作思考後就一口答應下來,並當場拍胸脯跟情報員保證,一定會想辦法完成。

等人走後,李實仔細想想,發現心裏也沒底,坐著想了半天,也不知道該去哪裏借糧。

仗義相助

廖家是當地的大戶人家,早年靠承包經營石膏鹽礦發迹,經過三代人的不懈努力,如今名下有良田千頃,光是佃農租戶就有五千多人,家大業大,成爲當地最知名首富。

李實早聽過廖家的大名,不過以前與廖家人不認識,並未打過交道,所以心裏確實也沒底。現在部隊遭遇困境,李實也只能硬著頭皮,上門求“幫助”了。

畢竟聽說廖家在抗日戰爭時期,曾經多次暗中資助新四軍糧食,這說明廖家人比較開明大義,在大是大非的問題面前拎得很清楚。

這天,李實來到廖家寨,心情忐忑地敲開了廖家大門。

門開了,一個傲慢的家丁提著槍,出現在他面前,並用輕蔑的眼神上下打量著他。

李實陪著笑臉,簡要說明了自己的此次來意。家丁聽後,冷冷地回答道:“今天他們都有事出去了,不在家,你改天再來吧。”

李實急忙阻止關門,道:“這件事情挺急的,我先進去見見管家,先給他說下也行。”家丁皺了皺眉頭,還是把李實帶進了屋裏,並找來了管家。

管家叫人上了茶,聽了李實前來借糧的目的,表示真的不湊巧,主家廖友湘、廖複初父子倆都去城裏辦事去了,不知道何時才回來。

李實跟管家閑談了一會,知道他確實無能爲力,起身准備離開。

不料,李實還未走出大廳,廖家祖母毛氏老太太卻突然出現,並在後面叫出了他,隨機慷慨答應借糧的事情。

李實欣喜萬分,臉上卻不敢顯露,對毛氏說,可以等廖家父子回來,再登門拜訪商量。毛氏卻說這點事她可以做主,盡管放心,馬上吩咐管家帶著家丁,即刻去糧倉處理。

李實做夢也沒想到,事情會如此順利,忙不叠的感謝老太太,並立即按照慣例給廖家寫了借條。

等到一切准備妥當,廖家派出幾十名佃戶、家丁組成運糧隊,浩浩蕩蕩就准備出發了。

臨走前,李實把寫好的借條交給毛氏老太太,表示以後一定償還。毛氏接過來,看都沒看,把借條當場就撕毀了,表示廖家不缺這一千擔糧食,不必放在心上。

李實驚訝之余,心裏對老太太的魄力也是敬佩不已,再次感謝之後,領著運糧隊出發了。

當時國內形勢並不明朗,毛氏老太太這樣做,當然有她的小心思。說到底,廖家還不想選邊站,而是想兩邊“下注”,不願得罪任何一方。

所以這種情況下,這張“借條”就有些多余了,如果留在身邊,一不小心被國民黨知道了,或者查到了,那麽“通共”的罪名肯定就坐定了。

至于共産黨嘛,如果真的言而有信的話,有沒有借條證明,似乎都是那麽一回事。

但無論如何,廖家這一千擔糧食總歸送給了359旅,這無疑解了部隊的燃眉之急,讓戰士們順利在冰天雪地的環境裏度過了難關。

廖家求救

此後,359旅在解放戰爭中所向披靡,打得國民黨丟盔棄甲,但因爲種種原因,沒有再回湖北應城。

廖家的境況卻並不太好。當地國民黨政府腐敗無能,唯利是圖,早就盯上了廖家的石膏鹽礦。

等到解放戰爭爆發,他們索性再也不裝了,直接侵占了廖家鹽礦,並改編了駐守的所有礦警隊員。

廖家有苦說不出,忍受不了他們瘋狂的敲詐勒索,只能把鹽礦的開采經營權,以及礦警隊拱手相讓。

當然這些事情都是在廖家和國民黨政府之間進行,其他人不太知道,誤以爲廖家仍然在經營著鹽礦,這爲後來發生的事情埋下了禍根。

國民政府在解放戰爭期間,指使礦警隊員幹了不少壞事,比如抓拿農會幹部,中共地下黨員,破壞聯絡站等等之類,讓當地百姓恨之入骨。

