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離「搖滾精神」,音樂節分區售票只是開始

驚蟄研究所 2024-04-22 21:32:35

‍‍

作者|夏夏

盡管炎熱的夏天還沒到來,一場場音樂節卻像雨後春筍般在全國各地迅速湧現,試圖填滿年輕人的每一個周末。

根據不完全統計,今年1至5月已經官宣的音樂節超過上百場,而這些音樂節所在的城市多集中在二線、三線城市。相比于去年“爲了一場音樂節奔赴一座城”,今年的音樂節幾乎開到了樂迷的家門口。

音樂節遍地開花的同時,樂迷們的體驗感卻逐漸下降。雷同的演出陣容、不斷攀升的票價,還有越來越令人感到“迷惑”的音樂節分區,都在削弱樂迷們的消費體驗和購票欲望。當崇尚“自由平等”的樂迷被門票上的“ABCD”劃分到不同的欄杆之間,音樂節似乎已然背離他們心中的“搖滾精神”,這樣的地方還會是樂迷的烏托邦嗎?

日漸“魔幻”的音樂節分區

近年來,音樂節的地域範圍不再局限于一二線城市,而是逐漸覆蓋三、四線城市甚至是縣城。《2020-2024年中國音樂節市場發展研究報告》顯示,在2023年舉辦的560場音樂節中,在一線及新一線城市舉辦的占比約四成,其余六成均是在二線及以下城市舉辦的。

盡管音樂節變得越來越貼近大衆,但樂迷們卻紛紛抱怨他們與音樂節舞台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而這種不滿主要源于分區售票。

據驚蟄研究所觀察,從去年開始,越來越多的音樂節在預售門票時采用了分區售賣的方式。例如根據功能劃分,把整個觀看區域分隔成觀衆區、休息區和露營區等。更常見也最受樂迷诟病的分區方式,則是按照距離舞台的遠近、對應不同票價進行分區。

去年夏天,上海春浪音樂節采用了分區售票的方式,但因爲分區設置不合理,引發了不少爭議,甚至一度登上微博熱搜。從實際分區情況來看,上海春浪音樂節把觀衆區分成了7個區域,其中最靠近舞台、“視野”最好的A、B區票價爲598元,而位于A、B後排,距離舞台更遠的C、D區票價同樣爲598元。此外,位于觀衆區兩側的E、F區,比C、D區更靠近舞台票價卻低了50元,而距離舞台最遠的普通區,僅比C、D區便宜100元。

不只是定價的合理性受到質疑,音樂節在分區售票後,也影響了一部分觀衆的觀看體驗。

今年一月,大理蒲公英音樂節引起了樂迷的吐槽。他們抱怨VIP區留出的範圍非常大,而普票區距離舞台過遠,只能依賴大屏幕觀看。有網友發帖稱“VIP區和普通區隔了有一個銀河的距離,即使全部人進去都填不滿這個VIP區”。

圖片來源:小紅書網友截圖

據了解,該音樂節單日早鳥票爲259元,預售票爲359元,正價票爲459元,VIP票爲559元。普票區樂迷花了三四百的票價,卻只能遠遠觀看屏幕上的演出。另外,音樂節現場還挂著顯眼的提示“普通區升級VIP區加200元”,這也難怪樂迷們紛紛指責主辦方“吃相太難看”。

圖片來源:小紅書網友截圖

在後續的媒體報道中,大理蒲公英音樂節的主辦方表示,樂迷反映的舞台距離問題是出于“人流量管控”等安全因素考慮,區域大小的劃分則是以門票銷售情況爲依據,後來現場也調整過舞台距離,而花200元從普通區升級到VIP,則是明碼標價的市場行爲。

盡管樂迷對音樂節的分區售票行爲已經怨聲載道,卻絲毫沒能阻止主辦方將分區售票玩出新花樣。今年3月30至31日,摩登天空旗下的Hip-Hop音樂節M_DSK在廣州舉辦。活動現場除了將A區和B區分別劃分爲左右兩個區外,C區和D區又再各自分裂出了四個小分區。有網友評論道:“廣州只有11個區,而這個音樂節居然有12個區”。

參加了廣州M_DSK音樂節的樂迷魚丸告訴驚蟄研究所,“我可以接受音樂節有位置分區,但像M_DSK音樂節那樣子的,感覺分得不太合理:A區雖然賣得貴,但是位置並沒有很好,除了靠中間的那一部分,左右兩邊離舞台都有點距離的,感覺中間那塊屏幕都看不全。”

圖片來源:受訪者攝

顯然,樂迷們的真實需求,在主辦方精心計劃的現場分區和階梯票價裏,已經逐漸“迷失”。

音樂節上的“高貴”VIP

從去年開始,像演唱會一般分區售票的音樂節越來越多,以至于有網友感慨道“2024年,還有沒有不分區售票的音樂節”。

事實上,音樂節分區售票由來已久。在分區售票之前,大部分音樂節也會設置VIP票和普通票兩類票檔。VIP票的價格通常會比普通票貴上一兩百,但是會附帶單獨檢票、提前進場、周邊禮包、專用休息區等專屬福利。例如草莓音樂節自2018年至今,一直都有推出享有VIP特權福利的Pro票。

