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中的武大郎,在宋朝,生活處于什麽水平?

古城青衣 2024-05-12 16:52:03

武大郎,山東郓城人。

因妻子的風流韻事,而被人熟知。

無論此人是否在曆史上出現過,都在各種流傳的版本中,成爲弱者和綠帽子的代言人。

如同黑板上的一粒白點。

凝視的時間久了,就會讓人忽略白點之外的廣袤區域。

其實,顯微鏡下看曆史。

史書上那些,關于王侯將相刻板的文字。

會瞬間被畫龍點睛,變得越來越鮮活。

不妨以武大郎的階層爲視角,重新審視一下宋朝的現狀,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呈現。

武大郎的階層

武大郎的職業,爲賣炊餅。

按照現代職業標准劃分,他應該是個體戶加流動商販。

一個饅頭作坊,在能夠輻射到幾百人,便足以達到盈利的地步。

郓城在宋朝,並非一線城市。

即使按照三線城市的標准,他一天的收入,也絕對不是一筆小數目。

一個郊區的饅頭店。

僅僅依靠周邊的老客戶,一天的淨收入是1200元左右。

當代不同于往昔,因此不能用簡單用今天的標准,去對應古代的標准。

武大郎的營銷模式是坐商加行商,古語有雲:

“坐商變行商,財源達三江。“

宋朝的通用貨幣,是銅錢和金銀。

其時商業之盛,爲中國曆史之最。

甚至超越了我們引以爲豪的盛唐。

有人可能會産生疑惑,一個疆域面積與唐相差甚大的朝代,怎麽可能在經濟總量上超越呢?

可曆史的證據就擺在哪兒。

宋朝時期,中華民族的經濟總量占全世界的近71%。

可見當時的中國,比當今的美國更爲厲害。

其次,宋朝還有另外一項,非常厲害的國策。

即藏富于民。

《清明上河圖》裏就有答案。

當時各種各樣的活計,都可以做爲一項謀生的手段。

社會財富流動的速度快,加速了財富的積累。

同時,上位者也不會鼓勵民間商業的發展,不會強行幹預,也不會爲了個人的享受大興土木。

尤其是宋仁宗時期。

身爲皇帝自律到什麽地步,夜間想吃一口宵夜。

由于想到民間的疾苦,怕自己吃宵夜成爲管理,竟甘願餓著肚子。

上位者,如此牽挂民生。

就會經常性地去幹預百姓的行爲,這就達到了李耳在《道德經》中的境界:

“我無爲而民自化。”

可見武大郎身處的社會中,營商環境非常地好,有利于他去做買賣。

因爲古人沒有專門記錄,經濟學方面的著作。

只能從其他一些書的零星片段中,去尋找答案。

孟元老在個人的著作《東京夢華錄》中,記錄過當時的生活,孟元老爲宋朝人。

東京即爲當時的首都汴梁。

所謂“夢華”,就是形容當時都城之繁華宛若一場美夢。

他在書中,寫到了一個賣炒豬血的小商販。

此人從早上出攤,到傍晚回家。

一天的收入大約是300貫,也就是300個銅錢。

宋朝的普通的人家,平均一天的花銷爲30貫。

到了農村,消費水平更低,畢竟果蔬等食物都是自家田地生産。

炒豬血和買炊餅不一樣。

前者算是一種小吃,後者是一日三餐的必需品。

當代之市民,蒸饅頭者少,買饅頭者多。

宋朝之市民大概亦是如此,人們早已學會了享受。

不然武大郎的妻子,也不會百無聊賴地窗子前梳頭發。

這個動作就是無聊的舉動。

同樣是宋朝的才女,李清照在個人的詩歌中,也有過類似的表述:

“風住塵香花已住,日晚倦梳頭。“

郓城,不同于汴梁。

但就銷路而言,武大郎的一天的收入,最少在500貫。

不然閨房中,也養不起那樣嬌美的女孩子。

其次,郓城的消費水平,也遠遠地低于京都。

這也就是說,武大郎絕對算得上一位中産階層。

如果他的相貌再好一些,身高上還有優勢。

想娶一個美妻,不是分分鍾的事情嗎?

小切口處的大曆史

當然,這不是我們要討論的焦點。

既然是通過顯微鏡看曆史,就必須以小切口觀察大事件。

小切口,已經交代清楚。

大事件,則是宋真宗年間簽訂的《澶淵之盟》。

宋朝和雄漢盛唐不同,雄漢時期,陳湯在大漢的邊疆可以疾呼:

“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

唐朝時期,唐太宗可以威嚴地說: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

宋朝積貧積弱,重文輕武。

加上北方的幽雲十六州被少數民族侵占,失去了北部的地理屏障。

其實力告訴我們,少數民族不可能與之平起平坐。

宋太宗幾次想收付失地,結果負傷而歸。

從此,這就成了宋朝全體臣民心中永遠的痛。

直到宋真宗時,這一切才有了一個了結。

雙方的《澶淵之盟》從明面來看,是宋朝吃了大虧。

首先是聲譽上,宋和遼之間不再是君臣關系,而成了兄弟之邦。

其次,宋朝每年還要給遼十萬兩白銀,二十萬匹絹。

如此龐大的財物支出,換做其他朝代。

比如漢朝,即使花費超過賠償銀兩數十倍的軍費,也要一舉殲滅敵人。

無他,宋朝開國之君趙匡胤總結得極好:

臥榻之側,其容他人酣睡?

但宋朝的子孫,偏偏沒有遵從祖先的教訓,難道宋朝真的虧了嗎?

以武大郎爲代表的中産階層爲了盈利,不惜走街串巷。

如果商品不再是炊餅,換成了牛羊肉,換成了鍋碗瓢盆呢?

宋遼,既然互相許爲了兄弟之國。

雙方必然要開通商業貿易。

中原王朝的商業貿易源遠流長,北方少數民族粗枝大葉,與我們做買賣,當然只能落于下風。

因此,明面上是宋朝虧損了。

實際上暗地裏流入大宋的銀兩,遠遠大于賠償的數目。

還有,宋朝也不必支出大額的軍費,軍費從何處來?

當取自于民。

減少了這筆開支,百姓手中就會更有錢。

按照現代經濟學解釋,消費是帶動經濟發展的三大馬車之一,老百姓怎麽才能消費?

手中有錢,才敢消費。

當然,這些都是武大郎們的功績。

是無數個他們合在一起,才成就了大宋的繁榮。

0 阅读:83