1950年,廖複初成了整個廖家的主心骨,積極擁護國家政策,願意交出地産給農戶,但仍被人舉報。

盡管廖複初百般解釋,礦警隊早就不歸他管理,但無人相信他的說辭。于是,解放戰爭期間礦警隊所幹的壞事,最後全都算在了他的頭上。

當時嚴打時期,廖複初不出所料地锒铛入獄,結果被判了無期,並且立即執行,轉眼間就過去了40年。

廖家人考慮到以後很難在應城繼續生活下去,索性拖家帶口離開了家鄉,遷往武漢生活。

1990年,廖複初終于出獄了,發現外面的世界早已驚天巨變,而自己卻無法與家人團聚一堂。

原來,國家法律法規、地方政策等經過多次修改,廖複初的身份材料不知何時被注銷了,不幸成了黑戶。廖複初各種想辦法去找,卻怎麽也補不全,這樣一來,他根本無法在武漢與家人共同生活。

對此,廖複初多次申訴,但全都已失敗而告終,爲此苦惱不已。

有一次,他無意間在武漢期刊《春秋》上,看到一篇《我爲三五九旅籌軍糧》的紀實文章,頓時興奮不已。

因爲文章內容說的正是“當年359旅向他家借糧”的事情。廖複初立刻懷著激動的心情,給雜志編輯部的同志寫了一封信,請求告知這篇文章作者聯系方式。

根據文章後面的署名,由“李實口述,馬希良整理。”正是當年去廖家借糧的經手人李實同志。

很快,廖複初就收到了雜志編輯部的回信,結果被他們告知了一好一壞兩個消息。

壞消息是口述者李實同志,不幸一年前已經離世。而文章內容是他生前采訪記錄。好消息是整理記錄者馬希良同志,目前仍然在世,並隨信附上了馬同志的聯系地址。

事實上,馬希良也是359旅的一名戰士,原名叫馬興,因爲從小就喜歡舞文弄墨,從部隊複員地方後,仍筆耕不辍,有一次恰巧遇見李實同志,聊起部隊“借軍糧”的舊事,因而才有了《我爲359旅籌軍糧》的文章。

不久,廖複初就熱情洋溢的寫了一封信給馬希良,告知了自己的身份,以及這些年的窘境,希望馬希良能夠提供好的建議,或者出手幫助。

馬希良接到“求救信”,也沒想到一篇文章還能找到當事人,他本就是一個熱心腸的人,于是懷著負責任的工作態度,找到了廖複初家裏。

兩人友好的進行了會面,馬希良聽著廖複初的傾訴,看到當年“恩人”生活如此窘迫,心裏越來越難受,表示一定會竭盡全力,幫助廖複初脫離現在的處境。

臨走時,馬希良資助了廖複初100塊錢,並請他耐心等待消息,安慰他一切都會過去,未來生活會更好。

馬希良回家後,想來想去,還是決定給王震將軍寫一封“求救”信,而且爲了方便溝通,他故意用回了以前在359旅當兵時的名字:“馬興”。

王震看到部下來信和所附廖複初的信件後,積極響應,當即打通了湖北應城政府的電話,告訴了當年部隊借糧的事情,並要求對廖複初先生的身份重新審核。

不久,廖複初的重新恢複了身份,湖北應城市政府還在馬興等人的見證和監督下,按照相關制度條例,給予了廖複初同志一定的經濟補償。

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從始自終都秉持著當年的紀律,部隊絕不拿老百姓的物品,如果是借來的東西,只要確認是事實,絕不會故意抵賴,或者虧待他們。

正是無數這些看似尋常的紀律原則,才一步步鑄就了共産黨人如今的成就,才會獲得全國廣大人民群衆的信任和支持,未來才能夠創造更加偉大輝煌的事業。

參考資料:李實口述、馬希良記錄整理:《我爲359旅籌軍糧》

5 阅读:1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