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熱播電影《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我才理解兒子的分離焦慮

遇見小媛 2024-04-12 16:47:17

前些天,我帶兒子去看了宮崎駿的電影《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

從電影院出來後,我直搖頭說太難懂,孩子卻十分認真地問出這樣一個問題:

“媽媽,你會離開我嗎?”

聽兒子突然談及離別的話題,我很是吃驚,便問他怎麽了。

他說,看完影片後,覺得自己比不上裏面的男孩真人。

不夠勇敢,不敢主動,還很黏人,要是以後離家上了初中,可能還會哭鼻子。

兒子如是形容自己,讓我不知所措。

想起平時對他的教育,我都會說:

“不論什麽時候,只要你需要,媽媽就會一直在。”

但這次兒子怯怯的樣子,讓我發現:他有著強烈的依戀心理,害怕分離。

也許,我的教育方式錯了。

但面對這樣孩子的分離焦慮,父母又該怎麽辦呢?

1.中式父母的困局:成也象牙塔,敗也象牙塔

最近,朋友文文和我抱怨,剛上小學的兒子已經請假一周,還不想去上學。

問及原因,孩子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很是令人頭疼。

我安慰她別太著急,育兒如養花。

但一番交談下來,我才發現:孩子依賴文文,幾乎寸步不離,而文文也對兒子的衣食住行,一手包攬。

仔細想想,這又何嘗不是限制了孩子的獨立發展呢?

類似朋友遇到的親子困境,其實在家庭教育中很常見。

只是,不少父母會覺得,“分離焦慮”只發生在嬰幼兒時期。

但事實上,這般“難舍難分的感情大戲”在孩子成長的各個階段,都可能上演。

浙大兒院的一位醫生,就曾分享過一個案例。

9歲的女孩小夢被媽媽帶到心理科就診,厭學情緒十分顯著:

半年沒去學校,一上課就惡心;在校和老師、同學相處也和諧,就是不願上學。

這樣的症狀,自小夢上幼兒園開始,一直持續到三年級下學期。

等到腹痛等軀體化症狀出現,才被媽媽帶去看心理醫生。

當時到了診室,小夢一直躲在身後,直到進入單獨完成心理測試的環節,還局促地抓緊媽媽的手。

見此情形,她的媽媽如是說:

“孩子從小就這麽粘著我。現在她不上學,但我要去上班,每天還要給我打6、7個電話。有些時候被她弄得很煩。”

醫生聽後,結合心理測試給出的診斷結果是:

分離焦慮。

給出的解釋也不複雜,因爲孩子對父母依賴性過強,所以養成了膽怯、害羞的性子,只要與父母分開,就會內心不安。

所以有人問:如何面對孩子的厭學情緒?

其實問題不一定就出現在“厭學”上面,也許父母更應該關注孩子的“情緒”。

2.孩子的分離焦慮,也是父母的分離焦慮

孩子抗拒上學,往往會有這樣的具體表現:

一邊說著作業沒做完怕被罵,一邊想著離家就不能當父母的小寶貝了,心理落差還挺大。

因此有人說,孩子被父母照顧得面面俱到,一到分離就會失去安全感。

但事實是:每每這時,養育者的內心也很崩潰。

我之前看到過一位媽媽,送孩子去寄宿學校後,回來就在朋友圈發了條動態:

“一手帶大的女兒突然就上初中了,一時難以適應,還不能和家人說,怕被說矯情。”

所以你看,親子間形影不離,養育者同樣會被分離焦慮困擾。

網友@開心的橙子 ,就有過同樣的經曆。

她是一名6歲孩子的媽媽,孩子上小學後,開了一家店。

此前,因爲一直全心照顧女兒,和伴侶的共同話題越來越少,才不得不犧牲親子時光,追求事業上的成功。

可爲了保證“創業”順利,她從早忙到晚,完全顧不上陪伴孩子,直到女兒有一天和她說:

“媽媽,我感覺你不愛我了!你眼裏只有工作!”