除了VIP專屬權益,有些音樂節還會劃定前排VIP觀演區,但大部分音樂節依舊按照先到先得的原則,允許觀衆搶占舞台前排位置。這個時候的音樂節,即便設置了前排VIP觀演區,也只占整體觀演區域的很小一部分,觀演區域的整體是自由流動的,並未對樂迷的音樂節體驗和互動産生限制或影響。

真正開啓音樂節分區的是2020年的上海草莓音樂節。當時爲了滿足防疫要求,首創將觀演區按照舞台遠近距離,分爲Pro區、限流區、開放區三個區域,其中Pro區和限流區依照防疫標准限定人數。而這一舉措當時也引發了質疑,有樂迷指出,如果是出于防疫的目標進行分區售票,理應按照人群密度平均劃分場地,但實際卻是要按照舞台遠近來分區,而且離舞台越近,票價越高。

圖片來源:小紅書網友截圖

如果把保障音樂節現場安全的說法放在一邊,另一個執行分區售票的理由,就只有商業目的。從事音樂節策劃的謎鹿向驚蟄研究所透露,“音樂節分區售票,大部分原因是爲了多賺錢,還有一部分原因是當地政策要求,比如要求每平方範圍內要控制人員密度量等,所以設置分區。”

“不過,去年很多音樂節分區售票都是爲了漲價。一場音樂節的報批人數大約在1.5萬人-3萬人,人數太少就不太能賺錢了。按照實際到場率或者說實際售票數大概是65%-80%計算,通常會放出來2000張左右的前排作爲VIP票來增加收入。”

此外,謎鹿覺得音樂節參與受衆的變化也是重要因素之一。“VIP票其實也有點像愛豆見面會的前排票,因爲現在愛豆上音樂節也越來越多,有消費能力的粉絲加入,開VIP票也賣得動。”

星稻田音樂節制作人king告訴驚蟄研究所,音樂節分區售票的確有安全方面的考慮,而且不同地區還會有公共安全行業標准要求,很多主辦方也很無奈,只能遵照當地部門的要求。

另外,根據他的觀察,現在的樂迷也有著不一樣的需求,“有些樂迷喜歡追星,想要站在前排,但是不分區的話,有可能出來上個廁所,原先的位置就沒了,所以他們想要有VIP的分區;也有一些樂迷喜歡享受氛圍,在哪個位置都可以;也有樂迷不喜歡一整天都待在同一個位置,想要出入自由。但是作爲主辦方,真的很難全方位地滿足所有人的需求”。

圖片來源:受訪者攝

近年來,音樂節逐漸從小衆走向大衆,走進了主流的視線之中。參與音樂節的受衆群體也不再局限于搖滾音樂的粉絲,還有嘻哈文化愛好者、流行音樂明星的粉絲等多元群體。而黏度更高的粉絲群體也更願意付費購買VIP票,以便享受到前排觀看演出的特權。

作爲一名資深的音樂行業從業者,小紅書用戶“活著就是折騰”告訴驚蟄研究所,音樂節分區售票,主要是爲了收回一部分成本;另外,VIP分區也滿足了樂迷想要方便追星和享受現場的需求,“現在是短視頻時代,誰都想近距離拍攝,然後上傳。”在他看來,音樂節的觀衆也變了,以前70%以上是去看現場表演的,現在半數以上只是對音樂節這個新鮮“場景”感興趣。

被“魔改”的音樂節

在線下演出領域,分區從來都不是一個問題,例如在演唱會中,根據內場和看台位置的不同,設定不同的票價檔位並進行售票已經成爲一種規範化的行業慣例。爲什麽音樂節開始分區售票,就引起了人們的排斥和爭議?原因就在于高速增長的市場需求以及主辦方對商業規模的追求,讓音樂節的特殊定位和用戶價值産生了偏移。

區別于專場演唱會,音樂節一開始就是一個爲樂迷與樂隊提供雙向的價值的舞台。樂迷們只需要花費很低的票價,就可以聚到一起聽“不知名”的小衆樂隊表演,在現場感受各種風格的音樂帶來的震撼,樂隊也通過一次次現場演出,在得到鍛煉的同時提升了自己的知名度。草莓、迷笛等國內知名音樂節廠牌,在早期都經曆過這樣一個發展階段。

然而,現在的音樂節卻越來越像演唱會,並且在實際體驗上還造成了與成本不對等的情況。

近兩年,音樂節的門票價格一路水漲船高,個別演出的VIP門票甚至達到了普通票價格的兩倍,而普通票也早已達到了明星專場演唱會的水平。小鹿角智庫發布的數據報告顯示,2023年,音樂節的單日正價票主要集中在300元-800元之間,而VIP票則在600-1400元之間。

