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上那麽多漢家公主和親,有沒有胡人公主和親中原王朝?

俇攘 2024-05-11 20:52:18

自古以來,胡人與中原之間的和親政策一直是鞏固兩國關系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曆史長河中,有許多胡人公主選擇了與中原王朝和親,她們不僅爲兩國之間的和平穩定作出了貢獻,同時也促進了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和親政策是從西漢時期開始的,西漢初年,當劉邦以絕對優勢大破項羽之後,迅速完成了天下統一。當時驕傲的劉邦自以爲天下無敵了,所以在接收到北地叛亂匈奴南下之後,果斷組織33萬大軍北上和匈奴主力決一死戰。輕敵的劉邦一路孤軍深入,完全不把匈奴冒頓單于當人看。結果自然是爲自己的輕敵買單,孤軍深入的劉邦對于排兵布陣並不精通,在白登山被數十萬匈奴騎兵圍困,好在當時勤王大軍聲勢較大,再加上陳平等人的謀劃以及給出的利益,成功打動了匈奴單于,將劉邦解救了出來。

白登山之圍

自此之後,劉邦再也沒有北上剿平匈奴的心思,但是也忍不下這口氣,于是就想用時間來換取未來。當時漢朝的國策就是,先穩住匈奴,然後卯足了勁發展生産,與民休養生息,恢複人口和經濟,提升國家的綜合實力,等真正具備碾壓匈奴的實力之後,再抓住機會北上與匈奴決戰。

而如何穩住匈奴呢?那自然是和匈奴結成姻親,聯姻之後讓匈奴後代單于有著漢人血統,這樣就可以保持和匈奴比較穩定的關系,借此解決邊境問題,然後致力于國內的經濟建設。所以從漢高祖劉邦開始,西漢就開始施行所謂的和親政策,經過漢高祖、漢惠帝、呂後、漢文帝和漢景帝這數十年的恢複發展,西漢帝國積累了巨量的財富,一步步就強大了起來。

之後漢武帝憑借數代先王的積累,開啓了對匈奴的主動戰爭,在衛青和霍去病等優秀將領的帶領下,漢武帝幾乎耗光了國庫,一舉擊潰了匈奴,打出了華夏文明的威風,也讓舉世震驚于大漢帝國的強大。從這時起,大漢王朝已經不需要再通過和親的方式和匈奴保持和平,反過來卻是匈奴的單于渴望迎娶漢家公主來換取邊境的和平。所以從漢武帝開始,和親就變了味,漢武帝之前,西漢王朝需要送上公主,或者宗室中與皇帝至親的貴族女子才能博得匈奴單于的認可,但是到了漢武帝之後,匈奴單于求娶漢家女子已經失去了強勢,即使是漢宮中的宮女,那也是匈奴單于求之不得的幸運,不僅僅如此,還要求匈奴遣子入侍漢宮。

整個西漢,漢高祖、漢惠帝、漢文帝、漢景帝和漢武帝時期,都有宗室女子遠嫁匈奴,其中漢文帝時期就有三位宗室公主遠嫁。另外,漢元帝時期,宮女王昭君嫁給了南匈奴單于呼韓邪,留下了一段昭君出塞的曆史佳話。東漢時期也有很多和親西域的故事,最著名的有江都公主劉細君和解憂公主“和親”遠嫁烏孫國王。

解憂公主

再往後比較著名的和親事件,主要是在唐朝時期,唐朝初期,吐蕃崛起于青藏高原,給大唐王朝帶來了不小的壓力,雙方都處于上升期時,都不願意主動招惹對方,爲了保持表面的和平,于是就有了和親的故事。如唐代的文成公主,她嫁給了吐蕃的松贊幹布,成爲了吐蕃的王後。文成公主不僅帶去了中原的佛教文化,還傳授了農業、手工業等技藝,爲吐蕃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她的和親,不僅鞏固了唐朝與吐蕃之間的友好關系,還促進了佛教在西藏地區的傳播,對後世産生了深遠的影響。另外還有金城公主,也遠嫁吐蕃尺帶珠丹,爲了吐蕃和大唐的和平起到了關鍵作用。

整體而言,大唐作爲當時亞歐大陸的絕對核心,周圍強悍的藩屬政權無數,爲了維系這些政權的穩定,所以需要大量和親。正因爲此,唐朝總共有二十多位和親的公主,除了吐蕃之外,還有遠嫁吐谷渾、回纥、契丹、西突厥等地,特別是中唐時期,因爲安史之亂,唐朝有求于回纥,好幾位皇帝的親女兒都需要爲了民族大義,遠嫁西北的回纥。

文成公主

和親政策,抛開曆史意義不談,對于當事人來說,其實是相對殘酷的。這些公主爲了所謂的家國利益,成爲了政治的犧牲品。

和親公主們往往承載著家族和國家的期望,她們遠嫁他鄉,成爲了連接兩個不同文化之間的橋梁。當然,從長遠看,這也是公主們的一次走上曆史舞台的機會,試問自古以來宗室女子有多少,而能名留曆史的又有幾個?其中,最有名的便是王昭君,她最初的身份只是西漢時期的一位宮女,因才貌雙全而被選爲和親公主,遠嫁南匈奴單于。王昭君不僅爲匈奴帶去了中原的先進文化和技術,還積極促進了兩國之間的貿易往來,爲匈奴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她的智慧和膽識,使得匈奴和西漢之間的關系得以長期和平穩定。