她瞬間沉默,但又極力壓制內心的恐慌,總覺得不應在孩子面前展現脆弱的一面。

可她又擔心女兒離她越來越遠。

這才有了不少寶媽奶爸關心那個“時代難題”:職場人士,該如何平衡家庭與工作?

我們一直急著想要答案,卻忽略了問題本質:

兩者很難同時做到完美,想要育兒還養家會焦慮,只是因爲成年人有了情緒,不能像孩子那樣哭鬧。

所以再看分離焦慮,我們可以理解成:孩子依賴父母,父母也依戀孩子的依賴;孩子的焦慮,也是父母的焦慮。

就像《三十而已》中顧佳說的:“之前的那個我已經死了,活下來的是寶寶的媽媽。”

凡是親子問題,不僅需要孩子改變,父母的改變也尤爲關鍵。

3.讀懂孩子的情緒,勝過萬千說教

這裏,再講一個故事。

有關梁思成和林徽因,卻無關他們令人欽羨的婚姻,而是倆人的育兒觀。

那時,小倆口事業繁忙,時常要爲測繪古建築外出,家中的孩子同樣會有分離焦慮。

比如,女兒沒安頓好,就會鬧情緒。

但夫妻倆,沒有責怪孩子不懂事,耍小性子,而是妥善安排孩子跟著大姑去度假;林徽因還會根據孩子的認知水平,給女兒寫信“彙報”行程。

平日裏,也不會忽略兒女的感受,譬如:

梁思成會耐心傾聽孩子感受,林徽因則與他們平等地說笑打趣。

親子之間聚少離多,夫妻倆也從未停止和子女的思想交流。

所以梁再冰在回憶時說:

“最讓孩子受教的是看父母怎麽做,而不只是聽他們怎麽說。”

誠然,這種教育方式放到而今來看,也值得借鑒。

我們總以爲孩子突如其來的哭鬧,害怕分離,就是無理取鬧,卻沒覺察到那也許是他們渴望被關注的信號。

所以,該如何消除孩子對分離的焦慮呢?這裏有3個方法,分享給大家。

1.要傾聽,而不是選聽

孩子小,表達想法時會很零碎。

比如一番交談下來,關鍵信息就幾句,更多的還是廢話,沒有重點。

那作爲成年人,父母這時可以多點耐心。

不要只選擇感興趣的了解,多聽聽孩子口中的“廢話”,也許裏面藏著他們最真實的想法。

拒絕敷衍的選聽,才會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在意與安撫。

2.要詢問,而不是質問

孩子厭學,或者很難獨立完成一件事時,父母先別急著立馬下定論,覺得孩子在胡鬧。

完全可以很自然地詢問。

譬如,可以這樣說:“這些天和同學們相處愉快嗎?在學校有沒有遇到什麽新鮮事?”

“一個人完成任務有什麽困難嗎?”

而不是:

“怎麽就你不想去上學?”

“都這麽大了還不能獨立解決問題?”

很多時候,詢問比盤問要重要很多。

3.要溝通,而不是說教

溝通是平等交流,說教則是單方面灌輸。

于孩子而言,大道理聽多了,只會愈加躁動。

青春期的孩子,更注重心理感受,而不是單向訓話。

我看到過一個“習慣性模糊聽覺”的概念,意指長期反複聽父母唠叨的話,就會出現“明明在聽,卻根本聽不進去”的現象。

學會用尊重孩子的方式交流,溝通效果更明顯。

4

龍應台說:“父母與子女,只不過是一場漸行漸遠的分離。”

在此過程中,父母可以適時地退出,還以孩子獨立的成長空間。

就像《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裏的這一幕:

媽媽知道未來要和兒子分離,但還是堅定地選擇了短暫的人生,告訴孩子:

“我要做你的媽媽。很好不是嗎?能有你這樣的孩子。”

是啊,親子一場本就是幸運,如果孩子害怕分離,請多鼓勵、給他們勇氣。

對此,我對開頭兒子提出的問題,也有了答案:

“我會離開你,但對你的愛不會。”

與天下父母共勉!

0 阅读:19

遇見小媛

簡介:不一樣的城市,我將用文字陪伴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