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紅頂洋人”的真愛,是這片中華大地,和藝術文物!

璞因挲果 2024-05-11 09:31:29

在清朝,有一種別致的稱呼,叫“紅頂商人”。

在中國舊時,商人身份向來不高,然而但是若能愉快地與官方合作的話,那麽這類商人不管在商場,還是官場都可以遊刃有余地爲自己爭取更多的資源。而這類商人在清朝便被稱爲“官商”。當然,人們也會親切地叫他們“紅頂商人”。

所謂紅頂,便是清代官帽上那紅色頂戴,亦可視爲權勢的代表。在清代,“紅頂商人”的代表人物便是胡雪岩。

但是你可知道,在清末還有一位外國傳教士也被冠上“紅頂洋人”的稱呼,而他就是在19世紀90年代擔任清朝政府顧問,來自于美國的福開森。

這位出生于加拿大的美國人,在1887年帶著新婚夫人來到中國。准備以自己自己的一腔熱情將當時在美國基督教界流行的“社會福音”播撒在這塊神秘的東方大地上。

來到中國的福開森在南京邊傳教邊授課,他的業績得到了美國教會的肯定。于是,1888年在美以美會會督的建議下,福開森在南京設立了一所西式大學。大學以“融彙中西文化精神”爲宗旨,取名彙文書院。彙文書院算是中國最早的大學之一,在福開森的管理經營下,擴建爲金陵大學,也就是如今南京大學的前身之一。

1896年在洋務派大臣盛宣懷在督辦南洋公學(上海交通大學前身)時,邀福開森參與建校並擔任教務總長。而就是這次合作之後,福開森與清政府展開了緊密友好的合作,並被譽爲“紅頂洋人”。

在中國的這些年,福開森除了傳教辦學,作爲清政府的顧問外,他還有一項尤其熱衷的個人愛好,那就是收藏中國的文物和藝術品。他在中國數十年,除了會說一口流利的中國話外,更是精通國人的相處之道,了解中國的文化藝術史。在琉璃廠的各大古董店裏時常都會出現這位“洋大人”的身影。據說,他在琉璃廠的博韫齋還曾有這麽一段小故事……

1912年,剛開業不久的博韫齋果不其然就迎來了這位癡迷中國古董的“洋大人”福開森。那天他穿著一身長袍馬褂,腳踏千層底布鞋,乍一看活脫脫就是一位中國老大人的形象。

琉璃廠玩古玩的人大多都認得他,知道他素來大方,只要你的東西是正品,他從來不還價,更不會賒賬,所以古董商們都喜歡與他打交道。所以一見人來,博韫齋的經理楊伯衡連忙迎上前,躬身問候:“福大人好。”

福開森的客套也相當的接地氣:“買賣開張,我祝賀來遲,還請見諒。”一番寒暄後,便直接進入主題,楊伯衡取來一件郎窯牛血紅油錘瓶給福開森看。這瓶子那深豔的色澤如初凝的牛血一般猩紅入眼便是相當的大氣高貴。據傳這郎窯屬清代工藝最講究,難度最高的官窯,要出一件成品都是相當不易的,只是如今已失傳,使得其藏品在古玩界價位相當高。曾有民間俗語稱“家有郎紅,吃穿不愁。”

只是楊伯衡雖知這郎窯,卻不擅長鑒定,只是見福開森來了便將這看起來成色上好的瓶子推薦給人。

這福開森也是大氣,直接說“就聽你一句話,你說他是真的那麽我就買了。”

這楊伯衡其實也摸不太准,只不過既然開口了也不好說自己手上是假貨吧。于是略帶幾分心虛地說“我就看東西是真的才推薦給福大人,不知道您可相信我的眼力?”

那福開森連稱相信,讓楊伯衡報了個價,爽快地付錢帶走東西。

不料,一個月後楊伯衡被人叫到福開森家中,才知道那瓶子是赝品。被一番訓斥後,楊伯衡窩了一肚子火,退了錢,帶著東西回去了。

本以爲福開森再不回上博韫齋了,結果第二年博韫齋收了一堆宋鈞窯雞心杯。那杯子是宋鈞窯的貢品,入手小巧,器型完美,釉色美豔如飄蕩的彤雲。這消息一傳開,引得各方藏家都紛紛表示想入手這只小杯子。

得知消息的福開森又不計前嫌的親自上門,要看那宋鈞窯雞心杯。賞玩一番便開口詢價。只是折回楊伯衡卻不太想賣給他了,只是也不好得罪這位收藏界的人物。只好委婉說這杯子還需要進一步鑒定再出手,畢竟楊伯衡表示“不想再賣出赝品了。”這話在福開森聽來略顯尴尬了些,便也不再多說什麽了。

福開森前腳剛走,隨後翰林學士京師大學監督袁勵准就來了。這位大學士也是書法文物收藏界的名人了,尤其對宋元名器相當有眼力。袁老一見那對雞心杯就愛不釋手。得知福開森剛走就遺憾道“福開森是給美國博物館買古玩,他們不差錢,我可競爭不過他們啊。”

不料楊伯衡卻說“他錢再多我也不賣,您老如果喜歡就拿去吧。”于是,袁勵准以4000銀元收下了那雞心杯。如今,那對雞心杯依舊安然立在天津博物館。

其實這故事一方面說明了福開森對中國文物的喜愛,另一方面也表現了國人對他的戒備之心。

如今流落在國外的大量中國文物中,雖然有不少是在戰爭時期被列強掠奪出國的,其實還有一大部分是經由當年來中國的洋人之手,花錢買下的。這也足以證明中華數千年的文化的魅力。

其實關于福開森小約還是有必要澄清一番。福開森在中國數十年雖然爲美國博物館收購了不少珍貴的藏品。但是在福開森離開中國前,他卻將自己的大量藏品無償的捐贈給了他創辦的彙文書院,也就是如今的南京大學。而今福開森捐贈的藏品被保存在故宮博物院和南京大學博物館中,其中許多的藏品都具有相當高的價值。他還參與了故宮博物院的建立,並成爲文物鑒定委員會中唯一一名洋委員。

可見,在中國生活奮鬥了60年,福開森的心早已融入了這片東方神秘的大地上了。而對于中古文物,他付出的是無私的真愛。這樣的“紅頂洋人”,必須紅!

由此可見,中華文化的同化能力,我們一定要有充分的自信,這是中華民族的核心競爭力,也是中華民族傳承的瑰寶。

1 阅读:6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