這些和親公主們,不僅爲兩國之間的和平穩定作出了貢獻,同時也促進了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她們帶去了中原的先進文化和技術,同時也學習了胡人的風俗習慣和技藝。這種文化的交流,不僅增進了兩國人民之間的了解和友誼,也爲雙方的文化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和親

此外,和親公主們還通過自己的影響力,爲兩國之間的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提供了便利。她們在嫁給中原王朝後,往往成爲了雙方之間的友好使者,積極促進兩國之間的各種交流活動。她們的存在和努力,爲兩國之間的和平穩定和發展繁榮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總的來說,公主和親中原是中國曆史上一種重要的文化交流方式。通過這些公主的努力和貢獻,中原與胡人之間的文化交流得以加深,相互了解和尊重得以增強。這種交流不僅促進了雙方文化的發展,也爲中國的曆史留下了豐富而寶貴的遺産。在今天看來,這些和親公主們的貢獻和犧牲,仍然具有重要的曆史意義和現實價值。她們的事迹和精神,將永遠銘刻在中國曆史的長河中,成爲後人研究和借鑒的寶貴財富。

曆史上關于漢家公主下嫁草原的例子很多,大多數時候,就是犧牲一個人的幸福,來換取整個天下的安定祥和,和親公主面對巨大的文化差異,大多在遊牧民族政權處都過得不怎麽好,畢竟文化差異巨大,巨大的隔閡肯定會影響婚姻的幸福。這就引發出了一個重要的問題!

那在我國強盛時代,有沒有胡人公主被安排嫁給中原政權的君主呢?曆史上漢家君主一般自視甚高,都以天朝上國自居,對妻子的要求也很高,畢竟母儀天下,本就是很高的要求,古代人敬畏天神,很多事情需要遵從祖制。古代君主不會迎娶蠻夷之地的女子爲妻,以留下不好的名聲,所以中原王朝的君主就基本就很少有迎娶胡人公主的例子,但是卻不乏有王子和貴族代天子行和親之禮的案例。

柔然公主

首先就是南北朝時期,東西魏的君主作爲曆史上著名的傀儡皇帝,所謂的婚姻都不由己,而作爲朝政的實際控制者,宇文泰和高歡就給東魏和西魏皇帝安排了一場政治婚姻,由于宇文泰和高歡長期對峙,爲了團結來自北方草原的力量,所以紛紛向柔然示好,想要迎娶柔然公主。首先西魏文帝元寶炬的悼皇後郁久闾氏就是柔然可汗阿那瑰的長女,在宇文泰的安排下,這位遠道而來的公主14歲就被冊立爲皇後。

而柔然並沒有將寶押在西魏這一邊上,也在東魏這邊下了注,當然,高歡也是想要讓東魏皇帝迎娶柔然公主,但是遭到了柔然的拒絕,最終的結局就是,542年,柔然可汗阿那瑰把年僅五歲的小孫女鄰和公主嫁給東魏權臣高歡的第九子八歲的長廣郡公高湛,也就是未來的北齊皇帝。後來柔然更是強行將女兒嫁給了高歡,阿那瑰還特意派弟弟禿發佳送公主來東魏,並交代禿發佳等公主生了外孫再回國。後來高歡去世,這位公主嫁還嫁給了高澄,在我國民間爲這位公主取了個更好的名字,柔然蠕蠕公主。

而北周曆史上成就最高的宇文邕,也免不了通過和親來拉攏遊牧民族,爲了能一舉滅掉北齊王朝,宇文邕可謂是費盡了心力,公元568年,北周武帝宇文邕在“苦苦求親八年”之後,終于迎娶回了突厥公主阿史那氏,並冊封其爲武德皇後,借此拉攏了突厥勢力爲自己所用。

回纥公主

安史之亂時期,因爲大唐王朝被安祿山的叛軍攻破了中原,接連丟失了洛陽和長安,不得已只能退守河西走廊地區,然後號召天下勤王大軍共同對抗叛軍,而大唐在走下坡路的過程中,自然沒有平定叛亂的實力,引入外援幾乎成爲了唯一的選擇,敦煌王李成才也懷有一腔熱血,准備向回纥借兵,在回纥可汗的強勢要求下,李成才迎娶了回纥維加公主,借得精兵4000騎,在平叛戰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朱樉和妻子

類似這樣還有很多,比如朱元璋的二兒子就迎娶了元朝貴胄王保保的妹妹,這主要是朱元璋爲了招降王保保,把其妹觀音奴許配給自己的次子秦王朱樉,但是因爲雙方戰禍不斷,所以秦王妃和秦王的關系不和睦,聽信偏妃鄧氏之言,將正妃處于別所,每日以敝器送飯與食,飲食等物,時新果木,皆非潔靜,如同幽囚。

0 阅读:72
评论列表
  • 2024-05-12 12:58

    異族公主來中原叫進貢,當不了後的,連妃都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