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客觀評價中華文明的“治人”,理智的請留步,暴躁的快走開

曆史中的科學原理 2024-05-12 08:05:28

事先聲明:本人所有行文提及的中華文明,特指中華古代文明,即從軒轅黃帝統治的上古時期開始計時,至最後一任封建王朝清王朝覆滅的1912年爲止,時間跨度長達4600多年,與之後的中華現代文明一點關系沒有,請讀者千萬別誤解(誤解的並不懂中華現代文明,請走開)。

澄清聲明,理智的請留步,暴躁的快走開

看過我的文章的人都明白:我對中華文明確實有意見,這對我來說是個災難。因爲很多深受中華文明影響,尤其是儒家思想洗腦的人紛紛憤怒地給我發私信,脾氣暴躁地進行人格侮辱,卻只字不提事實依據,爲的只是重複著一個觀點:中華文明他很愛戴,你作爲中華人民卻在诋毀,就是欺師滅祖,就是背叛。之後就是使用了中華老祖宗的克敵利器——無盡的人格侮辱。

但從這些儒家信徒的暴躁言語,我就再一次發現了中華文明的問題所在:回避事實的情緒化宣泄,非黑即白的態度傾向,這再一次堅定了我對中華文明改變的想法。對于中華文明而言,實事求是,以事實爲依據承認自己的不足,然後在此基礎上查缺補漏、改變自我,真的就這麽難嗎?

所以我想客觀評價中華文明,理智的請留下,暴躁的快走開。

客觀評價中華文明:“治人”壓倒一切,導致中華文明“喜怒無常”,標准因人而異

對于中華文明而言,做到實事求是真的非常難,因爲中華文明一開始就沒有想過以事實爲依據,而是以“人”爲核心,以“治人”爲根本要務,這使得中華文明判斷的准繩聚焦在了人的身上,所以自古至今,中華民族津津樂道于對他人性格的說長道短、嬉笑怒罵,也養成了中華文明內斂、不張揚、從衆的性格基因。

有遵從的廣大市場,就有制定標准的迫切需求。因爲中華文明聚焦人身上,導致個人品行、道德修養成爲了熱議的話題,那誰來制定這些標准呢?在這一點上,中華文明再次發揚出了“人”的特色,聖人和君主把控了這一准繩。對錯與否,完全由聖人和君主說了算。

如此也助長了有思考能力、但不甘平庸的人的人生追求——立志做“聖賢”,春秋時期的孔子在漢武帝的一聲令下,一躍成爲了聖人,儒學成爲了中華文明的標杆,收獲了空前巨大的榮耀。宋代的程朱、張載等也不甘落後,紛紛提出了“理學”和“橫渠四句”,在中華文明史上怒刷了一波存在感;

程朱兩家單憑“格物盡理”和越來越嚴苛的行爲規範以及幾句響亮的口號,就能成爲“聖賢”,這說明成“聖賢”做人類行爲的指揮棒也不難嘛。受此啓發,明代的王陽明一出生就立志做聖賢,出于對理學的痛恨,王陽明別出一格發展了心學,針鋒相對提出了“心外無物”的標准,也收獲了一波粉絲。

從這可以看出:中華文明因爲奉行“治人”,標准也皆受主觀臆斷影響,並以響亮的口號作結,如同暴躁的私信者,這導致中華文明情緒化非常嚴重,情緒上腦之後,究竟啥是德?啥是真理,答案也就因人而異了。

“治人”的積極作用:對統一認識,維持龐大版圖確有好處,但缺點也很明顯:2000年來中華文明僅是重複著王朝更叠的原地呼啦圈:“治人”並未切中這個世界的要害

雖然“治人”的標准因人而異,但能在中華大地實行2000多年,並爲廣大儒家迷們肝腦塗地擁護,這說明它的積極作用還是非常大的。

儒家思想的追求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裏的平天下顯然不僅僅是版圖上的擴大,更重要的是認知上的統一。只有從思想上建立了對中華民族高度的共同體認知,即便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天下大亂,也改變不了淪陷區對中華民族的超強向心力。

所以說即便近代中國淪爲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帝國主義強迫清政府在中華大地上建立了數量繁多的租界,且不乏推行西式民主,但結局無一例外都失敗了,這就是中華文明的“治人”文化所起的積極作用:自我成封閉體系的文化化作了銅牆鐵壁,杜絕了外來文化的侵害,也從根子上杜絕了龐大版圖可能導致的離心離德問題。

但承認優點並不能掩蓋他的缺點。不知理智的你們有沒有發現一個問題:自儒家思想一統思想界2000年,中華大地就步入了300年一周期的王朝更叠率。自秦朝開始至清朝結束,中華文明無不重複著新朝建立-明君治國-盛世來臨-中期走下坡路-晚期覆亡的單調乏味的循環,社會生活也千篇一律,並沒有任何改變。

王朝更叠、社會生活沒有新意,就更別說生産力和生産關系這類引領社會發展的內在動力了,並沒有任何革新之處。對于這一點,中華老祖宗居然匹配給予了解釋:厚德載物、天理循環,不得不感歎中華老祖宗那活躍的思維和能說的嘴。

站在現代文明角度,人類文明迅猛向前發展無疑是客觀事實,自科學誕生之後,公認的三次科技革命就在短短300年間迸發而出,現在實際已經進入了信息化等、人工智能第四次第五次科技革命,讓人由衷感歎:社會進步真是太快了。

既然社會進步是客觀事實,爲何中華文明卻原地轉圈?以事實爲依據而非人的主觀臆斷,結論可以很容易下:中華文明並沒有切中這個世界的要害,這個世界是事實爲主導、科學爲主宰,切中了才能打通“任督二脈”,一往無前發展。

反之,走錯了路必然只能原地踏步、循環不前。中華文明卯定的“治人”顯然屬于方向性錯誤,“厚德載物,天理循環”也必然經不起推敲,真的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

2 阅读:75
评论列表
  • 2024-05-12 19:52

    治與人

  • 2024-05-12 20:47

    隋唐換個馬甲就讓你們跪著,五胡亂華形成北魏,産生關隴集團,延伸爲隋唐,宇文尉遲公孫安祿山之流。蚩尤楚國南渡開啓東亞曆史慣性,北魏隋唐元清,至今都是內外勾結形成,只需要維護儒教集權,就能讓你們叫爸爸。南北朝與西羅馬滅亡同期,五代十國與伊斯蘭崛起同期,並不是巧合,春秋翻版。儒成于西漢,東漢引入佛,晉代道教出現,隋唐重用儒,科舉爲推恩翻版,唐在哈薩克斯坦設置戰略緩沖失敗,伊斯蘭挺進中亞。法家延于儒,實施對民行爲規範,更容易落地,與現代法律有一定區別。儒字本意,祭祀禮儀,儒教以道德標准制造階層,對民意識形態實施規範。兩者相輔相成。宗教本質培養斯德哥爾摩綜合症,西方造神,中東造先知,儒教造聖,都是鼓吹奉獻犧牲。蒙古參戰,十字軍東征爭奪歐亞非貿易通道失敗,伊斯蘭成爲新壟斷中間商,才有了西方大航海。西方政教分離,宗教失去統治力,發明民族概念,清末儒教隨之。民智決定體制,方臘太平天國本質開始是工會運動,但不得不用宗教旗號,集權體制只有宗教才能對抗宗教。

  • 2024-05-13 22:05

    你就是賤,找罵。

  • 2024-05-16 08:20

    人類的技術進步並不能解決人的基本問題,物質文明發展不能彌補精神文明退化。有什麽沾沾自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