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和防暴隊》看了,燃在槍戰和打鬥,其余的慢慢聊

遇見小媛 2024-05-02 21:46:22

五一那天,去看了《維和防暴隊》,不久前就已經在貓眼點擊“想看”了。

要我總結一下影片情節就是:

一場屠殺,已經抓住了凶手,但是凶手卻不承認。于是維和隊就協助當地警方,保護幸存人質,指證凶手。

故事不難理解,高潮部分應該就是與暴徒展開槍戰那裏。

可能,影片想要表達的還有更深層的寓意,但這類影片看得少,也不知道怎麽深挖。

只能說,是一種新觀感吧。

1.屠殺在展開,凶手拒不承認

故事背景地,是在非洲某國。

主要的維和任務源自一場制造暴亂的頭目阿米爾對平民的一場屠殺,屠殺對象是一個村子的族人。

當維和隊經過屠殺片區時,屍體遍地,看了讓人心顫。

而另一邊,阿米爾剛被押著走出法庭,對著記者的鏡頭說自己是無辜的,還提到了因膚色問題,引起的種族歧視。

就是說:他覺得沒有證據,誰都不能把他怎樣。

膽子這麽大,主要是背後還有推手,以爲能把他撈出來。

但是呢,維和隊到達當地後,他這個想法就全落空了。

因爲,在屠殺中活下來的幾個幸存者,被維和隊找到,保護了起來。

只要證人還在,就能把阿米爾送上國際法庭,整個電影的脈絡,差不多也是圍繞這一點展開的。

就是在抓證人、保護證人、護送證人的一系列過程中,展現了維和隊的硬實力和不分國界的擔當與使命。

其實,主題還挺大的,但感覺沒有拍好。

就是在和其他維和隊的負責人溝通交流時,都有一種暴徒都拿著槍指著你的頭了,那邊還要你再等等。

只能說,規則定得太死,連保命時刻,都無法果斷選擇,其實挺讓人費解的。

2.從懷疑到信任,在看得見的行動中達成

維和隊最初到達當地時,就在巡邏的過程中,遇到了暴徒。

但因爲一名小男孩被槍擊中,當場死亡。

當地平民,也顧不上真相如何,就說維和隊開槍沙人了。

于是,混亂之中,一群平民開始圍毆維和隊員,王一博扮演的楊震則離隊去追暴徒了。

巡邏現場,一片混亂。

向指揮部請示時,外國友人說,不要開槍不要開槍,在我們支援趕到之前,面對平民的群毆不能輕舉妄動。

最後,隊員說:再不還手,就要被打死了。

這個時候,隊長才指揮隊員,發催淚彈,避免事態越演越烈。

另一邊,楊震追到作爲狙擊手的暴徒後,因爲到了別人的領地,不好拿槍繼續追,只是用槍打掉了暴徒一截手指,算是回應對方的挑釁。

這個時期,算是當地人對維和隊十分不信任的時期,總覺得維和隊是外人,心懷不軌。

有一名當地警察,還對維和隊的到來,表示警惕。

但後面,看到維和隊冒險救出了幸存者,還給當地修整環境,給孩子們上課,給當地人分發物資。

當地人,才慢慢接受外來的維和隊,並對他們表示感激。

我想,果然是看得見的行動,才能改變一衆態度。

同時也覺得,如果不說這部電影,維和隊的實力真是強悍。

這幾天也看到過一篇文章,裏面寫的是,現實中的維和隊,考核標准十分嚴格。

要有七年的相關經驗,除了身體素質過硬外,還得熟練運用外語。尤其是到了真正的維和環境,調節也惡劣。

脫襪子都得泡在水裏才行,因爲不這樣,一脫皮也會扯下來。

所以,影視劇對現實還是有差距吧,現實只會有過之無不及。

3.關鍵時刻,還是要效率高一點

還有感受最深的一點就是,關鍵時候,還是自己人效率更高。

維和隊在請求支援的時候,國際指揮的,我也不知道該叫什麽,反正就是請示、等批准,那邊現場都人命關天了,還在拿著呼叫機說再等等,快了快了。

當然,在一個組織內,肯定是要按流程來的。

但好在我看電影拍的是,最後還是中國維和隊自己先趕到吧。

就像阿米爾派下屬綁架平民,想和維和隊做交易時。

當時情況緊急,指揮部那裏卻說任務終止,擔心綁匪撕票。

但是,維和隊爲了解救人質,還是擅自行動了。

尤其是看到人質身上還綁著炸彈時,也沒有請示,直接就拆彈了,毫秒之間,就防止了一場爆炸事件發生。

可就因爲這,還被國際成員批評了。

說不按規矩行事,說拆彈要請示,卻絲毫不顧及當時炸彈爆炸只有十秒了。

反正就是覺得:

規矩是死的,隨機應變還是挺重要的。

關鍵時刻掉鏈子的,也許不是人,而是各種冷冰冰的條條框框。

說到這裏,就是這麽多了。

要不要去看,還是看個人喜好,有人說,想看維和行動的,去看《藍色防線》,也許更不會讓人失望。

2 阅读:18

遇見小媛

簡介:不一樣的城市,我將用文字陪伴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