00後樂迷沖田告訴驚蟄研究所,“我覺得分區之後沒有以前的音樂節好玩了,現在一張單日票的價格,能買以前的三天套票。而買VIP票,相當于花七八百去看一場拼盤演唱會,整體的體驗絕對是不值的。VIP除了可以不用排隊直接前排觀演,以及有免費的暢飲之外,實際體驗感覺還是血虧的。”

圖片來源:受訪者攝

樂迷Barry也向驚蟄研究所吐槽了音樂節越來越混亂的問題,他表示“音樂節分區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實際管理很難操作。有的人明明不是這個區的票都能混進來,有的人買了這個區的票卻被限流不讓進。人流量太大的時候,又根本沒有方法一一驗證入場。現在也有VIP票,可以有專屬廁所之類的權益,但結果實際操作上卻幾乎沒有享受得到。”

一路上漲的價格和一再拉胯的服務體驗,讓音樂節正在失去樂迷眼中的“烏托邦”濾鏡。在鏡LIVE主理人程程看來,“時下的年輕人想要逃離都市職場,選擇用音樂釋放自己壓抑的心理,但是分區的做法可能會讓他們覺得自己被區別對待,心理上會覺得不平衡;作爲一個樂迷,來音樂節是爲了放松的,體驗感不好不就是給自己添堵。另外,分區售票也不一定能提升收入,也有可能會出現VIP票賣不動,普通區沒人買的情況”。

例如在廣州M_DSK音樂節售票期間,最靠近舞台的A區和後排價格較低的C區、D區是最先售罄的,而B區一直保持著可售狀態。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在于B區與A區的票價僅相差100元。相對而言,A區票更具備性價比,B區則顯得較爲雞肋。

實際上,即便是因爲分區售票被樂迷質疑圈錢,仍然有大量音樂節是虧錢的。謎鹿告訴驚蟄研究所,去年超過一半的音樂節都是賠錢,而各種音樂節的主辦方一直都承受著很大的盈利壓力。

自從線下演出市場迎來強勢複蘇,音樂節、演唱會的各類成本就在不斷上漲,而藝人作爲影響音樂節售票情況的核心因素,也因爲需求太多不斷上漲演出秀費。驚蟄研究所通過公開渠道查詢到,二手玫瑰樂隊、說唱歌手周延(Gai)的出場費報價已經達到150萬,而網絡信息顯示,近期爆火的回春丹樂隊出場費也達到70萬左右。

星稻田音樂節制作人king告訴驚蟄研究所,過去一年,有的藝人出場費漲了一倍以上。“過去音樂節,300萬元-400萬元的出場費預算,就可以請到很強的演出陣容,而現在一個頂流藝人的出場費就要300萬元-400萬元。純樂隊的音樂節更加不好賣票,所以音樂節現在都變味了。”

爲了攤平成本、增加營收,一些音樂節也在現場增設娛樂項目供樂迷體驗,而這部分“增值服務”得到了一部分年輕樂迷的喜愛。Mover樂隊吉他手丁丁說:“因爲國內很多音樂節實際上只有看舞台演出這件事比較重要,那麽對于有錢買前排觀看演出的人來說,體驗感就挺好的,但對于後面看的人來說,體驗感肯定是差的。但如果是換做一些別的類型的音樂節,像以前的簡單生活節、成都春遊音樂節,除了舞台上的演出之外還有其他可以進行的娛樂方式或者玩法,那就有沒有分區都還好”。

在丁丁看來,音樂節也可以不只有音樂。對于時下一些年輕人來說,他們可能不關心音樂節台上的演出者是誰,而是當做生活方式的一種來參與音樂節,就像成都春遊音樂節那樣就是很舒服的,類似生活節一樣。

圖片來源:公衆號“梵木聖山文創園”

對于傳統樂迷來說,音樂節的吸引力主要體現在演出陣容和演出氣氛;但對于新生代的年輕樂迷來說,社交互動、追星體驗,以及氛圍場景都同等重要。

多元的用戶構成,爲音樂節的主辦方們提供了豐富的目標群體。然而,如何爲不同類型的觀衆和音樂愛好者提供更加優質的消費體驗,也成爲音樂節商業化路徑上最爲關鍵的環節之一。

星稻田音樂節制作人king告訴驚蟄研究所,“我個人很喜歡音樂節,因爲這是一個能夠讓樂迷和音樂人享受現場的一個很好的平台,但市場就是市場,有時候不能只是自己喜歡就能爲所欲爲,對消費者盡責才是最好的質量保障,最近音樂節行業也進入洗牌期了,也許往後的觀衆都只會挑選好的音樂節品牌來觀看了。”

*文中魚丸、謎鹿、沖田、Barry、程程、king、丁丁均爲化名

0 阅读:0

驚蟄研究所

簡介:探索發現新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